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法两国谁更有希望体面地衰落? - 博闻天下:玉昆的博客 - 环球博客 - Powered...

 孤独者的游戏 2010-11-09
        英法两国谁更有希望体面地衰落?

        最近欧洲的两个大国英国和法国国内都出现了不小的麻烦。英国首相卡梅伦19日在国会正式公布《战略防卫审查》报告,这份被称为“大削减计划”的报告提出,英国的军事装备及人员将被大幅减少。著名的鹞式战斗机将被削减,皇家海军唯一的方舟号航空母舰将提前4年退役,这意味着到2019年之前,英国海军将实际上从航母俱乐部退出。而在法国方面,由于萨科奇政府出台延长退休年龄的法案,导致法国出现连续的全国性大罢工。如何解读英法两国面临的危机,这是危机造成的暂时调整,还是长期衰落趋势的必然?如果是后者,这两大强国谁更有希望实现所谓“体面的衰落”?

        这次英国对国防军力的压缩只是其整个财政紧缩计划的一部分。早在去年,不少人就已经预感到2010年英国将会爆发财政危机,因为英国的财政赤字高达预算的12.8%,这一比例甚至比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还高。英国之所以没落到希腊那样的地步,是因为英国没有加入欧元,手里还握有英镑的发钞权,通过大量印钞勉强支撑,但是负债率已经迅速上升,英镑面临着五十年来第一次大幅度贬值的危险。现在人们都在批评美国发钞太滥,实际上英国比美国发得更滥。美元在贬值,英镑贬得更多,2005年以来,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了大约20%左右,而英镑已经贬值了30%以上!布朗的工党政权在台上的时候,因为不敢得罪工会的势力而没有采取断然的紧缩政策。保守党的卡梅伦政权上台以后,立刻开始进行财政紧缩。明年的财政预算已经定下来要减少810亿英镑,政府公务员多年来第一次大裁员,大约要裁掉十分之一左右,将近50万人,就连政府给英国王室每年3820万英镑的津贴都要停发一年。军队更不用说,准备裁员4万2千人,皇家海军的大型舰艇的数量到2020年将减少到19艘(军事评论员宋晓军先生指出,这是英国海军500年来主力战舰的数量第一次减少到20艘以下)。三叉戟核潜艇的核弹头由48颗减少到40颗,陆军坦克将减少40%,重炮将减少35%。由于鹞式战机提前退役,至少在今后10年中,英国实际上已退出国际航母俱乐部,自二战后首次不再拥有从海上投射空中战力的能力。如果这个时候,再发生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那样的情况,英国恐怕已经无力象当年那样派出一支庞大的航母舰队远跨重洋维护联合王国的尊严了(只不过现在的阿根廷已经被废了武功,经济上混得更惨)。英国国内媒体甚至哀叹:英国正在从一个“准大国”向“准小国”过渡。

                     停在皇家方舟号航母上的鹞式战斗机将提前退出历史舞台

       实际上英国的这次战略性“收缩”的调整,既是金融危机后遗症的爆发,也是其长期衰落趋势的延续。英国的衰落不是从今日始,而是已经持续了一百年以上的时间了。英国的全盛时期是所谓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一1901),当时的英国是世界头号强国,执世界政治、经济、科技、金融之牛耳,殖民地遍布五大洲,控制的领土面积达37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南极以外的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从实力和荣誉的顶峰滑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其势力急剧萎缩,丧失了几乎全部的海外领土,不得不接受美国接替它的霸权地位。英国衰落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经济政策上的僵化失误,有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上的日趋保守,管理和技术上的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帝国时代的过度扩张和对外掠夺压迫导致越来越强大的反抗,虽然在与德国的帝国争霸战中惨胜,但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维持日不落帝国的骨架。而长期以来,英国一直维持着大大超越其经济实力的过分庞大的军事力量也是加速其衰落的原因。当年大英帝国以武力起家,二战以后英国沦为第二世界国家,经济实力一度退居世界第六位,但其国防预算却长期位居世界第三第四位,与它的国土面积和国民生产总值不成比例。

