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竞赛课用资料看云识天气

 清梵隐语 2010-11-10
看云识天气教案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蒋传武 
一、导入语: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完成以下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情感目标: 
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交流谚语:(把握文章内容及结构) 
课前让各位同学搜集与天气有关的谚语,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和提供的谚语谈谈你的理解。(教师提供一些谚语) 
学生根据课文有关语句谈理解。 
师生订正课前预习的表格。 
小结本文的结构层次的特点。 
1、本文写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云是天气的标志。 
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1)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2)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3、文章的结构很清楚是:总?分?总的结构。 
四、根据课文识别云、天气: 
本文介绍了如何看云识天气。现在我们就根据有关知识来识别云的种类并推测天气情况。(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 
(1)、图片展示:说说云的名称及天气情况。(见图片) 
(2)、文字描述:(结合文章内容判定云的种类,识别天气的阴晴雨雪) 
l 天空的云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明确:卷云、卷积云,天气晴朗。 
l 在蔚蓝的天空中,一朵朵的白云,像“万花筒”一样,花样无穷无尽:有时候像一群群白羊在空中奔驰,跑着跑着就没了影;有时像在清澈的湖水中开出的洁白无瑕的莲花,其花型各异,争奇斗艳,好不壮观。 
明确:高积云,天气晴朗。 
l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云”是哪种云,是什么天气?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天气情况。 
明确:积雨云,雷雨或冰雹。学生交流、发言。 
五、课文总结: 
学本文后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1)、知识和能力的收获: 
(2)、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问题迁移: 
1、 出示两张图片。 
学生描述图片,根据提示认识出是沙尘暴。 
学生谈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提问; 
   仔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说说这种现象以及它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有关知识。 
   学生发言:酸雨、泥石流、龙卷风、极光等等自然现象。 
七、问题探究: 
        查询有关资料(可上网、图书馆等)写一份调查报告。 

学了以上内容,大家觉得明白不明白?可以说是很明白的,了然于胸。如果文章不是这样安排材料,而是写一种晴天的云,接着写阴雨天的云,接着又写晴天的云,然后写云的光彩,在接着写雨天的云,然后在西饿晴天的云……这样安排行不行?(引出分类别的概念及其作用)

文章中还有两段文字(第一段与最后一段),请两个同学朗读一遍,然后大家比较,说说更喜欢哪一段?(学生一般倾向于第一段,整齐的排比,生动形象的比喻。一下吸引了读者。)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生动形象的语句了?找一找!(体会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

(如果最后一段少有同学支持)思考能不能把这段文字删了?(讨论——体会科学作品语言的准确与态度的严谨,课文中再找一找,加深印象。同时学习副词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看云识天气(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2010-04-10



 教学目标
1、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一)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收集各种看云识天气的资料,以便启发学生有效地阅读和欣赏。
   (二)学生做好预习,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与天气的关系,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师预计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目标,以便及时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四)教师确定自学、合作、探究的具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指导和评价。
二、创境设疑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比如:你观察过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学生看教师制作的多媒体,多媒体投影:天空中不同的云朵,出现不同的天气。点明:云朵与天气有关系。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3、学生自读课文,看看云与天气变化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和不同光彩的云与天气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对课文有了简要的认识后,明确了与教材有关的学习主题后,开始进一步学习课文。
4、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文章的脉络会更加清晰。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表格,准确列出云及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学生可用作参考)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1)共有几种类型的云?(2)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3)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与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表格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得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用表格与原文对照,我们就清晰的发现,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
三、导学讲析
教师进一步导学: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除了合理的说明顺序之外,还要有准确、美丽的语言文字将文章表述出来,和说明文独有的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我们来看看这篇说明文的生动说明,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1、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并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
四、固本训练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所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比一比,哪一组的思维更敏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三自然段中总结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4)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举一例即可)。
(5)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小结:(1)第一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2)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4)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5)论述有理即可。
五、评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自己分析学习内容,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教师明确: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看云识天气,学习到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的方法,还把握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2、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