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失眠是指明显的个人心理因素引起的睡眠质和量的变化,出现的入睡困难,易醒早醒,浅睡多梦,甚至彻夜不眠的情况。心因性失眠出现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如及早加以干预,消除心理因素,可以很快缓解,否则长期下去,可发展为慢性失眠,顽固性失眠,此时即使加以心理干预,效果甚微 ,需要用以药物辅助调理。
一、导致失眠的心理因素
1:梦有害心理
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 其实,科学已证明,每个人都会做梦,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梦中重演白天的经历,有助于记忆,并把无用的信息清理掉。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有害的是认为“做梦有害”的心理,使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
2: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 3:期待心理
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网站管理员,由于上大夜班(夜里12点上班),常于晚7时睡觉,因害怕迟到,睡得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1-2小时,就被惊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分房结果快要公布前,往往也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
4: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
有的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父母、恐吓、重罚等创伤而感到害怕,出现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期后,由于受到某种类似儿童时期的创伤性刺激,就会使被压抑在潜意识的童年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重演童年时期的失眠现象。手足无措心理: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但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旗不定的焦急兴奋状态。
5:怕失眠心理
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 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白天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休整,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清醒。 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 以上五种导致失眠的心理因素是常见的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心理因素给予不同的治疗,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常见的心因性失眠症的自我调节方法:
1:保持平和的思想情绪。 如果不从思想上缓解对失眠的恐惧与忧虑所引起的紧张情绪,必将导致失眠病情的加重,它将产生失眠一恐惧一紧张一失眠加重一恐惧加重一紧张加莺一失眠加重的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和危害身体健康。 2:中医药辅助有效调治,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有的失眠者为了睡个好觉,经常服用安眠药物来促进睡眠。实际上长期服用安眠药不但会严重的影响睡眠质量,而且还可能会产生成瘾性,导致不服用安眠药就不能睡着觉的恶果。 相对于西药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来说,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早已被长期临床实践所证实。中医药具有安眠药没有的优点,即不会成瘾,也不会产生依赖性。特别是九味神安健康睡眠康复咨询中心(电话是0539-8118153)的专家们,经过长期探索、观察、实践,针对睡眠障碍,以“有效性”为前提,采用独特的调治方法,采用精选调治失眠的纯中药制剂九味神安胶囊,同时加之采用心理行为治疗方法,从心理调节入手,调动人体自身调控能力,激发人体自我恢复功能,对睡眠障碍、失眠证治疗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疗效,在失眠、睡眠障碍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给众多睡眠障碍患者带来福音,走上心身健康之路。 要树立正确的睡眠观,懂得:“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睡眠节律,睡眠不可缺,小睡有益健康,睡眠过多也有害健康的道理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做到:饮食适量,晚饭后稍事活动,忌过饥过饱和饱后即卧;每晚定时定量睡觉,睡前驱除一切杂念,尽量放松自己;不要喝茶和咖啡、不要饮酒,可喝杯牛奶;睡觉的房间尽量安排在噪声小、不冷不热、避风避光的地方;睡觉时头宜向东、南,不要用被子盖住,并以右侧卧为佳;睡前用热水泡洗下身、泡脚;白天最好不要睡觉或睡不着时最好不要上床。 只要养成上述习惯,失眠就会慢慢地好起来。
3:乐观地面对人生。
人生旅途是一条曲折不平的道路,经常会遇到痛苦和挫折,有很多不顺心、不尽如人意的事,它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由酸甜苦辣所汇成的一首成功与失败的协奏曲如何面对人生?答案是乐观,而不是悲观。 因为乐观可以从积极的、有益的、向上的、光明的、快乐的心态看生活;而悲观则是从消极的、挫败的、向下的、黑暗的、悲苦的方面看生活。 乐观和悲观作为相对的心理趋向,影响人的情绪、思想和行为,最终会影响人的睡眠、人的生活以及整个人生。因此每个人既要积极学习,努力奋斗,也要顺其自然,勇敢地从容不迫地面对社会现实,去烦除忧,才不因过度思虑而影响睡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