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八)

 天上星星期二 2010-11-15
  •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八)

(2009-03-02 06:48:46)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八) 
 
  西  
 
297
 【福圣宝钱】
   西夏毅宗赵谅祚福圣承道年间(1053—1056年)所铸西夏文钱。面文旋读,直译为“圣福宝钱”,光背无文,此钱为西夏早期所出,制作粗疏,然形制工整,文字清楚。径2.3厘米,重3.2克左右。史载西夏仁宗天盛十年(1158年)“始立通沂监铸钱”,有误。实际除景宗赵元昊无钱(旧传“天授通宝”系伪作),自第二帝毅宗起,历惠宗、崇宗而至仁宗,各帝均有所出,唯铸量甚少而已。福圣宝钱除私家所藏,山西博物馆可见。
 
298
 【大安宝钱】
   西夏惠宗赵秉常大安年间(1075—1085年)所铸西夏文钱。有小平、折二两种。面文旋读,光背无文。小平径2.4厘米,重3.5克左右,折二径3.4厘米,重未详。大安宝钱较福圣钱精细,轮廓规整,文字朴茂,可见西夏钱愈铸愈精之趋向小平钱散见泉家之手,较为稀少,折二钱藏西安文管处,为旧谱所无,属西夏诸钱中的奇珍之品。
 
299
 【大安通宝】
   西夏惠宗赵秉常大安年间(1075—1085年)所铸汉文平钱。1981年内蒙林西县出土二十万古钱中首次发掘一枚,为震惊泉界的奇珍之品。铜色赤褐,形态古朴。钱文“大安”二字楷书,“通宝”隶书,直读,文字端庄,边廓整肃,制作精美,背穿上隐约有仰月纹。径2.3厘米,重4克左右。经考证,历代以“大安”为年号者有三:金卫绍王大安年间无铸,辽道宗大安钱两品与此文风迥异;而此钱与西夏钱文字类似,尤以稍后崇宗之“元德通宝”大样钱“元德”楷书而“通宝”从隶,与之如出一辙,故将大安通宝系于西夏惠宗可安。此乃出世孤品,嗣后倘有新品由土将可作进一步考订。
 
300
 【贞观宝钱】
   西夏崇宗赵乾顺贞观年间(1101—1114年)所铸西夏文平钱。此钱为传世孤品,系西夏文钱中发观最晚之一种,然经近代泉家考证为西夏钱无疑。钱体较大,径2.5厘米,重约3.5克。此钱为旧谱所无,其翔实情况,犹待进一步出土考订。
 
301
 【元德通宝】
   西夏崇宗赵乾顺元德年间(1119—1126年)所铸汉平钱。西夏汉文钱均以“元宝”为文,此钱用“通宝”系避“元”字重文之故。有大小二式。大样钱径2.4厘米,重3.6克左右,钱文“元德”楷书而“通宝”从隶,直读,光背无文。小样钱径2.3厘米,重2克左右,“元德通宝”四字楷书,直读,文字清秀,制作较工。小样钱存世极罕。大样钱稍多,且可与新出汉文“大安通宝”互为佐证。
 
302
 【元德重宝】
 西夏崇宗赵乾顺元德年间(1119—1126年)所铸汉文折二钱,与通宝小平钱并行。制作精美,文字秀丽,楷书“元德重宝”四字宣读,光背无文。径2.8厘米,重6克左右。此钱传世极罕,系西夏钱中奇珍之品。
 
303
 【天盛元宝】
   西夏仁宗赵仁孝天盛年间(1149—1170年)所铸汉文平钱。天盛廿三年为西夏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故在西夏诸钱中,天盛元宝堪称铸量最丰、制作最工、文字最秀的一品。“天盛元宝”四字为秀丽楷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3.7克左右。此钱传世及出土数量甚大,不亚北宋诸钱。因西夏地域缺铜而多铁,天盛铁钱世间所存亦众。1982年内蒙包头出土一批西夏铁钱中,首见形体略小,背穿上铸“西”字之天盛元宝,为历代钱谱所陕。
 
304
 【乾祐宝钱】
   西夏仁宗赵仁孝乾祐年间(1171—1193年)  所铸西夏文平钱。此钱出土于甘肃武威、宁夏贺兰山一带西夏腹地,在西夏文钱中传世微多。制作精整,字画清楚,边廓坚实,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3.9克左右,属西夏文钱中之上品。
 
