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达巷1党2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3御4乎,执射5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这个地方有一群朋友,他们评论孔子说:“真是伟大呀,孔子,他学识渊博而没有一种专门学问以使他成名。”孔子听了这话后,就对学生们说:“我保持什么态度呢?是抵御防守吗?还是陈述出我的意见?我想还是采用抵御防守的办法吧!” 【说明】春秋时期孔子之前产生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如齐国的管仲、楚国的老子、鲁国的左丘明、郑国的子产、宋国的墨翟等。另外还有许多凭借某种专门学问而登上官位的人,相比之下,孔子确实显得博学多闻而没有一种专门的学问,其实也就是登仕途、求俸禄的学问。而春秋时期是私有制畸形发展的一个时期,周王对诸侯国受封土地的控制权逐渐消失,各国的 我们知道,人的生存必须要在有人群的社会中,一个人是无法孤独一人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而在这个有人群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就很重要。处理好这些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每个人所必须要做到的。若是我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全大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也就会分崩离析,最后会形成你争我夺、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局面而导致人类的灭亡。所以孔子之提倡“仁、义、礼、智、信”是继承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思想,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有着崇高的目的的,是为着人类幸福生活而倡导的。这就是孔子“好古”继承周礼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也是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换句话说,孔子之博学的思想即是要求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人而怎么样做好一个人的思想。所以他没有那些纵横家、谋略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的专门治国的学问,专门侵略的学问,专门掠夺人民的学问。而孔子之伟大也在于此! —————————————————— 【注释】1.达巷:古地名。 2.党:《周礼·大司徒》:“五族为党。”注:“百家辨说得其党。”《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礼记·仲尼燕居》:“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礼记·坊记》:“睦于父母之党。”《孟子·尽心下》:“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荀子·成相》:“曷谓罢?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这里用为朋辈之意。指意气相投的人。 3.执:《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诗·郑风·遵大路》:“掺执子之祛兮。”《诗·大雅·皇矣》:“执询连连,攸馘安安。”《诗·周颂·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老子·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论语·泰伯》:“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礼记·中庸》:“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礼记·曲礼上》:“坐必安执尔颜。”郑玄注:“执,犹守也。”《孟子·告子下》:“君子不亮,恶乎执?”《荀子·强国》:“执拘则最,得间则散。”《广韵·缉韵》:“执,守也。”这里用为保持之意。 4.御:《易·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书·泰誓》:“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诗·邶风·谷风》:“亦以御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人御师必于殽。”《论语·公冶长》:“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羊传·桓公八年》:“御寒暑之美服。”《孟子·万章下》:“今有御人於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荀子·荣辱》:“于是又节用御欲。”这里用为防御、防守之意。 5.射:《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荀子·君道》:“君射,则臣决。”《韩非子·内储说上》:“李悝断讼以射,宋崇门以毁死。”《吕氏春秋·重言》:“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高诱注:“使王射不动不飞不鸣何意也。”《礼记·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广雅·释言》:“射,绎也。”这里用为陈述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