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辽钱

 东山之樵夫@ 2014-09-15
  (公元916——1234年)

  两宋时期,我国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同时或先后建立过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等政权。这些少数民族在仿照宋代的政治制度建立封建政权之前,处于奴隶占有制和实物经济社会。封建政权建立以后,政治经济都有较迅速的发展,亦分别铸行过钱币。

  辽钱(公元916——1125年)

  通行泉货、开丹圣宝、丹巡贴宝、百贴元宝、大泉五铢、千秋万岁:辽太祖、太宗统治时期(公元916——947年)铸。在此之前使用宋钱。

  天赞通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年间(公元922——924年)铸。

  天显通宝:辽太宗耶律德光铸。

  应历通宝:穆宗耶律璟应历年间(公元951——969年)铸。

  保宁通宝: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公元969——979年)铸。

  统和通宝: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年间(公元983——1012年)铸。

  重熙通宝: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间(公元1032——1055年)铸。

  清宁通宝:辽道宗耶律宗基清宁年间(公元1055——1064年)铸。

  咸雍通宝: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年间(公元1065——1074年)铸。

  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辽道宗大康、大安、寿昌年间(公元1075——1101年)铸。

  乾统元宝、天庆元宝;辽天祚帝乾统、天庆年间(1011——1120年)铸。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个叫耶律阿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建立了辽,辽与北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发祥于潢水、土河流域(经赤峰市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附近)公元十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称帝,仿照中原汉族封建王朝体制,建立了以契丹族为主体的、统治中国北方的契丹王朝,雄据五京,幅员万里,历九帝210余年,辽在中国北部存在了两百多年后,公元1125年被完颜阿骨打率领的金军所灭。

  在钱币方面,契丹辽代继承了我国古代的优秀货币文化遗产,所铸钱币保持了中原的铸造方法、形制特徽(方孔圆钱)和以纯文字为钱文标志等根本品性,而且行用钱采用唐代“宝钱制”,同时柔和契丹民族传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辽代钱币。

  契丹辽钱在《辽史》中仅载年号钱八种,其中还有两种(乾亨、太平)迄今未见真品,宋时谱录所载亦不多。后世经过出土考定或经泉家学者研究达成共识认定的契丹辽钱比史籍所载多出许多倍。

  1 天朝万顺 1977年辽代上京遗址出土

  这是一枚契丹文大钱,释文为“天朝万顺”,也叫“天朝万岁”。该钱币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中国最早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钱文的钱币。据考证,为耶律阿保机建国前(907年)铸。

  2 开丹圣宝

  辽太祖阿保机建契丹国前后铸,时限约在916年左右。“开丹”义“开创契丹”或“契丹开国”,含自祝自勉之意。“开丹圣宝”四字直读,体分二式:一式行楷,笔画拙朴具辽钱文风,制作粗犷,一式正楷,字形端庄,制作工整。两钱均为小平,径2.4厘米,重约2.7克左右,皆光背无文。开丹圣宝不太难见。然古今泉家有释为北宋厌胜钱,亦有疑为术士炼丹之祝语钱者,今姑存疑。

  3 通行泉货

  早期辽钱。1081年内蒙林西县(辽上京附近)又出土一枚,更确证为辽钱无疑。因其未用年号而援五代南唐“永通泉货”例,且书隶体,可推为太祖阿保机(916—926年)时代或其前,后所铸。“通行泉货”四字旋读,拙朴富辽钱风,仅见数品而版式不一,有大“通”小“通”之别,亦有光背或背上仰月之分。径2.3厘米,重4.4克。钱体浑厚,色泽淳古,为古泉中大珍之品。旧谱常刊为“通行泉宝”,误。

  4 天显通宝

  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年间(927—936年)铸。“天显通宝”四字隶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约2.7克。此钱制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朴可爱。传世仅一二品而下落不明。1940年北京骆氏曾于大房山获得一枚,经南北泉家戴葆庭、方药雨、马定祥诸氏审定为真品无疑,惜于抗战后期辗转落八日人之手。天显珍品有待新的发现。世存一种仿制品出于清末,钱体较厚,字体呆板,无绣或锈色浮泛,鉴别时应加注意(《中国历代货币》所载一品亦伪)。

