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古塔大全(二十五)【浙江】

 還舊樓主. 2010-11-14
   中國古塔大全(二十五)【浙江】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 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浙江 
 
001、浙江普陀山普济寺东南普陀山多宝塔
 
 
于2005年8月1日 (一) 07:56的缩图版本
        多宝塔也称宝佛塔,俗名“太子塔”,位于海印池东南端,为三层的宝箧印式塔,高18米,下有方形2层台基座,三层塔身,有台无檐,全用太湖石砌成,整座塔高32米。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造型别致,尤以观世音圣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每层挑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底层基座平台较宽,四周栏下雕4个龙头,张口作吐水状。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极具元代建筑风格。此塔系元元统三年(1335年)由山僧孚中禅师募资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遂将塔建成,并在塔旁建造太子塔院。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多宝塔为典型的元代建筑工艺,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属普陀山三宝之一,康有为曾在塔院假山石上留题“海山第一”4字。清晨,站在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悠扬钟声和百步沙喧发的澎湃潮响,两声互相答和,故古人名之为“宝塔闻钟”。此塔列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

002、浙江天台山佛陇真觉寺塔院大殿内智者大师肉身塔
 

  位于县城北10公里,景区面积5.1平方公里,由智者塔院、高明寺及螺溪钓艇三处组成。
  智者塔院(塔头寺),又名真觉寺,俗称塔头寺,位于县城北金地岭(佛陇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年)的初修之地,始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院内供奉一座石制宝塔——智者大师肉身塔,塔身高7米,雕刻典雅精致,第一层正面龛中端坐着智者大师塑像,神态逼真。每层都刻出栏、枋、柱、斗拱,全塔的构件上都有精致的浮雕。据《天台山全志》载,智者大师圆寂后葬于此。由于塔内是智者真身所在,故凡来天台山国清寺朝拜“祖庭”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其他诸国宗教界人士都要到此拜谒。
  院内有唐元和六年(811年)翰林学士梁肃撰、台州刺史徐放书的《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即唐碑)一座,碑记述智者一生事迹及天台宗七代祖师简况。塔院左侧古道上有天台宗祖师章安、荆溪、幽溪三位高僧墓,附近还有“普贤境界”、“教源”、“佛陇”等摩崖石刻。从智者塔院往东一里,有海灯法师捐资题刻的“智者大师说法处”,相传智者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
  智者塔院东行三里的山腰处便是高明寺,地处佛陇山间,峰峦环抱,幽溪环绕,环境幽美静谧,为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山十二古刹之一。寺始建于唐,初名幽溪道场、幽溪禅院、净名寺,今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重建。明传灯曾居此寺编成《天台山方外志》
  全寺有10余座殿宇,200余间房间,殿宇巍峨,清幽雅致。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殿。寺东有钟楼一座,楼中置铜钟一口,重5000斤。撞钟时山鸣谷应,声闻十里之外,故前人以“塔头风、高明钟、万年柱、国清松”为天台山寺庙四绝。寺内佛经、文物颇丰,“高明讲寺”、“大雄宝殿”匾额均系康有为手笔。寺东有幽溪亭,上刻“幽溪”两字,为智者大师手迹。亭对面有一巨石横空,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圆通洞”,掩映于丛林之中。洞附近有许多摩崖石刻,崖北峭壁上有一大“佛”字,直径达7米,为民国名僧兴慈所书。寺周尚有香谷岩、灵响岩、巾子岩等诸景。
  下高明,出幽溪,北行4里,即为螺溪钓艇胜景。这里溪涧曲折,两山夹峙,一峰在溪谷绝壑中擎天而立,高约30米,犹如石笋,又似青螺倒饮于水。古人以溪谷为舟,螺峰为篙,故名“螺溪钓艇”。
  石笋上游有碧螺潭,潭水碧绿如茵。潭左有一剑形瀑布泻于两岸之间,上有一石横嵌,俨若石梁,此即“小石梁”,梁内有葫芦潭,峭壁坠瀑。徐霞客称此景“非石梁所能齐也”。