      英国由于在帝国时代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又有当世界霸主时留下的许多遗产(比如世界上最富有经验的海军、英联邦、伦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科技文化学术中心如剑桥牛津等世界顶尖大学、以及一个以英语为国际通用语的世界),仅靠这些帝国的遗产和余威,就足够英国人轻松地过上很长一段舒服的日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撒切尔时代开始,英国通过金融产业创新,出现了一段短暂的“中兴”,经济上反超法国,直追西德。在外交军事上英国紧跟美国出兵中东和阿富汗,一时间在国际上大有些狐假虎威的意思,昔日的帝国派头似乎又重现几分。然而好景不长,缺乏实业支撑的英国到底无法靠金融的忽悠就真正实现复兴,在短暂的金融中兴之后,一遇到金融危机,英国马上成为受伤最重的经济体之一,金融纸老虎的原形暴露无遗。

      长期以来英国人的心中一直存有一种自豪和骄傲,这种骄傲自豪来自于工业革命后英国所取得的那些历史性的功绩,从牛顿、瓦特、达尔文、亚当·斯密到丘吉尔,从科学巨匠到市场经济、从议会政治到现代体育,英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奉献了那么多天才式的人物,然而,那些使英国变得伟大的因素在1945年以后却开始变成束缚英国继续前进的东西。虽然20世纪的英国仍能保持一定的民族凝聚力而在世界事务中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但进入21世纪时英国人不得不承认,英国再也不可能为人类做出它在19世纪、20世纪曾经做出过的那样的贡献了。

                         法国大罢工引发骚乱,当局出动警察镇压

        法国的情况似乎比英国更糟。最近这半个多月,整个法兰西似乎都被怒火点燃了。从10月7日开始,法国工会发动了一系列全国性大罢工,抗议总统萨科齐提出的提高退休年龄的改革计划。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法国民众走上街头,从城市到乡村,从港口到油厂,从街头到学校,汹涌的民意逼向推动改革的萨科齐政府。尽管改革后62岁的退休年龄仍是欧洲国家中最低的,但是提高退休年龄的做法挑动了法国人最为珍视并赖以为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神经。延迟退休意味着法国的退休制度将变得不那么慷慨。因为在法国,许多人的退休金要高于薪水,把退休年龄提高两年,意味着要多工作两年,多缴纳两年的养老金,而少领两年的退休金。一出一入,让许多过惯了舒服日子的法国人难以接受。

      和英国相比,法国的工会力量更加强大。战后以来法国六次全国性大罢工的规模一次比一次更大,进入21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次大规模罢工,日常的小型罢工更是多如牛毛,几乎每月都有数起。除2007年11月的大罢工以工会的妥协结束外,几乎每次罢工都是以工会的胜利而告终。早在1995 年雅克·希拉克总统就提议对法国退休制度进行微调式的改革,想针对极少数政府雇员提高退休年龄。结果激起各行业工会力量的同仇敌忾,引发了一场持续3 周的交通大罢工,最后希拉克被迫中止了这次改革的尝试。这样,法国失去了尽早进行渐进式福利改革的机会,15 年后的今天,萨科齐不得不提出更为苛刻的改革方案,除极少数例外,全体劳动者的最低退休年龄都将从60 岁上调到62 岁。尽管工会号召全国总罢工,但是萨科奇政府已经是吃了砰砣铁了心,实在是不得不改,因为法国退休体系今年将出现390亿美元的巨额亏空。即便将退休推迟2年的议案通过,到2018年,随着老龄化的增加,法国的退休金支出仍然会入不敷出。

      实际上,参加大罢工的法国人中并非全都不同意改革过高的福利,不少人是对在这样的艰难时期,萨科齐总统与其名模夫人布吕尼的奢侈生活感到不满。因为萨科齐前一阵曾表示,为减少政府开支,他将自掏腰包支付每月5000英镑的生活费,但仅仅几天后,他就花费1.4亿英镑为自己和夫人购买了一架A340飞机。