  5 天禄通宝

  “天禄”是辽世宗耶律阮在公元九四七年用的年号,共四年。

  在巴林右旗上石匠出土的一批辽代窖藏古铜钱中,有一枚“天禄通宝”铜钱。铜质小平钱至今仅发现四五枚,钱文有细别,有数种版别,属我国古钱中大珍级大名誉品。巴林右旗出土的这枚“天禄通宝”铜钱,就是此时所铸的年号钱。此钱在《辽史》食货中没有记载。这一次在辽上京附近出土之后,经学术界考证,已确认为辽钱无疑。这次发现的国内外已知仅存的一枚稀世孤品,确为国之珍宝。

  6 保宁通宝

  辽代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的铸币,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右旋读,书体隶兼八分,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谓影响了整个辽一代钱风。目前,根据相关资料、图谱及所见所闻,保宁通宝平钱的统计存量大约在数十枚之内,是辽钱中的稀见品之一。

  7 清宁通宝

  辽国道宗皇帝清宁年间(公元1055-1064)铸造。文字粗糙,仅在北地流通,今已少见。

  钱文“清宁通宝”为楷书,唯“宝”字尚留隶韵,旋读,光背无文。此钱有大样小样之分,大样笔画质朴,小样四字清奇,“宁”字宝盖下从“下”而不从“心”,“通”字“甬”头为“丷”,制作亦较粗疏,想为清宁后期所出。径2.2~2.4厘米,重2.7~3.4克。此钱传世较多,历年均有出土,系“道宗五泉”之班首。又,世存一枚当十“清宁元宝”大钱,文字壮美具魏风,然其真伪容考。另有一枚“清宁二年”大钱,面文环书旋读,仅见孤品;联系1972年辽墓出土“大康六年”殉葬瘗(音义)钱,更究“清宁二年”文字风格,当为辽代殉葬瘗钱,而非正用品无疑。

  8天赞通宝

  大辽国天赞元年(公元922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铸“天赞通宝”小平铜钱。1944年,苏州卢氏曾以铜价购得一批古钱,内有一枚“天赞通宝”钱,重3.5克,此钱后迭经马定祥,孙鼎收藏,现存上海博物馆。上博还藏有一枚“天赞通宝”,重3.5克,文字清晰,品相极佳,为辽钱中难得一见的珍品,其中“通”字“之”部不带点捺,向上撩扬,有行草书的意味,钱币界称之为“虎尾通”。20世纪90年代初,辽宁收藏家武玉辉在沈阳收得1枚生坑“天赞通宝”,表面呈厌白锈,锈迹透骨,重2.85克,背上有仰月纹。1994年,内蒙古林西县古林坝村村民在挖水渠时挖出窖藏古钱2万余枚,内有“天赞通宝”钱1枚,重4.9克,钱币铜质发红,锈迹斑斓,背穿上亦见有仰月纹。此外,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亦藏有“天赞通宝”钱,背穿上也有仰月纹。列入中国古泉五十名珍。本泉痴藏有一美品此泉,锈色喜人,为虎尾通。其直径24毫米,厚1.7毫米,穿口6.5毫米,重4.8克,应是天赞年早期铸币,光背。

  9应历通宝

  应历通宝系辽穆宗耶律縖应历年间(951-968年)所铸。“应历通宝”四字楷、隶相杂,文字朴茂,单点通,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如出一辙,明显见辽钱风韵。此钱多出自辽东地区,今所见五枚“应历通宝”钱拓本,面文大小各异,说明并非出自同一板式。此种辽钱十分罕见,诚如戴志强先生所言;“应历通宝、宝宁通宝也都是大珍之品,存世者寥若辰星,无需赘言。”辽代应历通宝,直径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10统和元宝

  现有小字版、大字广穿版、背星月几种。均传世稀少。辽圣宗统和时(983年——1012年)铸“统和元宝”,钱风为之一变。

  11重熙通宝

  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间(1032—1055年)所铸。“重熙通宝”四字隶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2.7~3.4克。重熙钱传世稍丰,且不断有小批量出土.已见版式较多,钱文有大字、小字之别,“通”字又有“隶通”(走之从“?”)“楷通”(走之从“辶”)之分。其间“隶通”较少,大字钱尤少。重熙通宝的铸行是辽钱史上一座分水岭:重熙前出钱甚少,此后辽钱便逐代丰富起来。币值稳定,“斗粟六钱”。今已不多见。

  12咸雍通宝

  铸量不大,仅在北地流通,今存世不多,比较少见。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年间(1065—1074年)铸。铜质红软,制作浑朴。面文“咸雍通宝”四字旋读,楷中蕴隶,布局匀称,辽钱古拙气韵甚浓。钱体有大、小样之别,径2.4~2.7厘米,重2.7~3.6克,光背无文。咸雍通宝于辽钱中传世最丰,求之不难。旧谱中有关“折二”、“折三”钱之说似甚可疑:“折二”或为小平大样;而“折三”大钱究其真伪恐有待进一步考订。