305
 【乾祐元宝】
   西夏仁宗赵仁孝乾祐年间(1171—1193年)听铸汉文平钱。五代后汉隐帝亦用“乾祐”年号,然未铸钱,是为西夏钱无疑。面文“乾祐元宝”分楷书、行书二体,均旋读,形制、大小相同,可视作西夏对钱。径2.4厘米,重3.8克左右,光背无文。制作精好,品相佳妙,唯数量稀少,行书钱尤罕。另铸有铁钱,形态、文字一如楷书钱,制作亦佳;铸造量远超铜钱之上,宁夏、内蒙等西夏故地,乾祐铁钱出土动辄万枚以上,在西夏钱中数量仅次于天盛元宝。
 
306
 【天庆宝钱】
   西夏桓宗赵纯祐天庆年间(1194—1205年)所铸西夏文甲钱。此钱制作精整,边廓坚挺,文字清晰,笔画匀称,系西夏文钱中之最佳妙者。面文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约4克左右。铸量虽少,犹多于同期所出之汉文天庆元宝钱。
 
307
 【天庆元宝】
   西夏桓宗赵纯祐天庆年间(1194—1205年)所铸汉文平钱。面文“天庆元宝”四字楷书,旋读;光背无文,少数背穿上可见仰月。径2.4厘米,重3.8克左右。形制、书体与西夏元德、天盛、乾祐及皇建等诸泉同,是为西夏钱无疑,然传世甚罕。与辽天祚帝所铸“天庆元宝”之区别在于:夏天庆精致而辽天庆粗疏;夏天庆面文端丽匀整,辽天庆字拙而以“大庆”享名,又,夏天庆甚罕而辽天庆颇多。是故泾渭分明,不难鉴别。
 
308
 【皇建元宝】
   西夏襄宗赵安金皇建年间(1210-1211年)所铸汉文平钱。铜色纯赤,制作精湛。面文“皇建元宝”四字楷书,旋读,书体端庄秀丽。边廓峻深,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3.6克左右。皇建钱美制而量丰,颇为广大集币者所喜爱。
 
309
 【光定元宝】
   西夏神宗赵遵顼(音须)光定年间(1211—1222年)所铸汉文平钱。传世原见楷书钱,数量颇丰,“光定元宝”四字俊逸潇洒,微含行书气韵。铜赤而纯,制艺精湛,边廓峻深优美,颇可与平钱佼佼者大定通宝媲美。径2.4厘米,重3.6克左右。历代泉谱唯此楷书钱一种,1984年宁夏银川出土一枚篆书光定元宝,实属钱币史上之最新发现。此钱形制、大小与楷书钱相类,然面文为优美娴熟之玉筋篆,仅“宝”字已作隶化、楷二体完全匹配,当可视为对钱,与乾祐元宝对钱相为呼应。光定元宝精美对钱之出观,既标志西夏铸钱工艺已达顶峰,同时亦宣告夏之消亡,遂成西夏最末一代钱币。

      
 
310
 【正隆元宝】
   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二年(1157年)始铸,为金建国四十二年第一钱,与前此沿用之辽、宋钱并行。正隆元宝仿北宋大观平钱制作,质地精良,文字俊秀,楷书钱文旋读,边廓整肃,光背无文。径2.5厘米,重3.4克左右。正隆钱文端庄统一,甚少差异,唯以“正”字末笔是否出头分为两式。传世以左竖连下横作“﹂”者为众,末笔出头者稀有。1983年湖南麻阳出土正隆元宝大钱数枚,径2.9厘米,重4.5克,肉薄背平,相当北宋折二钱,是为最新发现。史志多载“正隆通宝”,有误。据报建国后黑龙江曾出“正隆通宝”钱一枚,迄今未曾确认。有合背钱。另有安南铸薄小异体钱。
 
311
 【大定通宝】
   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八至廿九年(1178—1189年)铸。此钱制作异常精湛,楷书钱文含瘦金体,俊逸秀美,内外廓整肃峻俏,系我国古钱佳品中之佼佼者。“大定通宝”四字直读,背分无文、穿上下铭“申”或“酉”字,以及夹以星月纹等数种。“申”、“酉”有释为地支纪年,亦有按阴阳五行说释甲、酉为金以昭示金国者;传世以背“酉”钱最为佳美。小平钱径2.5厘米,重3.5克,折二阔缘钱径约3厘米,重9克左右。大定钱铜色泛白,传含微银,尤以折二为甚。旧泉家遂有隶为银币者。史籍每书“大定元宝”,实误。旧谱录有折三以上大钱数种,经古泉鉴定家戴葆庭甄别实为后人伪作,然有合背钱、铁钱,亦有安南所铸劣字薄小钱等。
 
