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周文化是齐鲁的渊源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08

【原文】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政风一变,就可达到鲁国的程度了,鲁国的政风一变,就可达到先王施行的仁义之道了。”

【说明】说到这里,就必须先要弄清楚孔子当时时代的情形,才能懂得孔子这句话的含义。周武王灭殷而统一天下,采取的是分封建立诸侯邦国的办法。当时辅佐周武王平定天下的是周公,周公的后代即分封在鲁地,称鲁国。另一个是姜太公,他的后代即分封在齐地,称齐国。鲁为姬姓,保留了周朝的文化精神;齐为姜姓,发展出后世道家的学术精神。周王朝在周文王的基础上,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官办学校,基本上是统一了文字的。随着姬姓子孙被分封到各地,周朝的文化思想、语言、文字也被带到各地。然而,由于当时的交通、信息均不便利,各地方的文化、语言、文字的发展也各自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到了500年后的春秋时期,各诸侯邦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自己思想的进步,都各自发展着自己的思想、语言、文字,于是便形成了文化思想、语言、文字等大混乱时期。因此孔子认为,鲁国实际上所保存的周朝文化思想相比于各诸侯邦国来说,是要多一些,要正统一些。而齐鲁是周文化的渊源,所以齐国只要变一变,就可以象鲁国一样得到周朝的仁义之道了。因为孔子认为周初周文王、周武王所推行的仁义之道是最好的社会规范。确实,周初周文王、周武王所推行的治国方略对整个社会是很好的,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但随着私有制的发展,随着各诸侯邦国自己的野心的发展,周初的井田制度被彻底打破,土地逐渐成了个人的私有财产,于是土地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就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混乱。孔子身处这个大混乱时期,看到各诸侯邦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大动干戈,纷纷撕下了虚伪的面具,露出人类贪婪的狰狞面目而深感可悲。他希望齐鲁二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起个良好的带头作用,以避免战争的爆发。本节亦是紧接上节,在阐述了“智”和“仁”的问题后,孔子认为真正能平定天下,要依靠周初的文化思想“智”与“仁”才行。如齐楚的霸权,虽能逞威一时,却也得不到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