  13大康通宝

  钱文粗疏,制作不精,如今已经比较少见。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康年间(1075—1084年)铸。面文“大康通宝”四字楷书,然隶味犹存,旋读;光背无文。径2.3~2.4厘米,重2.7~3.5克,版式变化较多,然无论制作、文字,通宝钱均较元宝钱工整匀称,少数钱堪称佳美。大康通宝传世甚丰,辽故地每有出土。又,1972年吉林辽墓出土“大康六年”(1080年)瘗(音义)钱一品,制作精整,至为珍奇,且可与“清宁二年”瘗钱互为印证。

  14大康元宝

  钱文粗糙,有契丹钱币明显特征。存世量少,珍罕.

  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康年间(1075—1084年)铸。面文“大康元宝”四字楷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3厘米,重3克左右。此钱制作粗疏,文字草率,笔画多变而有所不清。内蒙辽上京遗址及附近地区屡有出土,然品相精好者颇难一见,系辽铁铸造中质量低劣之品。

  15大安元宝

  版别较多。有一种“安”字狭长,称长字大安。又有细字,小样等不同版别。 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年间(1085—1094年)所铸。“大安元宝”四字楷,隶兼备,一般“大安”二字为楷书,“元宝”二字存隶笔。面文旋读,光背无文,时见错范。钱体大小厚薄有变,径2.3~2.4厘米,重2.7~3.9克。制作较工,文字清晰,常见版式有两种:一为“短安”型,“安”与其余三字长短相仿,一为“长安”型,“安”字相当“短安”之二倍,一目了然。传世“短安”钱多于“长安”钱,然与咸雍通宝均为存世辽钱中之最丰盛者。

  16寿昌元宝

  辽道宗耶律洪基寿昌年间(1095—1100年)铸,为道宗五泉之最后一品。此钱制作粗劣,因文字漶漫不清,《辽史》及旧泉谱上曾误载为“寿隆元宝”。面文“寿昌元宝”四字楷书,旋读,以阔缘长“昌”者少见;光背无文,然可见错范或八角菱花穿者。径2.3厘米,重2.7~3.9克。寿昌钱在辽故地时有出土,然与大康元宝一样,同为辽钱中品相最差者。

  1 7天庆元宝

  辽国天祚帝天庆年间(公元1111-1120)铸造。有光背小平钱。今不多见。有“大辽天庆”折十大钱,制作精美,存世仅有2品,珍罕无定价。

  辽钱制作均较粗糙,钱背常常错范,文字湮没。

  辽钱相较于在市场中论斤收购的北宋钱币,辽朝铸造的辽钱则较为珍贵。辽朝钱币在当时的铸造量本就十分少,辽景宗时期每年铸造钱币不过500贯,与宋神宗每年铸造500万贯以上的数量相比,可谓少得可怜。铸造量小的辽钱,存世量更是少之又少。

  据对辽钱进行专题研究的资深藏家田先生估算,辽钱出土量不及辽金窖藏钱币出土总量的万分之三。也就是说,在辽金窖藏中如果有1万枚古钱币,但是其中可能只有3枚左右是辽钱。这是因为当时辽境内主要流行唐宋钱,而辽铸造钱币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宣示主权的需要,二是补充和辅助货币流通的需要。因此历时200余年的辽朝钱币存世量极少,收藏界业内人士称辽钱是半可得,半不可得的古钱币。

  一般来讲,辽钱收藏分为上八品和下八品,其中上八品指辽代早期铸造的年号钱币,具体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通宝钱,太宗耶律德光天显通宝、会同通宝、天禄通宝钱,穆宗耶律应历通宝钱,景宗耶律贤保宁通宝,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宝,兴宗耶律宗真景福通宝。与 “上八品”相对应的“下八品”,则指的是辽后期的钱币,具体指的是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通宝,道宗耶律洪基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等“道宗五泉”,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在目前的市场上,上八品很难找到,几乎成为辽钱收藏的一个传说,辽下八品虽相对容易找到,但是版别较多,其中一些珍贵的版别也较为难得,因此说辽钱极具收藏价值。辽钱不仅收藏价值较高,目前,投资辽钱也为业内人士看好。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说普通辽钱是普通北宋钱币价格的300倍,但是辽钱仍有很大的增值空间,是钱币市场中少量还未被炒作的品种。并且辽钱近几年价格一直较为稳定,一些下八品辽钱价格始终在500至1500元之间徘徊,与近年涨幅较大的先秦和明清钱币相比,现在辽钱价格还未启动,这是一种蓄势现象,一旦市场上出现风吹草动,辽钱上涨可能性很大,是收藏投资两相宜的难得品种。不过藏家也提醒说,因为辽钱的珍稀币多,出土量又少,所以也是假币的重灾区。目前,在市场上,人们所见到的辽钱,假钱币较多。收藏者在购买的时候,要注意钱的包浆是否自然,铜质对否,锈色是否坚实入骨,钱文是否有生涩现象,钱币是否有酸处理过的气味等等特点。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造假也是日新月异,一些造假者用北宋旧钱币改铸辽钱,由于铜质相近,较难辨别,所以要经常看真品实物,也要多看赝品进行比较,同时多接触普通的古钱,熟能生巧。