312
 【承安宝货】
   金章宗完颜璟承安二至五年(1197—1200年)所铸异形银币。虽由银锭转化而出,然已非称量银货而系规范流通铸币。宝货一至十两共分五等(中间三等为一两半、二两半、五两),法定一两兑铜钱二贯(二千),在交钞泛滥贬值,铜钱严重匮乏情况下作为大额钱币行用。承安宝货旦线板状,两端椭圆,中部束腰。底有蜂窝状孔洞。从出土之“一两半”宝货测得:一般通长4.8厘米,两端宽约3厘米,腰宽2.1厘米,厚度0.6厘米,重59克左右。钱面铸有“承安宝货壹两半”字样以及监制官署签押。时作伪者曲解史籍制作“承安宝货”折五大铜钱欺世,已经泉家辨伪。1981年以来黑龙江阿城等地先后出土五枚壹两半承安宝货,更加确证了承安钱是异形银币而非方孔大铜钱,其发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及研究价值。
 
313
 【泰和重宝】
   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四年(1204年)始铸之当十大钱。铜质优良,体态浑厚,制作精美。面文“泰和重宝’四字为玉筋篆,直读,由文学、书法大家党怀英书,字体精纯典雅,美不胜收。有大小样及阔缘窄缘等版式多种,径4.5~5.2厘米,重1~20克,光背无文,但有合背钱。篆书泰和重宝传世较丰,然因其属大美泉,仍深得藏钱家之喜爱。传世间有赝品鱼目混珠,鉴别时须加注意。另有厌胜钱。
 
314
 【泰和通宝】
   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年间(120l一1208年)铸。此钱史志不载,传世有小平、折二、折三、当十四等,均极希罕。面文“泰和通宝”四字楷书,直读,瘦金体味甚浓,章法华美,制作精良,光背无文。小平钱径2.5厘米,重3.8克;当十大钱径4.4厘米,重15克左右。元人曾仿制大小“泰和通宝”充作筹码,存世亦伙,故今泉家对通宝钱之真伪尚存疑义,容待进一步鉴别考订。
 
315
 【崇庆元宝】
   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崇庆元年(1212年)铸。此钱史志不载。唯辽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与文字近似泰和重宝。“崇庆元宝”四字作玉筋篆,旋读,光背无文。钱体铜色青白,制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宁钱制,然仔细推敲仍不免匠气。近代京沪诸多泉家皆审为赝品,而钱币学家郑家相以为当属金泉。今姑存疑,以备考证。
 
316
 【崇庆通宝】
   此钱非但史籍不载,旧家泉谱亦多所不录,丁氏《古钱大辞典》有图而无文。传为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崇庆元年(1212年)所铸。“崇庆通宝”四字楷书,直读,仿瘦金体,光背无文。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径2.4厘米,重3.6克,折二径2.7厘米,重6.4克。制作精整,品相端好。此二钱均为孤品,亦无出土记载,加之金代钱币研究绝少,故有待进一步考证探讨。
 
317
 【至宁元宝】
   金宣宗完颜珣至宁年(1212年)铸。原有小平、折五各一品;小平已经泉家审定为伪作。折五钱形制大小及文字风格与崇宁通宝雷同,文字遒劲,制作精好,唯铜色红紫有异。前泉家多人疑为崇宁通宝改刻,古钱学家郑家相氏以为决非赝品,并以崇庆元宝折五钱与之相互印证。然若崇庆钱终成赝品,则巨宁钱势难立足。今且存疑,供方家研析。
 
318
 【贞祐通宝】
   金宣宗完颜珣贞祐五年(1217年)铸。史志不载。所见有小平、折二两种。“贞祐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此钱铜色青白,制作尚工,然于金钱中品相稍逊,传世亦罕。小平有大小样之分,小样径只2厘米,重约2.6克,大样径2.5厘米,折二径3厘米,重不详。因所传末帝哀宗铸“天兴宝会”已为泉家断为伪作,则贞祐通宝当为完颜金之末代钱币。存世可见贞祐小样赝品,集泉者须加提防。
 
319
 【阜昌元宝】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济南太守刘豫降金,为金太宗于天会八年立为齐帝,建元阜昌,铸阜昌元宝、通宝、重宝诸钱。“阜昌元宅”为平钱,面文旋渎,有真、篆二体,是为对钱。径2.6厘米,重3.4克;光背无文。此钱制作精整,文字秀美,其品相之佳妙决不下于北宋大观、政宣诸泉,金朝亦通行使用。唯传世数量稀少,常为泉家苦求而不得。存世一种径3.2厘米之楷书元宝钱,赝品。
 
320
 【阜昌通宝】
   降金叛将、齐帝刘豫阜昌年间(1130—1137年)所造折二对钱。“阜昌通宝”四字为真、篆二体,直读,光背无文。径3厘米,重8.3克。制作精整,文字秀美,铸量尤少。阜昌三等钱中,以折二对钱最难求全。
 
