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纷争留下了无数传奇,也造就了一个传奇的群体——士。秦孝公痛定思痛决定变革秦国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天下士子不入秦”的事实。下了被商鞅称为“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贤令》。齐国名士田常做《恶政十陈》,鼓动其他士子一起弃秦,赢渠梁看到田常的才华真心挽留任用。田常感佩孝公胸襟,竟拔剑自刎以谢。孝公悲曰:真国士也!以田常当时的人气和才华是随便到某个小国都能胜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人物,但是士不仅代表学问,还代表原则、风范和气度、格局。田常以死答谢孝公,把孝公之心胸气度和求贤之心昭告天下。
|
如果说我们不能理解田常的行为,只能说生活在阴谋化时代的我们很难读懂那个时代了。那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和礼贤下士到让人发指的时代,也许出了问题的不是田常的脑袋,而是我们被卑俗化了的理念。
|
第三论:历史典故 真实原貌
|
徙木立信、商鞅变法、围魏救赵……当这一连串昔日历史课本上的故事一个个出现在剧中的时候,相信没有多少人忍得住能不去发掘更多的历史故事。作为一部历史剧,对于史实的考证或许是一大部分观众最乐于去做的事情。而作为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产生最多的战国时期,《大秦帝国》全面丰富的描写,可谓是给这部分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他们来挖掘。因此对于剧中史实的考证,一直是电视剧出现以来最火爆的运动。
|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也必然与历史真实有着一定的距离。对此,编剧孙皓辉给出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八字真言。在绝大部分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局的处理上,《大秦帝国》应该算是反映这一时代作品中最靠近史实的一部。而为了紧凑剧情、增加矛盾冲突,编剧也在一些人物关系、事件冲突上做了调整。至于某些人物的生卒年月,则改变的就更多了。比如孟子和老甘龙,明显就比历史上活的长远些。而改动最大的,当属商鞅之死。过于美化的结局一直是很多“史学派观众”反对的地方。但从整部电视剧的前后基调来看,我们其实不难理解导演和编剧这样处理的意图。无论从突出全剧主题还是商鞅的人格魅力,这样处理的效果都要好于历史真实。须知电视剧再怎么“正”,也不是历史课本,与其追求细节,不如感知大意,这或许才是看《大秦帝国》最好的态度。
|
除了大量史实,《大秦帝国》另一个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战国法令制度、礼仪风俗等等也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这一点在原著小说中的表现更为明显)。因此作为一部更大众更通俗易懂的影像教材,《大秦帝国》还是完全够格的。
|
第四论:职场权术 古今大同
|
法家名士申不害以“弄权”闻名,而同为法家的商鞅对于他的权臣之术却不以为然。熟不知整部《大秦帝国》中复杂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甚至国与国之间、君与君之间、君与臣之间,时刻充盈着的治国之说、治学之说、治人之说,说到底,都离不开“权术”二字。而在今天的观众眼里,这或许也是《大秦帝国》中,最有实战教育意义的篇章了。
|
古时的为君之道、为臣之则,发展到今天,无非也就是职场上的生存守则罢了。或许比起战国,现如今的职场是个更加残酷的战场。而无论你是领导还是下属,都能从《大秦帝国》中看出端倪。如果说《杜拉拉升职记》是最直白的现代职场手册,那么《大秦帝国》则是需要你仔细琢磨的典藏级最高指南。
|
《大秦帝国》中的职场智慧处处可见。作为领导,秦孝公在招贤馆内一句“吝官吝爵,君之大患;滥官滥爵,国之大患”,这是对领导阶级们多么生动的教诲啊。表现好而得不到奖励,员工积极性必定受损;而表现差还高位升迁,那不用说了,这个公司毁定了。作为下属,商鞅、庞涓和公子卬则是三个类型的典型代表。庞涓空有才而不得魏王心,为什么?只会硬碰硬而不懂察言观色迂回曲线救国的缘故。这在现代职场必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吃苦受累干活的事儿都是他的,而得到的,却是一个兵败负国的恶名。公子卬则不同,典型的狗掀帘子——全凭一张嘴,但人家却朽木变了栋梁。当然,公子卬这种人也确有让人佩服之处。别看带兵打仗治理国家不行,但人家却真真深谙职场之道,伺候得魏王浑身受用,不升官发财也真对不起他的良苦用心。只不过,这样的“贤臣”,也只有在碰到魏王这样的“明主”才会有用武之地吧。再看商鞅,真乃战国优秀员工之楷模。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为了大秦的江山社稷,肝脑涂地死而后已。但商鞅却不是一味的愚忠,他知道只有遇到孝公这样的领导,才有自己一展才干、指点江山的平台。所以如果你没有商鞅的远见卓识,千万别有样学样。因为这样的下属,遇到同样优秀的领导固然所向披靡,但如果遇到的是魏王那样的,最后会死的比庞涓还要惨。这就好比说,一个总经理能做到什么份上,其实关键还要看董事长是谁。
|
第五论:末路双雄 肝胆相照
|
