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附录资料: 【篇目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
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1、题目中后一个书字的意思?——信。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的意思有: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3、谢中书,作者的朋友。 全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三、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五、检查字词句的理解。 1、词语解释。 ①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为字共三十有四。 一共。 乱:猿鸟乱鸣。 没有秩序。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头。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一起。(记承天寺夜游) 3、重点句子的意思。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4、口译全文。《答谢中书书》翻译: 二、再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三、作业: 1、《三峡》与此文的写作特点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附: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宏景
第一层:(第1句)总说山川之美。 第二层: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第2——4句:——静景 俯视:水 平看:林、竹 第5句:——动景 晓:猿鸟乱鸣; 夕:沉鳞竞跃。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 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学生自由表达。 一、导入 古人大凡有喜怒哀乐,每每寄情于山水,并发泄于笔端。仔细想来,若能诉之于人,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短文两篇》便是写景抒怀的极好的文章。让我们打开书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与作者忧喜与共,同领山景水色之妙、月光竹影之趣! 答谢中书书 一、整体感知 ①朗读背诵课文 教师指导:看清字,读准音,口齿清楚,缓急有秩,轻重有度,感情充沛,一气呵成。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如流。 ②阅读理解 思考题:a.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山峰、水流、石壁、林竹、禽兽、游鱼…… b.作者为要在书信中描写景物是不是能产生特别的效果? 提示:作者欣赏大自然的妙处,从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他以书信形式,把自己的感受直接与友人交流,有表白心志和求得知者共赏的意味,也正充分利用发挥了书信的功能。 二、研读与赏析 讨论题:a.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提示: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b.试分析加点的词的妙用: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提示:“颓”字拟人。赋非生物以生气,且体现过程,有日光渐弱之感。“鳞”字借代,指鱼。避俗,平添文学色彩。 c.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义? 提示: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颇有惆怅、寂寞之感,当然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得意之情。 三、体验与反思 你有与好友共享美好心情的经历吗?请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四、课后作业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 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明确:所描绘的景色有: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 猿鸟 夕阳 沉鳞 2、 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2、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怀。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很多写山水的诗。现在大家回顾一下。教师提示如:《山中杂诗》、《望庐山瀑布》等诗,这些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又表达了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山水的佳作,看看它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教师提醒学生用笔标出不确定的读音。全班解决。 字词读准后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三、 重点品读课文 1、教师:有人说陶弘景的文章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请全体同学边体会边朗读片段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体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若干,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发表意见。最后全班明确: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四、 拓展延伸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五、 指导背诵 提示词: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六、总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美好的景物总是让人产生无尽的暇思,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美景 教学目标: ①背诵并默写课文。 ②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③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③背诵、默写课文。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②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①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②简介作者:陶弘景(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范读课文。 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b.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③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b.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④背诵课文。 a.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b.教师抽查背诵 三、品味、探究文章内涵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 四、拓展延伸 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 例:《望岳》《三峡》《望海潮》《与朱元思书》等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翻译课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 是 ( 朝代 ) 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 ,号 ,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 交辉( ) 晓雾将 歇 ( ) 夕日欲 颓 ( ) 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 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 ①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②简介作者:陶弘景(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范读课文。 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b.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③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b.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④背诵课文。 a.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b.教师抽查背诵 三、品味、探究文章内涵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 四、拓展延伸 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 例:《望岳》《三峡》《望海潮》《与朱元思书》等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翻译课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 是 ( 朝代 ) 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 ,号 ,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 交辉( ) 晓雾将 歇 ( ) 夕日欲 颓 ( ) 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 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 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点的词 俱 备( ) 沉 鳞( ) 竞 跃( ) 复 ( )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自 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