321
 【阜昌重宝】
   降金叛将、齐帝刘豫阜昌年间(1130—1137年)所铸折三对钱。  “阜昌重宝”四字直读,真、篆二体,光背无文。径3.4厘米,重11.5克。阜昌钱中以折三制作最佳,虽存世不多,然较元宝、通宝钱易见。刘豫民族气节低下,然所传三对阜昌钱却堪称古泉宝库中之精品。

 

 

 

 

 

 

 



322
【大朝通宝】
  蒙古入主中原(1227年)以前所铸小钱。时蒙古尚未建“元”而自号“大朝”,金、宋亦以“大朝”称之,故所铸钱文曰“大朝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字体仿金大定钱,光背无文。径2.2厘米,重2.7克左右。制作粗疏,边廓欠整。另有银铸钱,背可见“?”文。大朝通宝泉家有判为交钞辅币者;亦有以为非正用品,乃赏赐钱或庙宇敬佛之供养钱。然此钱传世极罕,几无出土,甚难一见。旧谱又录“大朝金合”大钱,经考订乃后人所铸,不录。

323
【中统元宝】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1260—1264年)铸。此钱有三种。一为楷书小平,“中统元宝”四字直读,可见金钱遗风;背分无文及穿周四星两式,均甚罕。二为篆书小平,钱文旋读,制作精好,光背无文,世间唯传孤品。此二品径约2.4厘米,重3克左右,为元钱中之至珍者。另有一种特小楷书钱,径只1.5厘米,“宝”字简化为“宝”,系历代钱文中初见,此等小钱恐系庙宇供佛之用,亦不多见。

324
【至元通宝】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1285—1294年)铸。分汉文、蒙文(八思巴文)两大版式,每式又有小平、折二、折三数等。汉文“至元通宝”楷书直读,蒙文则以上下左右顺序释读;均光背无文。小平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折二径约2.7厘米,重6.2克左右,折三径3.1厘米,重9克左右。蒙文平钱偏小,相当汉字小样钱。世祖之至元通宝制作粗犷,传世数量不多,尤以汉文大钱与蒙文小钱为罕见。末帝惠宗(顺帝)至元间(1335—1340年)亦造至元通宝钱,然文字制作均较世祖钱工整,钱背常见字文,亦有供养钱等,鉴别时须加分辨。

325
【元贞通宝】
  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6年)铸。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元贞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制作粗陋,文字不清。除小平、折二外,尚有特小钱,形制不按规范。小平径2.1厘米,重2.5克;折二径2.5厘米,重3.6克,特小钱径只1.4厘米,重不及2克。元贞汉文钱虽劣,然世间尚不易见。蒙文元贞通宝仅见折三一种,钱文上下左右读之;此钱制作较汉元钱精整,然传世更为希罕。另,汉文折二钱中有以元丰通宝改刻者,须留意。

326
【大德通宝】
  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铸。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钱“大德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除小平、折二、折三外,尚有小样钱二种,以特小者稍多。蒙文钱唯见折三一种,面文上下左右读之,然分离廓与寄廓两种。钱径一般小平为2.4厘米,重3.4克左右;折二2.7厘米,重6.3克左右;折三3厘米,重9.4克左右。大德钱传世及出土均少,故甚希罕,尤以蒙文折三钱为最。又,西夏崇宗亦曾用“大德”年号(1135—1139年),然史无铸钱记载,而此钱浑然元钱风貌,更有蒙文钱佐证,当是元铸无疑。

327
【至大通宝】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1310一1311年)所铸汉文钱,系元钱中铸量最大,制作文字最工的一种。面文“至大宝”楷书,直读,浑然具金大定钱文风,铜质红褐,边廓峻8光背无文。钱体大小厚薄略异,径2.3~2.4厘米,重2.8~4克。传世尚见一种小样钱,径2.1厘米左右,肉质较厚,数量亦至大通宝一文当至大银钞一厘,与纸币并行,千文值银钞一两。旧谱尚录一种窄缘折二钱,难见。

328
【至大元宝】
  传为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211)所铸。大小厚薄不均,繁杂多样。“至大元宝”四字楷书,直读,笔画失工,大小多变,“寳”字有简化为“宝”者;均光背无文。因至大元宝钱形制、文字粗劣多变,远不及通宝钱整齐规范,故泉家认为,由于元代崇信宗教,此当为各地官铸之庙宇供养钱,而非正式行用货币。今存其说,以供考订。

