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麦馆的启示

 jxfshch 2010-11-13
丹麦馆的启示

潘 真

  还没进过丹麦馆。但一个月来,不少朋友跟我说,丹麦馆里有个细节你肯定喜欢——在微型海滨戏水,体验来自丹麦港口的海水轻抚脚趾的感觉。我一听,就满心欢喜,深呼吸,闻到了哥本哈根阳光、沙滩的味道。
  环保国家丹麦,拥有高科技的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板、地源热泵。然而,在本届世博会上,丹麦馆展示的却是古老的小美人鱼和自行车。
  为什么是自行车呢?Bjarke Ingels 说:“在设计丹麦馆时,我找到哥本哈根与上海的许多共同点。”Ingels 和他的设计团队首先想到了自行车。丹麦馆由两条相互倾斜、上下重叠的环形轨道构成,这些轨道竟是自行车道,观众可以骑自行车穿梭其间。我这才听说,哥本哈根为缓解交通拥堵,创造了很多很多的自行车道,发明了成人用的、孩子用的、运货的……各式各样的自行车,哥本哈根甚至拥有“自行车城”的别名。旅游者到此,可以免费租借自行车,游遍全城。
  自行车道,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去不成丹麦馆,先逛逛网上世博会吧。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居然有一个“自行车之都”欧登塞,比哥本哈根还牛:这个安徒生的故乡,是丹麦自行车道的发源地,现有车道超过500公里,有可供800辆自行车停放的双层车库、为自行车爱好者设的绿波式交通灯……欧登塞向所有目标群市民推广自行车,如骑自行车上学、老年人自行车娱乐、移民自行车培训、从汽车驾驶员转变为自行车爱好者……支持国家的自行车推广计划。
  
  想起前不久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天天出门,却不曾遭遇一次堵车。观察下来,原因至少有三:公交车司机不抢道,行人不乱穿马路,马路上私家车特别少。
  那些天,我见到香港人就问:为什么此地路面狭窄却如此通畅,连高峰时间也不堵车?几位都说,是管理得好。但有一位说,香港马路上哪有上海那么多的私家车!好多香港人不买车;买了车的,上下班大多也搭乘公共交通。一位年过七旬的上海籍亿万富翁,没有司机,自己开车到地铁站,再搭地铁去公司,“出地铁,过了天桥就到写字楼了,下雨天都不用打伞……”对这经济的P+R出行方式,他颇为得意。
  回到上海,在一次聚会上提起这事。有人报料,“我家门口超市的收银员每天开车500米上班!”又有人记起本人在晨报上细数过女人买车的N种理由,“男人也一样!”当买车的大多不属于刚性需求,上海的马路哪能不堵?在对交通工具的态度上,今天的上海与哥本哈根并没有共同点。
  
  这两天,媒体连篇累牍热议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刚巧源于丹麦——
  丹麦人“带着尺子去钓鱼”,放生不够尺寸的小鱼,“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作文题引用的素材,除了上述丹麦人的,还有中国老前辈孟子差不多意思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说明中国人明白“小鱼理论”或许还早于丹麦人,可两千多年后,怎么比人家落后十万八千里了呢?
  本城一份日报的文章做得最漂亮——《“小鱼理论”引发全社会思考 上海官员积极“作答”》。积极作答之后,会改变多少呢?我不乐观。因为,这个社会已经急功近利成风了。
  在世博会上,总能听到一种声音:某项高新技术,几时能转化为产品?我要劝一句:还是去品味品味丹麦馆吧,返璞归真也许比某些高科技离幸福更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