——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
|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
相信只要看过《大秦帝国》的人,都会对这对君臣在山脚下的这段对话记忆犹新,这种纯粹到极致的肝胆相照和英雄主义相当吴宇森。渭水行舟一席话,栎阳宫中三天四夜,是一生生死相扶、九死无悔的承诺。没有什么比英雄相惜为了共同理想并肩战斗更另人心动和热血沸腾了,何况这个理想是如此磅礴宏大。
|
历史上真的会有如秦孝公与商鞅这般明君强臣的结合吗?秦孝公完美的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为国披肝沥胆的贤臣不少,但是这样的明君实在少有。无论遇到何种情况,即使只身犯险,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从无动摇。只能说积贫积弱的秦国,太需要这样一位完美的国君了!还好商鞅得到的还是一个法家应有的结局,好不容易遇上个不怕功高盖了你的主,还是难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
|
话说两位主演的表现,侯勇扮演的秦孝公基本得到了一边倒的肯定。角色比较适合他本人的气质,角色融合之后产生的爆发力确实不赖。侯勇的台词风格和王志飞的正好相得益彰,一个讲稳,以情动人;一个讲辩,以理服人;一个端方朴实,胜在厚重;一个飞扬跳脱,胜在高傲。王志飞扮演的商鞅则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人爱到极致,有人大大不满,更多的人则表示前期太过,后期渐入佳境。其中最受诟病的就是他讲台词的风格,王志飞的台词有很强的个人特色,抑扬顿挫非常激烈分明,词与词之间咬字的变化很大,批评者将其称为“一惊一匝”。
|
但他塑造的商鞅从早期狂傲的性情中人到渭水献《强秦九论》,风格就从洒脱不羁转向了凝重肃杀,再到和孝公青山松柏相称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层次和丰富性却大大高于孝公。
|
第六论:众生皮囊 优劣立现
|
《大秦帝国》中人物繁多,先不说商鞅、秦孝公二位,其他诸位主要人物也都生动饱满神采飞扬。秦国的大公子赢虔,相对于赢渠梁的完美人格魅力,他更像一个鲜明的“虎狼之秦”的王子:快意恩仇,国事为先,优点与缺点同样鲜明。从秦国战场上的中流砥柱、变法的铁定支持者,变成阴鸷冷酷的复仇公子。最可爱与最悲壮的申不害,他的天真让人更想接近和了解那个时代。孙飞虎饰演的老甘龙简直是演绎到了精神层面,许还山饰演的秦献公出场虽短,但相当闪亮,去国离家流亡三十年的草莽英雄,烈士暮年壮志未酬的悲壮精彩之极。
|
女性角色上则稍显薄弱,除了吕中太后一如既往的让人惊叹,完美的妻子与情人——荧玉与白雪都恍若天人太过匪夷所思。两位都是集家世、能力、美貌、财富于一体,而且还将你放在NO.1的爱人。相比之下和孝公牵扯不清的玄奇更加符合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难怪是个被后世感怀赞叹了两千年的时代啊!见识多又明事理的女子就是在现在也不好找,娶妻当娶墨家女啊!
|
不过要说最有趣的,当属魏王和公子卬这对活宝。在庄严肃穆的整体气氛里,这二人一出,喜剧效果立现。王辉饰演的公子卬还真的是没法让人讨厌,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啊!李立群实在是太强了,在他饰演下的魏王,不仅没有因为昏庸而让人觉得讨厌,反而更增添了不少喜感,你真拿不准他到底是昏庸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懒了累了不想再耗神治国图强了。秦国由弱到强,在他的眉目之间和语气中一点点变化着。看完《大秦帝国》,不仅让人感慨,魏王真幽默啊,怎么没在大梁开一个德云社或者刘老根大舞台呢?
|
第七论:字字珠玑 句句铿锵
|
《大秦帝国》电视剧改编自同名原著小说,同样语言也脱胎于此。语言驳杂又有所设计,叙事语言与对话语言都以白话为常,人物因身份各异,杂以或少或多的文言。朝堂之士间多文言,其他人或生活交流多白话。为了增加历史感、突出语言的地域特点,使用了不少简洁有力的单字。如秦孝公时常挂在嘴上的“鸟”,士子高论时得到的“彩”!君臣、主客之间的对话设计贴合场景、对象、情势,又贴合人物身份、性格、学识。孝公、商鞅、魏王、庞涓等几对君臣问答“技术”含量较高,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有相互的观察、对对方心里的揣摩,也有各国政治的禁忌、暗示以及分寸和时机的掌握。
|
还是李立群饰演的魏王,他的“邦交论”是不少粉丝津津乐道的,“道义?现在天下之大争,讲道义干什么?我今天就要咬秦国这块肥肉,然后啃秦国这块骨头,谁敢奈我何?不服?不服等你先强大了再说,你弱你就没有说话的资格,就只能等着做别人钻板上的鱼肉!什么叫邦交?下刀之前的动作才叫邦交!”。围魏救赵后,他的“强盗论”同样精彩:“公子卬太没用了,让他去死,他怎么不去死!齐国这混蛋,强盗,居然敢胁迫我割三百里地,强盗!”
|
至于孝公和商鞅的对话,除了谈到儿女情长很sorry外,基本到处都是“珠玑”。“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神大于形者智,形大于神者愚。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当然还有最让人绝倒的“青山松柏论”。
|
《大秦帝国》卫鞅与白雪的经典爱情对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