329
【大元通宝】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1310—1311)所铸当十蒙文大钱,一当至大通宝十,与银钞等并行。铜色亦褐,制作精好,边廓整肃。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四字按上下左右顺序释读,光背无文,是元代大钱中造得最多最好的一种。径约4厘米,重19克左右。旧谱录有一种汉文“大元通宝”小平钱,罕极。又见一品背刻四个异文之“大元通宝”,系用大观通宝改制之赝品,曾为旧泉家方地山奉若圭璧。另有“大元元宝”、“大元至治”等供养钱,附录于兹。

330
【皇庆元宝】
  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3年)所铸汉文小钱。数量甚罕,铸制粗串。“皇庆元宝”四字楷书。直读,笔画多模糊不清,“庆”字尤甚,背分无文及穿上仰月者二种。钱体颇小,大者径不过2厘米,小者1.7厘米,更有一种供养钱径不足1.5厘米,所有钱重均在3克以下。皇庆元宝品相甚差,观赏价值不大,但因其稀少而标价高昂。旧谱所载一种“皇庆通宝”平钱,真伪莫属,不录。

331
【延祐元宝】
  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年)所铸汉文小钱。此钱大小数种,制作粗陋,文字拙劣。“延祐元宝”四字为不规整楷书,直读,均光背无文。直径1.2~2.6厘米,重1.5~3.6克;其形制之杂乱非但于元钱中,即在历代铸币史上亦属罕见。此钱出世甚少,多为庙宇所造供养钱,价虽昂然无甚艺术价值可言。

332
【延祐通宝】
  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年)所铸汉文小钱。所见有大小二种,制作较元宝钱稍工。“延祐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径1.9~2.3画米,重2.4~3.2克。传世甚少。旧谱尚列“延祐三年”背文“大昊天寺”及“延祐贞宝”小钱,均系庙宇供养钱,亦少。

333
【至治通宝】
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所铸汉文小钱。大小数等,铸制粗率。除最大一种小样平钱制作及文字略好,余皆杂小浅陋,笔画不清。“至治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均光背无文。径1.4~2.2厘米,重1.8~2.6克。此钱大者或系行用品,小者多属供养钱。

334
【至治元宝】
  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年)所铸汉文小钱。有大小二种。大者相当折二钱,制作较工,边廓完整,“至治元宝”四字楷书直读,笔力遒劲,光背无文。径2.7厘米,重约6.4克。此钱传世甚罕。小钱径1.6厘米,重2.2克,文字模糊,边廓不整,多属供养钱之类,然传世及出土均不多。另有一种“至治元年”小钱,纯系供养品。

335
【泰定通宝】
  元泰定帝泰定年间(1324—1327年)所铸汉文小钱。有大小二种。大钱铸制稍好,边廓完整,面文清楚。“泰定通宝”四字楷书,直读,笔画活泼;光背无文,径2.1厘米,重2.6克左右。此钱传世甚少。小钱制作粗率,径约1.5厘米,重不及2克,文字局促不清,边廓欠整,为典型元代粗制小钱,今不多见。

336
【泰定元宝】
  元泰定帝泰定年问(1324—1327年)所铸汉文小钱。制作简陋,“泰定元宝”四字行书,直读,“寳”字简化,笔法草率,然尚不矢某种墨趣。径1.6厘米,重2克左右,光背无文,此钱传世不多。旧谱尚录一种“泰定元年”小样平钱,制作精好,钱体及文字俱佳,然世间极少能见,当为供养钱属。

337
【致和元宝】
  元泰定帝致和年(1328年)所铸汉文小钱.径1.7厘米,重2克左右。“致和元宝”四字楷书,直读,笔画拙朴,“寳”字简化,“致”字左部不清,易误识为“政”。光背无文。泰定帝“致和”年号行七月而终,故致和元宝所出甚少,今尤难见。

338
【天历元宝】
元文宗天历年间(1328—1329年)所铸劣质汉文小钱。径1.6厘米,重量不足2克。“天历元宝”四字楷书,直读,“寳”字简化。钱文紧缩于穿廓四周,是为典型之“寄廓”钱。然铸制粗陋,面文严重不清,内外廓残缺不全,近乎董串小钱,可谓元钱中之最恶劣者。据载此钱数枚均得之于佛脏,当属供养品无疑。

339
【至顺元宝】
  元文宗至顺年间(1330—1332年)所铸汉文小钱。所见有大小二种。大钱略小于至大通宝,然制作尚工,文字清秀。“至顺元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颇具至大钱遗月。径2厘米,重2.5克左右,传世数量不多。另有一种特小钱径月1厘米,系元钱中之最轻小者,可列入“鸡目钱”之属,然文字笔画尚勉强能辨,亦为庙宇供佛之钱。