003、浙江六和塔
 
 
 
于2008年8月18日 (一) 17:40的缩图版本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当时的吴越国钱弘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二十四年重建。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塔外木结构部分,大改宋塔形制。1961年中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的六和塔为八角形,开宝年间为九层,绍兴年间为七层,清光绪年间重修时外面加了十三层的木塔外壳。现在的六和塔塔高59.9米,其建造风格非常独特,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将军,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桥和宽阔的江面。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将中国各地著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成就。
 
004、浙江浮玉塔
 
浙江浮玉塔
 
     在湖州城南碧浪湖中浮玉山上,一名芙蓉塔,又名万魁塔。明嘉靖(1522—1566)中推官张应雷筑,清顺治(1644—1661)中重修。浮玉塔面对岘山、道场山,傍依桃园,东苕溪流经其侧。塔为7级砖塔,每层塔壁刻有魁星,并有行书“文运遐昌,民居口口”八字。1961年7月,吴兴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3月,因围湖造田被毁,现存塔基。

005、浙江绍兴塔山
 
 
     又名怪山、飞来山、宝林山、龟山,海拔29.4米。在绍兴城区南门内,与府山、蕺山鼎足而立。传说从琅?东海中飞来,故名飞来山,也称怪山。山上原有宝林寺,故又名宝林山。山远望似龟形,故又名龟山。山上有应天塔,俗名塔山。越王句践曾在此山上建"怪游台"以仰望天气,观察天怪,恐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但它和旧有的巨人迹、锡杖痕、宝林寺、圣母阁、望云楼,均已成为历史陈迹。应天塔系绍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塔山之巅,始建于东晋。山上原有宝林寺。晋末,寺内沙门昙彦与许询一同造塔,塔未成,许询亡故。后由昙彦与他人建成该塔。唐乾符元年(874)重建,宝林寺改名应天寺,塔随寺名。明嘉靖前几经毁废。1524年复建。万历年间修葺。清宣统二年(1910)旧历七月半,习俗盂兰盆会,塔内失火,楼板楼梯焚毁,成空心砖塔。1985年重修后,6角7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底边长3.37米,壁厚1.64米。塔身由底向上逐层缩小,造型庄严,色彩协调。同年也对塔山作了全面布局设计,疏浚了灵鳗河,上架石砌拱桥,名灵鳗桥,桥南新建仿唐建筑清凉寺,台地四周筑回廊,使之成为玲珑优美的景点。今为飞来山公园。
 
006、浙江毛烊石塔
 
 
     在泰顺南院乡毛烊村笔架山顶,高5层,残高10米,为风水塔,重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塔身直接出自地面,正面呈正方形,由块石垒砌成金字形塔。每层周绕以石梯,盘至塔顶;四周有栏杆,望柱柱头球形,柱身方形,对角安装,连以两条石栏板;塔檐厚实,仿木结构,四翼角高翘,无塔刹一。
 
