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一位刚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自杀了,自杀的理由是:学那么多知识,不知道有什么用。够荒唐吧?一次电视台即兴采访,要求被采访的人随口唱出自己人生,一位北大学子唱出的是:“寻寻觅觅,寻不到活着的依据”这是何等悲哀?
近年来,学生自杀的现象很多,前不久报道:四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集体喝农药后跳水自杀。原因是老师批评过火;我校一位高中生服毒自杀,因父母过分责怪;昨天听桑说她女儿的学校一位高三学生跳楼自杀了….. 好象父母都给孩子装进一颗玻璃做的心,一碰就碎,害的长辈们总是诚惶诚恐,束手无策。 年轻的父母们,中外父母对孩子不同的教育观,不访看看。当自己孩子在玩耍中跌到时,中国父母是:扶起孩子,问他伤着了没有,并告诫他以后不能这样玩;而美国的父母会说:自己站起来,并对孩子说,宝贝你刚才的动作真勇敢!本来,“仁爱”是中国的正统思想,然而现代社会却把它认为是“保护并不让承受一切伤害”。试问,“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不在挫折中自己成长起来,我们老去死去的时候,他们又该求助于谁的坚强的“臂湾”? 待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希望与忧虑又增多了。希望自家的孩子乖乖的读书,乖乖的考个第一,回来光宗耀祖,乖乖的不要象坏孩子那样与异性朋友亲密往来,乖乖的不要去网吧、不要碰电脑、不要看小说特别是青春小说……孩子记日记了,又总在想孩子会写些什么,总想去瞄一瞄;孩子接电话了,又总担心是不是异性打电话来了,是不是“出轨”了;孩子跟一群朋友去玩了,又想孩子是不是跟坏朋友出去了……其实,孩子青春张狂的年代并不等于孩子的品行已经捶桌定论的时候。一代伟人说过,要知道行与不行,好不好总该放到社会中去实践一下。不要怕犯错误,但是犯了错误就一定要改正。孩子总是在自己的遭遇中总结出大是大非的观念,逐步完善自己的性格,而我们通常禁止他们去试一试,怀疑他们的能力。可曾发现孩子经常锁上了自己房门,对你的“语重心长”烦躁起来,开始固执己见?自己越来越难跟他们说话了? 代沟经常从想被信任却不被信任中产生,人是极富有控制欲和改造欲的人,所以我们想征服自然。可孩子不是线操木偶啊,他(她)有着自己的天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向往,他们是自由的。我们希望他们信任我们时,可曾想过自己是否信任他们呢?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爱的桥梁。纵观历史,多少纷争是由双方的不信任产生的!孩子总归是自己的,怎么说也是在自己手中成长起来,咿呀学语学的便是我们的话,看的是我们为他(她)营造的世界,听的是我们的价值观和理论观。不相信孩子,是否也在意味着不相信过去或现在的我们? 是该放手试试看吧,不行的话还可以再拉紧不是吗? 好,我们便试一试,把孩子交给了社会和学校,看着孩子在风雨中成长。可是孩子经常在学校和社会中遭受的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委屈,眼看着孩子眼泪汪汪快撑不下去了,我们能袖手旁观?不能。这需要我们常与孩子沟通,常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在无等级谈话中告诉他们,挫折不可怕,重点是怎么走出挫折的阴影。我们不再是语重心长,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探讨人生,教他们坚强,教他们克服困难,教他们迎接挑战,要让他们懂得家是最可靠的,永远是他们结实的后盾! 我们要教会他们生存的技巧,要教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爱国、爱家、爱人(博爱)。 在孩子自我封闭,听不进我们的话的时候,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们心中的感受和困惑,写下我们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把这些最真最纯的“寄”给孩子。因为有的时候写比说更能打动人的心灵,更有说服力。拯救孩子心灵要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