340
【至顺通宝】
  元文宗至顺年间(1330—1332年)所铸汉文小钱。所见大小不一并各式背文者数种,其中以最大一种小样平钱制作较好,边廓坚实匀整,文字规整有力。“至顺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径2.3厘米,重2.7克左右,此钱存世不多。其余小钱径在1.6厘米左右,重2克上下,穿廓多四决,除光背者外,背文有“太乙”、“护圣”等。至顺三年(1332,壬申年)更出面文“至顺壬申”、背“太乙”、“护圣”等钱,标明所有此类小钱均为寺院佛像前之供养钱。

341
【元统元宝】
  元惠宗(顺帝)元统年间(1333—1334年)所铸汉文小钱,有大小两种。“元统元宝”凹字楷书,直读,“寳”字简化,文笔纤瘦,字体弱小。小钱面文显著离廓,四字紧贴外缘,为历代古钱中所少见。径1.3~1.7厘米,重1.5~2克,背均无文。“元统元宝”一钱双“元”,且元宝钱面文直读,在各钱中亦较奇异。

342
【元统通宝】
  元惠宗(顺帝)元统年间(1333—1334年)所铸汉文小钱。形体较元宝钱稍大,制作亦较浑厚。“元统通宝”四字楷书,直读,书法质朴,边廓完好,光背无文。径1.9厘米,重2.4克左右。元统通宝钱存世不多,欲求一见,甚难。

343
【至元通宝】
  元惠宗(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年)所铸汉文钱。世祖忽必烈至元间(1285—1294年)亦造至元通宝钱,其汉、蒙两体小平至折三计六品。惠宗至元通宝区别在于:一、自小平至特大四体异文钱版式繁杂,变化无常,不似世祖钱规整;二、制作更趋精致,面文更显端庄健美;三、除光背者外,复有背“玉”、背星月、背异文者及供养钱等,分外丰富。惠宗至元钱小平径2.4厘米、重约3.4克,折二径2.8厘米、重约6.5克,小平小样钱多种径在2.2厘米、重3克以下。特大四体异文钱,面文为汉字“至元通宝”,背文由蒙、西夏及察合台文组成,直读为“至治通宝”(一钱面背年号相异待考),此钱径4.5厘米,重达20克以上。惠宗至元钱铸量甚少,因其精致,在元钱中显得颇为希罕。

344
【至元元宝】
  元惠宗(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年)所铸供养钱。面文除“至元元宝”,尚有“至元戊寅”、“至元七年”等数种。“戊寅”为干支纪年,系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至元七年”即惠宗至元末、至正始,为1341年,此钱倘系于世祖则为1270年,或为祝祷大元建立(1271年)而铸,今姑存疑。据此类钱之形制不一、文字繁杂以及背文铸有“香殿”者等,断为供养钱当无疑义。

345
【至正通宝】
  元惠宗(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年)铸。至正通宝铜优制精,品类繁多,但规律显然:一、面文一律为端庄秀丽之直读汉字“至正通宝”;二、背穿上一律为记年或记数之蒙文;三、以背穿下有无记数汉字可将至正通宝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地支记年钱:穿下无汉字,穿上蒙文分别为寅、卯、辰、巳、午五个地支记年字,所记为至正十至十四年(1350—1354年),每一记年均铸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俗称“五年三等十五品”。此十五品钱字深廓细,制作最精,径2.5~3.4厘米,重3.6~16克,为元代铸币中最佳美者。第二类蒙汉记值钱:穿下有记数汉字,其数与穿上蒙文同,分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四种,再加穿下汉文“壹两重”一种计五品(另有释读为“亥五”、“戊十”两品再考)。第三类蒙文记值钱:穿上蒙文记值为折三、折五、当十计三品。后二类形制及铸造均不及记年钱精美,大小轻重略有变异,然在元钱中仍堪称佳制。“壹两重”大钱径4.9厘米,重42克,系至正通宝中最重大者。至正通宝套钱大批量涌现,使元代钱币铸造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346
【至正之宝】(权钞钱)
  元惠宗(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年)所铸大钱,用以代表交钞与纸币并行。钱体厚重,制作精良。面文“至正之宝”为端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古”系记江西吉安道监制;穿右“权钞”二字可作权当银钞解。穿右为币值银重,所见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及“伍钱”五种。“伍钱”即值银钞半两、铜钱五百文,为“权钞钱”之最大者;径达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来出现之最大行用方孔圆钱。权钞钱所出极少,因其珍贵后世累有仿制者,乃至臆作“叁两”、“拾两”大钱,鉴别时应加注意。