007、浙江观音寺石塔
 
 
  观音寺位于瑞安市隆山乡周湖村万松山南麓,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60),规模恢宏,有五进大殿。现寺晚清重建,前后两进,面阔三间,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据《瑞安县志》记载,观音寺始建于后周显德提间。石塔建于北宁熙宁元年。平面呈六边形,原有七层,高约14注,后来顶层坍毁,只剩六层,各层宽度相等,并不逐层收缩,一反宋塔常态。全部用石块雕凿砌叠而成,仿楼阁式木塔,把倚柱、搛柱、额柱、头号拱都刻得逼真。塔身每层隐出搛柱,分成三间,明间刻出壶门,次间雕刻佛像,已坍落的第七层不算,现存佛像有472尊。而且刻有造像题记78条,其中字数最多的是熙宁元年六月二十一日题记,为我们提供了建塔年代的确切依据,对研究宋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观音寺石塔原名千佛塔,北宋熙宁四年(1071)建成。仿木构楼阁式,实心,由叶腊石岩砌造,平面呈六边形。原高七层,后顶层坍落,现存六层,高7.8米。塔身各层宽度相等,各层各面均分成3间。倚柱六角形,隐出三面,上置转角铺作一朵。栌斗圆形,讹角起线。柱头华拱向三面出跳。阑额统3 间,上施七朱八白。补间铺作一朵,四铺作单抄。
  腰檐盖简板瓦,两翼用老角梁仔角梁做法。瓦椽、飞子、角梁雕刻清晰。出檐42厘米。坡度平缓,显示早期风格。平座上有柱孔痕迹(当年应有栏杆),仔角梁起翘部分有圆孔,用于悬挂风锋。明间刻宝门式壁龛,内浮雕大佛像,两次间刻出六个小壁龛,内浮雕小佛像。陈顶层已场外,现存大小佛像472尊,均为跃则坐式。
  观音寺石塔塔身各层面,部分倚柱和械柱,以及坐佛须弥座上,刻有宋代题记68条,共约2500余字。其中第一层第一面坐佛须弥座上的题记刻于熙宁元年(1068)六月二十一日,提供建博确切时间。基层做成须弥座,束腰雕出立门,底部做出圭脚,是宋代标准形式。
  须弥山刀法刚健,如意云头,线条流畅。观音寺石培忠实地模仿了楼阁式木塔的形式,而且有确切的建造年代,对于研究宋代建筑与佛教雕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寺石塔,1963年列为浙江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008、浙江天封塔
 

 
 
        天封塔,俗称唐塔,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大沙泥街西端与解放南路交汇处。  
  始建于唐武则天“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峰”(695—696)年间,因建   塔年号始末“天”“封”而得名。建成后塔高18丈,约51米,共14层,分7明7暗(包括地宫),六角形。  
  天封寺,先塔后寺,寺以塔成,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初名“天封塔院”,后赐名为“天封院”。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宁波,天封塔、寺毁于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再毁。  
  元泰定三年(1326)大圮,至顺元年(1330)修复。至正年间(1341—1368),平章方国珍、弟国珉重建塔院。  
  明永乐十年(1412)雷火击毁三层,同年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台风飞堕塔顶,三十八年重修。  
  清顺治十七年(1660)大修。乾隆十六年(1751)八月,台风大作,飞堕塔顶;二十一年(1756)重修,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将成事,因塔灯失火,致塔檐、平座、栏杆具焚,只余砖砌塔身。  
  1935年重修。  
  1984年6月,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对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银殿、银塔等文物140余件,其中银殿、银塔等镌有“绍兴十四年”铭文。  
  1989年12月,按宋塔风貌落架重修工程竣工。  
  天封塔为我国江南特有典型的仿宋阁楼式砖木结构塔,具有宋塔玲珑精巧、古朴庄重之特点;是古代明州港江海通航的水运航标,港城重要标志。唐以来,明州港崛起并成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外国使节、留学生与商旅由明州港入口岸,经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直达京都。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耿昇教授在讲到法国人在《中国出口贸易实地考察》中描述到:“中国最美的宁波城……具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名为敕封塔(即天封塔)……在塔壁上发现了法国三帆阿尔克梅纳号上多名海员题画的名字,该船曾于前一年访问过宁波。”天封塔是历史的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存。  
  1981年12月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09、浙江发宝象龙塔


        坐落在武义县城东北金鞍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
  塔高42.46米,六面七层,内外砖砌,转虚其中,转级若扶梯,可拾级登至最高层,眺望武义山城风光。
        1997年被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10、浙江金华湖镇舍利塔
 