  对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熟悉的人不少,书里的大英雄萧峰更是许多读者心中的偶像,笔者在那里进一步了解了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了解了契丹族建立起来的大辽国,也了解了辽与宋、夏以及后来出现的金国的关系。契丹社会当时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时期,长期使用实物交换的办法,即使其间也以媒介进行换算但多如皮革、牛羊、布帛等,直到与宋发生了经济或战争的接触,宋的钱币才开始流入辽使得钱币在辽的版图里使用流通,也才有了钱币的概念。但是由于辽一直处于游牧状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极其落后,其发行钱币的观念非常淡薄、铸造钱币的技术非常低下,所以也就导致了其所铸钱币数量少质量差,比起宋流入的钱币肯定是太少太少以至于混杂其中而罕见,比较之下而见绌,甚至出土的大量钱币中比例极小。而在钱币收藏界所称的“上八品”多已列为国宝级藏品,所称的“下八品”也成了许多爱好者寻觅追逐的爱物,而且价格不菲,应当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史实的极负代表性的钱币受此青睐也可以理解,辽钱是否可以继续走高不敢妄言,但是其目前的价格的确已经超出了一些人的预测范围到是不争的事实。是以收藏普通系列钱币为收藏主要方向的,生活的拮据更加上惜钱就无法去买过于高价的古钱币,又没有“以泉养泉”的本事只是一味地买进,才养成了希望用少钱买多品的嗜好,总喜欢往“垃圾钱”堆里寻觅,对于辽钱的议论纯属于闲来无事的多嘴,虽然藏下也略有几枚不成气候的辽钱但是决达不到引以为据的水平,所以文章肯定是空穴来风,也许自称是小儿说日、瞎子摸象、坐井观天之类均已数自栩褒奖之词了吧。废话少说,书归正传,还是说辽钱。

  众所周知,辽早期上八品是指:天赞通宝、天显通宝、天禄通宝、应历通宝、保宁通宝、统和通宝等,这几品辽钱因存世极罕,而其中天赞通宝只有传说但无实物,天显通宝据载只发现一枚且已流入日本,均颇有些传奇色彩,更显得其弥足珍贵;辽下八品是指:重熙通宝、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此八品辽钱虽然比上六品存世数量要多,但比起数量巨大的唐宋清钱币而言仍然是稀见品,钱币收藏爱好者也往往因收藏到一套品相上乘的辽下八品而引以为骄傲,可见辽钱之难得。此外,又如“通行货泉”、“开丹圣宝”、“丹巡贴宝”、“百贴之宝”、“千秋万岁”“大泉五十”等钱币更是无从考证。

  契丹族与蒙古族、满族等均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全是以游牧为生的草原人,只是彼此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化,相互之间的强盛和衰败互相交替而已,有的最终入主中原,有的仅仅限于北方部分地区游牧,经济状况始终处于接近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情况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契丹族建立大辽国始于公元922年终于公元1125年,自小而大自盛而衰,不过是二百年的光景。在这段于历史长河中不算长的时间里,辽并没有改变长期以来的那种放牧流浪的生活方式,完颜一族的皇室也不过是荒漠里的城堡,居无定所、各自为战,成部落活动,内部的自给自足、外部的无交往等习惯依然是辽国百姓的主要关系。当时,在宋王朝的眼中,辽只不过是一个北方野蛮民族而已,虽然有杨家将抗辽、抗金的故事,也有乔峰(肖峰)的金庸武侠小说,但是其间始终未涉及他们的经济交往,特别是关于钱币的问题。而且,据文物部门统计,在众多的原辽境内出土的古钱币中,宋钱的比例要占绝大多数,所发现的辽钱可以说也是凤毛麟角,偶尔发现,搀杂其中,且往往是残缺不全者,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其实当时辽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除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方式以外,货币基本上是使用宋朝的钱币,实际上自唐朝以来,中国的货币几乎成了周边国家或地区的通用货币,不仅北方的辽、金、西夏等,而且在西南各部落间也通用,就是连当时的安南、暹罗、琉球、高丽等地区或国家也流通唐宋的钱币,这本来是司空见惯的历史事实了。而辽地出土钱币的如此比例,只能用更加说明其实辽之货币仅仅是一种象征一种表示来解释了。