347
【天祐通宝】
  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江苏高邮建立“大周”政权,建元“天祐”,并铸天佑通宝钱。“天祐”含上天保佑意。钱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等,背穿上可见“一”、“贰”、“叁”、“?”等记值篆文。铜质赤褐,制作精美,文字秀丽。“天祐通宝”四字楷书,直读,系仿当时至正通宝制并可与之媲美。径2.5~4厘米,重3.5—20克。天祐钱传世不多,加以明太祖朱元璋的搜缴销熔,现存世品较少,尤以折二钱最为难求。

348
【龙凤通宝】
  元末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帝,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建都安徽毫州,国号“宋”,建元龙凤,并铸龙凤通宝钱。此钱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铜赤如金,钱体浑朴,文字遒美。“龙凤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小平径2.5厘米,重3.3克,折三径3.3厘米,制作尤精。龙凤通宝传世甚罕,今世间所见多为赝品,须加辨别。另传明初西川起义军田成九曾造背“永”仰月龙凤通宝钱,所见为伪作。

349
【天启通宝】
  元末起义军首领徐寿辉(真一)在湖北蕲水称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改元天启,铸行天启通宝,俗称“徐天启”钱。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天自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折三另见一品篆书钱,罕极。小平径2.4厘米,折三3.2厘米,重未详。明熹宗朱由校亦造夭启通宝,“徐天启”与“明天自”的区别在于:一、徐紫铜而明黄铜;二、徐天启“啓”字第一笔成撇与第二笔紧连作“戶”状,明天启首笔成撇然与次笔断开成“戸”状,或虽连但首笔为点成“户”状,鉴别时稍加注意易于分清。世间所见多为明天启,而徐天启万难一见。

350
【天定通宝】
  元末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在湖北蕲水称帝后,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改“天启”年号为“天定”,并铸行天定通宝钱。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铸量远较天启钱丰富。“天定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书法俊秀,文字同徐天启如出一手,风格绝似,制作精整。钱径分别为2.4、2.8、3.2厘米,形制规范,系起义钱中流传较多的一种美泉。然世间仍有伪作之折三钱或以大定通宝堆刻之小平钱流传,鉴别时应加注意。

351
【大义通宝】
  元末起义将领陈友谅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杀其头目徐寿辉,而于湖北武昌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并铸“大义通宝”。依天启、天定钱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铜色红褐,制作稍逊。“大义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径分别为2.3、2.7、3.1厘米,规格工整,然略小于天启、天定钱。大义通宝铸量较丰,传世略多,然世间仍时见赝品。

   

352
【大中通宝】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1361—1367年)铸于应天府(今南京),部分记地钱为洪武年间按洪武通宝定制补铸。计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当十五等。“大中通宝”四字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背文有记值、记地、记值兼记地计四类。五等四类已见大中通宝钱52种。自小平径2.3~2.5厘米,重3~3.6克,至当十钱径4.2~4.5厘米、重28~36克,每等钱大小版式不一,文字肥瘦各异,边廓宽窄多变。其背文记值者可见:一、二、三、五、十;记地者为:京、豫、浙、福、广、桂、鄂、济、北平等九种;记地兼记值者有:桂一、桂二、广二、二福,桂三、广三、三福,桂五、广五,北平十、鄂十、京十、广十、济十、桂十、十福、十豫、十浙等。其中以光背、背文“十”、“京十”及背“浙”等钱存世较多。世传背“治”小平钱为日本加治木地方铸。

353
【洪武通宝】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1368—1398年)所铸制钱。形制同大中钱,计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面文“洪武通宝”楷书,直读,各钱字体及笔画稍有变异,然较大中钱规整。除光背无文一类,背文记值者有:一、二、三、四、五;记重者为:一钱、二钱、三钱、五钱、一两;记地者为:京、北平、浙、豫、济、鄂、桂、福、广等九局;记地兼记值者有:桂一、桂二、广二、二福、桂三、三福、桂五、广五、五福、京十、北平十、广十、鄂十、济十、桂十、十豫、十福、十浙等。五等五类已见洪武通宝钱近60种。同等钱大小轻重均有差异。小平径2.4厘米左右,重2.6~3.5克,当十大钱径4.5厘米左右,重30克上下。洪武通宝以光背平钱及各等记重钱较为常见,当十大钱存世尚丰,余各类钱传世较少。世间时见各种背文改刻,铲刮之“异品”,为作伪者弄假之作,鉴别时须加留意。另有日本加治木地方所铸记地洪武平钱三种,其间以背“治”者为常见。

