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曙松:后危机时期亚洲经济金融发展

 3gzylon 2010-11-15


  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金融货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亚洲金融发展面临新的环境,经济发展需要克服一系列挑战。

  金融发展环境新变化

  国际经济环境:G3经济体缓慢复苏、全球增长格局分化。

  后危机时期亚洲所面临的第一个常态化环境是,全球经济增长格局的分布将出现重大改变。美、欧、日(G3)经济体的经济缓慢、浅度和曲折复苏。2009年,美国GDP增速2.4%,欧洲4.8%,印度7.3%,中国8.7%。世界经济增长中心正从西方移向亚洲,尤其是向亚洲新兴经济体转移。这个模式至少会持续到下一个五年,世界经济格局将由此改变。

  从美国最新的数据来看,零售数据显示,美国的消费规模正逐渐接近危机前的水平;工业部门的生产指数和产能利用率则显示,工业部门的状况远远低于危机之前,因此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和调整或将持续更长的时间,这将对美国持续的经济复苏形成压力。

  同时,IMF的一项最新研究也表明,未来这三大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可能只维持在危机前2/3的水平。这意味着,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将面临重大转换,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将在全球增长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更为重要的一个变化体现于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方面。由于这次危机是从发达经济体开始的,因此亚洲输往发达经济体的贸易流量骤然降低。相反,亚洲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将得以加强。未来发展中国家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将急剧增加,在全球贸易新格局中,亚洲区域内贸易将逐步成为核心组成部分。

  国际金融环境:流动性过剩和低利率环境成为常态化主题。

  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期间,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遏制经济走向更大的衰退。为了应对危机,大量货币发行和低利率成为央行的备选工具。其中,美国的利率调整政策引领了全球降息风潮。

  然而,到目前为止,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进程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发达国家经济的结构性放缓渐成趋势。因此,为了减小经济下行周期带来的冲击,美、欧、日央行的货币政策将被迫由危机应对时期的“紧急政策”不断走向常态化。预计在未来几年,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大幅度收缩流动性、实质性地退出现有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也不大。美国和日本已经宣布,在未来两年,将继续保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虽然强调主动退出,但是在债务危机得到明显改善之前,其主动退出的空间相当有限。

  因此,未来几年,美、欧、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属小概率事件,利率有可能在1%左右维持数年,超低资金成本和超宽松流动性环境,将成为国际金融环境的常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