      法国是比较典型的欧洲高福利型社会模式的代表。本来从1945年到1975年是法国经济的黄金时期,法国的经济实力一度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五。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法国建立起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医疗、教育、住房、失业救济、养老保险、殡葬补助等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从此法国经济的发动机开始放慢节奏,法国人开始过上悠然的日子。而与此同时,有关法国衰落的讨论在国内甚嚣尘上。1997年,法国历史学家尼古拉·巴维莱兹出版了《可怜的30年》一书,称1997年前的30年见证了“没落欧洲内的病态法国”的出现。2003年,巴维莱兹又出版了《法国在跌倒》一书,长期占据法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位置。此后,《法国的不幸》能、《告别离去的法国》、《高卢的幻想》等一系列相同论调的新书争相问世。2004年夏天,《费加罗报》发起了一场有关法国衰落原因的大讨论,有40多位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加入。2005年7月,巴黎申办2012年奥运会败给伦敦,法国《世界报》的社论标题更让法国人心碎:“确实在衰落!”

      其实法国的精英们对法国衰落的原因看得很透。法国当代哲学家、社会学家马歇尔·郭雪认为,当代法国对人权的过度强调,促使个人对权利过分贪婪,永无满足,最终使社会凝聚力消失,社会各项事业难以发展,民主制度陷于瘫痪。他认为当代法国病得很重,病根在于个人主义的泛滥,而且短时期内看不到解决的办法。另一位法国学者罗伯特·罗斯弗特认为,在“光荣的三十年”(1945—1975)之后,法国出现了一个消费型的社会,国人沉湎于消费和享乐中,丧失了公民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如今的法国人是“好的消费者”和“糟糕的公民”。而萨科齐在2007年竞选总统的演讲中也指出:法国从1968年的那场鼓吹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学生运动之后,就步入了一个纯粹个人主义的社会,国家民族的观念被淡化,国民普遍丧失公民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懒惰主义、自私主义、享乐主义滋生蔓延,国家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民族文化步入衰退,整个社会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他提出的对策就是他的竞选口号:“工作更多,挣得更多”。他主张打破35小时工作制,对增加的工作时间实行免税,努力改变国民懒惰悠闲、贪图享受的习惯,促使国民树立勤劳致富,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同时改革法国“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适当削减社会福利,改变国民对政府“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促使国民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在学校中加强爱国主义和公民责任感教育;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法国的文化遗产;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努力打造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通过改革,使法国社会彻底摆脱停滞阶段,重新塑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法国,恢复法兰西昔日的伟大和光荣,使每一个法国人重新感到作为法国人的自豪。现在萨科奇正在奋力实践自己的竞选纲领,试图调整让法国不堪重负丧失活力的福利制度。然而,由于法国人已经习惯了那种舒服的生活方式,很难让他们放弃较高的生活水准,重新在一个较低的起点上艰苦奋斗。即使少数精英能够认清形势,提出解决危机的方法,恐怕也很难为大众所接受。从十几年前希拉克政府就开始医治“法国病”,每每都无果而终,与法国大众养成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惰性直接相关。这种现象证明了一条古老的原理,一个民族由俭入奢易,而由奢入俭难!一旦养尊处优惯了,要想重新奋起,需要付出比别人大得多的代价。

       英法两国的衰落或许可以让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动力的支撑,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任何崛起和发展都难以成功。但遗憾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艰苦奋斗精神总会慢慢消退,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从更深层面分析,英法的衰落也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作为面积不大,人口几千万的中等规模国家,由于它们率先开始了政治和经济革命,抢占了大量海外领地和财富,一度成为庞大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发挥了与它们本身规模极不相称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这种势力的过度膨胀是极不正常的,“消肿”只是迟早而已。现在它们的衰落从某种意义上不过是逐渐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而已。上天不可能永远特别垂青一个民族或国家,它们只能也只应该发挥它们实际所拥有的能力,得到它们应该得到的那份回报。

      相对于法国而言,英国人从文化性格上似乎要更加理性和现实一些,英国政治家的眼光也似乎总要比法国人看得更远一些。因此,同样是衰落,英国人可能会表现得更加体面一些,不会象法国现在这样内耗严重,到头来家底败得更快,向下跌得更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