354
【永乐通宝】
  明成祖朱棣(音弟)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铸。传世仅见小平钱,铜色紫红,制作精良,边廓整肃。“永乐通宝”四字楷书,直读,笔画清秀,光背无文。钱体大小稍有变异,一般径2.5厘米左右,重4克上下。永乐钱传世较多,流布甚广,近代我国东沙、西沙群岛均有成批出土。另有广穿及银制大小样钱,其间或有日本所铸者,均罕见。近年更发现折三黄铜大钱,径达3.4厘米,文字清晰,形态古朴;传世唯见缺角孤品,极为珍罕。另日本尚铸有永乐通宝小平铜钱。

355
【宣德通宝】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1426—1435年)铸。传世仅见平钱,因夹有铅锡,常见品铜色黯淡,制作粗疏,为明钱中品相较差者。面文“宣德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钱体大小不一,径2.4~2.5厘米,重3克左右。宣德钱传世数量尚丰,然近年已不多见。

356
【弘治通宝】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年间(1488—1505年)铸。存世常见为小平钱。因含锡量较高,铜色灰暗,亦有少数呈紫褐色者。此钱制作粗疏,大小不一,背廓多平夷。面文“弘治通宝”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径2.4~2.6厘米,重3~4克。可见大字隶书钱,甚少。现代钱币学家郑家相曾获弘治当十大钱一品,明风灿然,极为珍罕,加之永乐折三钱问世,庶可修正旧谱“永乐、宣德、弘治三世无大钱”之说。

357
【嘉靖通宝】
  明世宗朱厚?(音聪)嘉靖年间(1522—1566年)铸。仿洪武钱制,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背文唯见记重一种,然甚稀少。传世多为光背平钱。此钱制作混杂,青铜、黄铜均有,更兼夹铅锡者,字体笔画多变,粗细不等。面文“嘉靖通宝”楷书,直读,“靖”字可见左旁“斜立”者。传世有所谓“金背”(精制窄缘光背)、“镟边”(阔缘)、“火漆”(劣质黑钱)等数种,更有私铸恶钱。嘉靖通宝每等钱大小不一,轻重各异。一般平钱径约2.5厘米,重3~4.5克,当十大钱径约4.5厘米、重24克以下。另有合背钱。史传嘉靖间曾补铸先世九种年号钱,经考不实。

358
【隆庆通宝】
  明穆宗朱载重隆庆年间(1567—1572年)铸。传世仅见小平一种。多为黄铜,钱体浑厚,制作较工,边廓修整。面文“隆庆通宝”楷书,直读,笔法匀称,光背无文。径约2.5厘米,重4克左右。传世隆庆钱尚丰,然今似不易多得。又,自隆庆多用黄铜浇制,嗣后各代黄铜钱便渐多起来。

359
【万历通宝】
  明神宗朱翊(音义)钧万历年间(1573—1620年)铸。传世多见平钱,亦有少数折二光背钱,铜质赤、青、白均有。制作精粗互见,文字有肥瘦之分。钱体大小轻重不一,版式纷繁复杂。面文“万历通宝”楷书,直读,有少数跂“历”(左撇直下如“┌”)钱。径2.4~2.5厘米,重3.4~4克,除光背及见星月纹者,背文有:工、天、公、正等字。有合背钱及面“万历”背私通宝”之合号钱。存世尚有背文“矿银”之银质钱,极罕。近年洛阳明墓曾出土薄小银质冥钱一枚,字形浅陋。另传有铁钱,未见。旧谱尚列一种径8.5厘米之特大万历钱,然其真伪待考。

360
【泰昌通宝】
  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一月遇害身亡,其子熹宗朱由校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补铸光宗年号钱文曰“泰昌通宝”。所见仅为平钱,制作尚工,文字端正。面文楷书,直读,其背或可见星月纹。径约2.5厘米,重2.8克左右。另有合背钱以及“泰昌”、“万历”异号合背钱,“泰昌”、“天启”合号钱等,存世品尚不难求,亦可见当时制作之乱。

361
【天启通宝】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1621—1627年)铸。有小平、折二、当十三等多种品类,大小各异,变化甚多。“天启通宝”四字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小平钱背有星月及记重(壹钱、壹钱一分、—钱二分)、记局(户、工)、记地(京、浙、新、密、云、镇、院),另有“奉旨”等,折二钱背有星号,记值(二)、记地(浙)等,当十钱除光背者,尚有记值、记重、记地等数种,铸量亦丰。平钱径约2.4厘米,重2.6~3.6克。当十大钱径4.4~4.8厘米,重18~30克,大小轻重变化较大。明天启与徐(寿辉)天启的区别在于:明天启首撤与第二笔断开成“戸”状,或首笔为点成“户”状,而徐天启首撇与次笔相连成“戶”状,字体亦有明显差异,稍加注意即不难鉴别。另有合背钱,及“天启”、“泰昌”合号钱等,不一而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