 
     在金华湖镇有府玲珑挺秀的舍利塔。塔平面六边形,用砖砌成。每层每面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湖镇舍利塔是仿楼阁式木塔的形式,但又适合砖结构的特点,独具匠心,制作精巧。
        建于宋代的龙游湖镇舍利塔,仿木砖塔中的经典之作。
  湖镇舍利塔和寺院的始建年代已无考,但塔上第二、六层等多处铭文砖上有阳刻楷书“嘉祐三年七月江逵重造宝塔”等字样,明确显示了该塔重建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年七月。
  塔从砖砌演进到砖木结构,使塔的外形更趋丰富,做出斗拱、廊柱、平座等富有变化的空间节奏,这是一个进步。湖镇舍利塔则“反其道而用之”,用砖头做出木构楼阁式塔的形制来,这是它的独到之处。塔的外部结构完全仿造木楼阁式结构,枋柱、斗拱、平座、壸门等一应俱全,相当精致。塔的整体比例适度,形制修长,尤其是大弧度起翘的腰檐,给人以玲珑轻灵的感觉,不愧是仿木砖塔中的经典之作。
  该塔六面七层,仿木楼阁式实心砖塔。高27.31米,每层每面有壸门式壁龛,以供奉佛像。塔檐用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层层出翘,弧度较大。每个檐角上都垂挂有风铎。倚柱间用阑额相连,上置转角、补间铺作各一朵,为四铺作单拱造。塔刹为铁铸,有莲花覆钵、瓜楞形宝珠、莲花仰钵及七重镂花相轮(现存六轮)和宝盖。保存如此完好的塔刹在浙江宋塔中不多见。

011、浙江灵鹫寺单檐塔
 
 
  在浙江苍南县项桥乡桐桥村。北宋重和(1118—1119)间建,后经历代重修。塔在寺前,原有三座,西首一座前几年塌毁,现存二座。
  该塔为青砖粘白灰浆砌造,单檐。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残高3.5米,平面呈六角形。塔基须弥座雕饰华丽,有水云纹,卷叶纹、仰覆莲等。束腰壶门内浮雕姿势各异的狮子。塔身呈圆瓜楞形,顶上置圆盘,周围饰垂幔,下部刻有覆莲。
  正南面有一壶门,内空心。青砖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顶仅残存覆钵,雕饰水云纹。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012、浙江温州广福寺双塔

 

  在苍南云岩乡三峰山麓。寺建于宋,清康熙十九年(1680)整修,同治八年(1869)重建。双塔为宋代建造,相距11米,六面五层,高约7米,为楼阁式实心小塔,青砖砌造仿木结构,均残破严重。

013、浙江罗浮双塔
 
罗浮双塔

  在永嘉清水埠镇罗浮东村南端龟蛇二山之颠。西晋元康五年(295)曾在此立浮屠,宋元丰七年(1084)重建。现塔为明代所建。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保存尚完整。平面呈六角形,砖构楼阁式。罗浮双塔隔瓯江和江心双塔相望。

014、浙江东塔院砖塔
 
东塔院砖塔
 
     在浙江乐清城关东皋山顶。北宋熙宁间九牛山石塔被雷击毁,邑令葛逢重建塔于此。塔高约16米,砖结构。六面七级空心楼阁式。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有生起,翼角微翘,檐下用四铺作斗拱。平座为平砖叠瑟,挑出甚浅,不施斗拱,每层每面有八角倚柱、方形(木兼)柱;分三问,明间壶门,两次间雕佛像,造型壮美。

015、浙江隆山塔
 

  在浙江瑞安市隆山乡隆山之巅。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后毁,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
  塔原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由外壁、回廊和塔心组成。塔身砌造在须弥座式台基上,六面七层,底层有副阶。每层绕有木构腰檐、平座,每面隐出槏柱和倚柱,分成三间,每层明间辟为壶门或佛龛。佛龛内设石雕或泥塑佛像。
  各层高度依次递减,各层平面直径相应依次收敛,外观壮丽。底层西面辟门,内置木梯可拾级登临上层远眺。近顶正中竖刹木 以承层架和塔顶的刹轮。外施回栏,木构腰檐,翼角飞翘,风铎叮咚。
  抗战期间,塔刹,腰檐、副阶全部坍毁,塔身残存五层。底层青砖风化严重。1988年瑞安市政府拨款全面大修,拓建台基,新砌石雕扶栏,按原貌复原。
  复原后塔高38.5米,与飞云江大桥,交相辉映,已成为瑞安一处秀丽的景观。现为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016、浙江江心东塔

