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化的符号,文明的密码。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魂,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精神。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信息,很多都储存在汉字里,所以解码汉字,就是解密中国文化。 家长国学堂,我们今天学习“鲁”,看看山东省的简称“鲁”内,包含了多少中国文化尤其是先秦文化的重要信息。
[字形演变]
[文化解读]
“鲁”,究竟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说法不一。 《说文解字》:“鲁,钝词也。从白,鮺省声。”将其理解为形声字。 但是甲骨文的“鲁”,上面是“鱼”,下面并非“白”,而是“口”,是“从口,从鱼”;从金文到汉隶到楷书,上面都是“鱼”,下面则不断变化,有口,有白,有甘,有日,显然大多是“口”的讹变。所以《说文》在这里的判断,可能不太可靠。 那么按“从口,从鱼”来解释,是形声还是会意呢?有人认为还是形声,“口”表形,“鱼”表声;有人认为是会意,下面的“口”是个陶罐之类的器皿,加上“鱼”,表示鱼入罐中,或煮或炖或腌,正在加工之中。 我则以为,在“鲁”字的演变过程中,下面最多为“口”,其次为“甘”,其次是为“白”、为“日”。“甘”字为舌,仍然从“口”。所以这个“口”,应非器皿之类,而是口舌之“口”;而“从口,从鱼”的“鲁”,最大可能是会意字,鱼入口中或张口吃鱼的意思。大家知道,新鲜的鱼肉,不加烹调,生鱼片直接入口,咀嚼时真有点甘甜;烹调之后,味道更加鲜美。这与“鲁”字的“嘉、美”意义,完全一致;也与古代鲁国这个地区,滨河临海,盛产鱼类和海盐,拥有鱼盐之利,非常吻合。 所以“鲁”的本义,应该是吃鱼;引申义,则是嘉美;《说文》所说的“鲁,钝词也”,则是假借义,大概是从鱼类的智商低下引申而来。在愚钝的“钝”基础上,才引申出我们现在多见多用的鲁钝、鲁莽、粗鲁、朴鲁、愚鲁等意义。
“鲁”字最重要的意义,应是鲁国。 周文王两个儿子最优秀,一个是武王姬发,一个是周公姬旦。周公协助武王灭掉殷商,武王分封诸侯时,将少昊之墟封给其弟周公旦,国号为“鲁”。但是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只好自己留在朝廷辅佐成王,而让其嫡子伯禽前往封地,这样伯禽就成为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周公鞠躬尽瘁辅佐成王,平叛乱,封诸侯,制礼乐,定天下,功勋卓著。成王对其特别倚重,对其封国鲁国也赏赐最多,尤其是赐予其“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特权。周公的儿子伯禽忠于朝廷,听从父亲,坚持以周礼治理鲁国,鲁国积淀了厚重的周文化。《诗经》中的“颂”,是祭祀颂歌,共有“三颂”,即“商颂”、“周颂”、“鲁颂”,“商颂”是前朝颂歌,“周颂”是本朝颂歌,“鲁颂”是鲁国颂歌。以诸侯国而与前朝、本朝并列,颇能说明鲁国的礼乐文化地位。 也正因为此,当历史走进春秋,天下礼崩乐坏之时,鲁国成为周朝礼乐文化的最后保存者,并经孔子和儒家的整理、传播,成为中国礼乐文化的发扬光大者,故时人曰:“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在泰山以南,现在山东省的南部,其都城为曲阜。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大国,即姜太公的封国齐国,其都城为临淄。 姜太公是周文王的军师,周武王的尚父,周朝的开国元勋。武王分封天下诸侯,将太公封于齐,主体在今天山东的北部;周公封于鲁,主体在今天山东的南部,其直接目的是依靠这两个人的出色才能,来管理和慑服东方的少数民族和众诸侯国。后来周公无法就国,由其子伯禽前往担任鲁国国君。这样齐、鲁两国因国君的个性差异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姜尚是出色的谋略家和军事家,他治理齐国,是创新为主,精简周礼,融合东夷文化,发展工商业,使齐国迅速富强起来;而他的政治和军事遗产,也成为齐国的重要基因。 伯禽是优秀的政治家和执行者,他治理鲁国,以继承为主,严格按照周朝的礼乐文化来管理国家,为鲁国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从而储存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基因。 齐国文化和鲁国文化,合称齐鲁文化。齐国优秀的政治、军事基因,鲁国深厚的思想、文化基因,使齐鲁大地成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摇篮,圣贤、哲人的故乡。中国历史上思想大爆炸的最重要时期,是春秋战国;而春秋战国的大多数思想流派,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政治家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辅佐其成就霸业的名相管仲,以及齐相晏子等;军事家如姜尚、吴起等;思想家有儒家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墨家的开创者墨子,兵家的孙武、孙膑,等等……名曰“鲁钝”的齐鲁文化,其实代表着中国思想文化的最高成就。
现在的山东省,位于太行山以东,故名“山东”。上古的时候,这里属于古青州,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杜甫的《望岳》中有一句“齐鲁青未了”,扣住了这个“青”字,也扣住了下文的“齐鲁”。 周朝的时候,这里属于齐国和鲁国,故名“齐鲁”。齐国国力强大,鲁国文化深厚。但是鲁国诞生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化人物孔子,其开创的儒学和平民教育传统,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两千余年,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所以论历史影响力,思想文化最终压倒了政治军事,鲁国战胜了齐国。这是今天的山东省选择“鲁”为简称的内在逻辑。 山东省濒临大海,有漫长的海岸线。自东向西依次为丘陵、山地、平原,中间高,四周低,尤其是最高峰泰山,平地拔起,雄视四方,号称“五岳独尊”,名列五岳之首。有海有山有平原,还有黄河、淮河、海河及大运河贯穿其间,使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商业和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发挥濒海优势和南北交通之利,经济发展迅猛,整体实力雄居全国第一阵营。 近年来,山东努力打造一个品牌形象——“好客山东”,将五岳之首、大海之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等资源,与传统山东人的好客之道融合起来。但是,由传统的“好礼”,到现在的“好客”,其转换不仅包含了时代的嬗变,也包含了日趋发达的现代经济和日渐衰退的传统文化的矛盾。义利之争再次凸显于这块曾经孕育了中国仁义思想的土地上,给齐鲁圣贤的后人们又提出了当年孔子所面临的问题:在发展经济、争名夺利与传承文化、尊礼尚乐之间,到底应该取得怎样的平衡?
家长国学堂,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与爱好传统文化和追求人文精神的家长朋友一起,每日花几分钟时间,学一点传统国学,点点滋润,日日更新。 欢迎订阅微信版“家长国学堂”,微信号:jzgxt2014。周一学汉字,周二学对联,周三学诗歌,周四学蒙学,周五学经典,周六学家训,周日休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