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波 《山海经》是一部以古代地理为整体结构、记载了距今约八千年至四千年以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为主体的跨洲跨洋的综合性世界通史著作,集地理志、方物志(矿产、动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是中华上古经典巫傩史,又是上古百科全书。《山海经》是一部记录上古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著作,它记述着远古以中华为本土为中心的远涉亚美非欧四洲五大洋的那个时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起源发展,记述中华先祖开拓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东北非、澳洲、美洲的无比艰辛的历程。《山海经》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可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在历史的烟尘中佚亡不存了。但曾经存在过的山海经古图,以及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出土文物上的图画,开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山海经》记述了近百个古国,它们分别处于母系氏族 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或采集、或渔猎、或畜牧、或农耕,而以农业、畜牧业或农业兼畜牧业的古国占主导地位。 ●《山海经》成书之迷 自古相传《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大禹是治服水土的一代圣王,伯益是当时的资源大臣。近代多数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作于一时,其成书年代或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谓在秦汉之际,亦有相信其资料源于帝禹时代者。至于《山海经》的作者更是众说纷纭,或谓楚人,或谓中原人,或谓“海外人士”。其中“中原人士”之说观点,一说为周人,一说为齐人,一说为楚人;而“海外人士”则涉及古印度人、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等等。《山海经》一书的书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这表明司马迁读过《山海经》,遗憾的是他没有读懂《山海经》“怪物”的内涵为古社会之部落图腾而“不敢言也”。显然,在司马迁之前,《山海经》的书名应当早已有之;而在更早之前,虽然还没有《山海经》的书名,但是《山海经》的文献资料应当早就有之。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留下了许多饶有趣味而又难解之谜;其中有三大千古文化之谜,它们分别是无价文化之宝周室图书档案典籍失踪之谜、大思想家《道德经》作者老子辞周退隐之谜、世界奇书《山海经》作者或编辑者之谜。这三大文化之谜是否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呢?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周王室庶长子王子朝占据王城(案:今洛阳)数年,周王室嫡次子王子丐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得到中原诸侯国的响应,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王子朝遂携周室典籍包括九鼎在内的大量周王室青铜礼器投奔楚国。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世袭贵族、王室成员,也有供职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吏和学者,而长期供职于周王室图书馆的大思想家老聃(老子)亦可能同行。至于王子朝一行所携带的周室典籍,是极为珍贵的,它们应当包括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 此事被记录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和《史记》等书中。 然而在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也动荡不安。经《山海经》研究专家重构研究:王子朝一行并没有到达楚国都城,而是滞留在南阳西鄂一带(今日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以至我国现存史书中,既没有记载楚国何时何地收到过这些周室典籍,也没有明确记载这批这批珍贵文献的下落,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从此就神秘地失踪了。王子朝将重要的周室典籍秘藏深山,同时将有关地理物产、民族分布的地理文献资料整理汇编成《山海经》一书,因此老子、屈子才可能读到《山海经》,这应当是《山海经》最早的版本。这就不难理解《庄子》里面的丰富想象力,应该得益于《山海经》的“荒诞”内容;周穆王因读《山海经》的地理文献资料才并萌生了考察西方的念头,并实施了考察计划;屈原《天问》等文章中才有大量与《山海经》相同的内容,如《卜居》里的“僳斯”即《北山经》里的“竦斯”(案:一种动物)。重构历史探索小说《老子隐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有如下情节:王子朝在携典籍奔楚的途中,接受老子的劝告,对外伪称不慎失火将典籍烧毁以绝人念,暗地里则化装成商旅将周室典籍秘藏在墨山和丹崖山的山洞中(在今河南西峡县境内)。而《皇览》记有王子朝之墓在南阳西鄂,当地晁姓氏人自称乃王子朝的后裔;此外,今日河南镇平县与内乡县之间有地名为晁陂,或者亦因住有王子朝后裔而得名。因此,王子朝秘藏周室典籍的地方也可能在上述地区。 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事件发生在公元前505年,显然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拒绝交出典籍,老子也因参与秘藏周室典籍之事,遂辞职隐居直至终老。 又注意到《庄子·天道篇》记有:“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这似可表明周敬王由于未能从王子朝手中追回周室典籍,故而重新向天下征集图书,以重建周王室图书馆。《庄子》书中认为老子与孔子观点不同,故而拒绝了孔子的请求。应当承认,老子经历周王室内乱后,其观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过,老子之所以拒绝充当引荐人乃另有苦衷,其实他已经失去了这种资格,而且也不便公开活动,大约此后不久,老子便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隐去。 ●石破天惊——八千年前开始的世界地理调查和勘测 《山海经》记录了中华文明在近万年到前三千年左右开拓近三分之二的地球文明,近八千年就开始了世界地理的调查和勘测。《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西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又《淮南鸿烈·地形训》:“禹乃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诗含神雾》:“天地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一千五百里,天地相去(案:地球直径)一亿五万里。”这些记载,明确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信史:在中华上古时代,从距今约七八千年至距今四千年的禹帝时代,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伟大的地理勘察工程一直在进行,这也许就不难解释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西亚(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和美洲印弟安文明都有着共同的相似,特别是在图腾崇拜、天文历法方面。这些古人可能就是从中华本土带着神圣使命去勘察地球的“天文地理”部落。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着七千年前的古人制的澳大利亚拟人化陶头像,该头像象一个正在思考的老伯,故《山海经》中称澳大利亚为“伯虑国”。陕西省西北大学的文物陈列室里陈列着五千年前的古人制的南部非洲拟人化地图,即那个被称为“陶祖”,又称为“且形器”的有名小陶器。该陶器高五点九厘米,陶器的轮廓与现代绘制的南非地图轮廓完全吻合。因该地图《山海经》称非洲为“离·耳国”。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着五千年前的刻着拟人化南美洲地图头像的陶瓶,瓶头刻着一个披着长发的人头像,故《山海经》中称南美洲为“披发人”。城头山城市文化群的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出土的泥塑动物中,出现的澳洲袋鼠和南极洲的企鹅栩栩如生,而在世界上的其它地区,知道澳洲和南极洲,还是近代的事,这也从一个史实应证了中华先祖的确在上古时代就已认识了澳洲和南极洲,可见这些上古史的真实可信。 |
|
来自: yuezhaolihua >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