江心东塔

  江心东塔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区江心屿东峰山上。始建唐咸通十年(869),一说建于宋开宝二年(969),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间多次重修。六面七层,塔身砖砌,塔刹已毁,原高达30米,现高约28米,底径8.4米。原有木构塔檐和回廊,中间梯级盘旋,可登塔巅。清光绪二十年(1894),塔下建英国驻温领事馆。英人强令地方政府拆除塔檐、回廊,并盗走塔内佛经等文物。

017、浙江温州护法寺单檐塔

     在苍南望里乡护法寺村。寺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清乾隆、道光、光绪间多次修建。寺前原有塔7座,现存1座。全塔造型优美,砖刻线条流畅,颇有唐五代建筑特色。

018、浙江真如寺石塔
 
 
  真如寺石塔位于乐清市盘石镇重石村真如寺前。《永乐·乐清县志》载: “真如院,唐文德元年(888)憎肇法师建。”石塔原有七座,现有四座,高5.16米,单檐,除高度和雕饰略异外,形式基本完全相同。基台平面六角形,立面工字形,束腰六面浮雕开框的卷草纹。
  真如寺石塔六角则用浮雕力士代替角柱。力土或跪或坐,足踏下枋,头顶上枋。从体态到裸露肌肉,乃至面部表情,无不显现负重神态。基座须弥座式,角柱梭形,柱端饰仰莲一匝,上下枭浮雕仰覆莲,六角设圭脚,束腰各面浮雕狮兽,奔跃矫健,栩栩如生。
  塔身置于莲花平座之上,六辩瓜腹式。正面辟一壶门,莲瓣式拱券,内莲花台上供如来佛像一尊。塔身上盖圆形覆盘,周身密刻直条纹。盘上设六角式梁架,用叠涩做出斗拱、椽子、 角梁、瓦垅。檐口轮廊圆和,至转角起反翘。六角攒尖式项。
  真如寺石塔仿照印度窣堵波形式,结合我国木构建筑特点,用石材建造。雕刻精致,造型美观。从形制判断,该建筑年代为五代。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列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019、浙江瑞安垟坑石塔 
 
 
  六边形,现存六层,仿木楼阁式石塔。内部用块石砌筑,表面贴砌雕刻面石。塔下部有须弥座,束腰壸门中雕刻天王、金刚坐像。每层塔身雕出角柱、额枋、槏柱、地栿等;每面中间辟壸门,雕刻莲座、佛坐像等;壸门两侧壁面各雕刻三排六龛小坐佛。腰檐雕刻单跳斗栱,以及椽子、莲花瓦当、重唇滴水等。平座用两批平砖表示。其他各层做法雷同。六层以上塔身已毁。
  从塔身“熙宁四年”题刻看,塔建于北宋,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这种表明雕满佛像的砖石塔,在当时比较流行。塔上另有建塔题记多处,具有重要资料价值。
 
020、浙江文明塔
 
 
        在德清县城东北2公里下兰山南,面临余不溪,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八月。建塔初意是堵塞下流,振兴文运,故取名文明塔,又名文风塔,塔身用厚砖砌成,高18米,七层八面。除下两层有小佛龛相间外,各层面中央有方砖魁星像。塔下原建有水阁,后已废。清道光初,塔刹被大风刮毁,塔顶生树木一丛。
 
于2010年12月2日
 
 

返回古塔目錄          返回古塔形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