  作为国度不算小、历史不算短的辽而言,其所铸钱币在后期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货币作用,但是依然是一种国家货币的形象化的象征而已,而前期的所谓上六品钱币则完全是一种代表或纪念性质的非流通象征品,不知这种推断是否得当?实际上,辽在其建立、发展、扩张以至衰败、灭亡的历史中,其游牧或游猎、以部落群居、以物易物或自给自足等民族习惯改变不大,即使部分城镇或部落内部的交换已经引进了货币的概念,尚有大量的宋钱供他们使用,而自己国家所铸钱币未及十一,也根本显现不出其货币的作用来啊。

  现在爱好者对于辽钱币的喜好和收藏,原因无非以下几点:1、因辽钱币本身数量就少,大约“物以稀为贵”,所以以猎奇为主,或以投资为主吧?2、辽处于北方,其生坑锈色俊美生动,收藏欣赏饶有风味。3、自古以来,辽上八下八成系列或套子形式出现,自然增加了乐志强趣。但是必须说明,收藏的研究应当立足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点上,如果就钱币而论钱币,那也许仅仅是关于版别的探讨,虽然也不失为好文章,但是总觉得单调了一些;而由钱币或者钱币的版别推断出对于当时经济或政治情况的一些看法,或者是论断,那就要精彩得多了,那给泉友们的不仅是对于钱币的欣赏和认知,更是由此而延伸的历史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广博的学问哪。收藏往往不一定是为了研究或者什么其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辽朝是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然而人们研究辽的历史,却发现辽代铸币极少,这似乎与辽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等历史发展情况不太相符。

  建国以来的考古过程中,发现辽钱出土数量很少。据史书记载,辽代建国之前即开始铸币。《辽史·食货志》载:“鼓铸之法,先帝撒剌的(阿保机之父)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袭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此后辽代各朝都开铸有年号钱,并发行流通。史载,辽景宗保宁年间(969-978年)设立“铸钱院”,兴宗重熙年间(1053年)又设置“户部司”、“钱帛司”等机构专门负责铸钱事宜,可见辽代统治者对钱币铸造之事还是很重视的。既然如此,那么辽钱为何少见呢?

  辽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原没有使用流通货币的传统和需求,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换方式在辽代经济生活中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辽史本纪》记载,辽代曾多次“禁行在市易布帛不中尺度者”,可见布帛在辽代是通行的等价物。再者,辽境内铁矿资源丰富,而铜材相对不足,因此也不具备较大规模铸造本朝铜钱的条件。虽然这样,契丹族建立辽朝210多年间,自辽太祖“天赞”年号以后,除个别年号外,基本上每次改元都铸有年号钱,辽钱数量虽少,但是品种丰富。这说明辽代统治者开铸本朝的年号钱并非出于货币流通的考虑,而是将铸造本朝年号钱视为一种改朝换代的标志,铸造钱币告示天下以此证明自己政权的“正统”地位,显示了其与外邦抗争的心理。

  据《辽史·食货志》、《契丹国志》等史书文献记载,辽朝统治中期以后,流通交换领域使用钱币交易支付的事例大为增加,无论南部还是北方货币使用到处可见,似乎表明当时辽朝境内已经开始进入货币经济时代。这一时期,辽代自铸钱数量略有所增加,但较之唐朝和北宋所铸钱币来说,数量仍然较少。流通中大量使用的是中原宋朝以及宋以前的铸币,如《宋史·食货志》记载:“供备库使郑价使契丹还,言其给舆箱者钱,皆中国所铸”。这样的记载在《宋史》、《文献通考》等史书中随处可见。据对原属辽境的内蒙、辽、吉、晋等省区出土辽代钱币窖藏统计分析,宋钱及宋以前旧钱数量占90%以上。这些宋钱及旧钱是通过战争掠夺、官方榷场贸易、民间互市贸易以及宋朝向辽供应“岁币”等途径流入辽境的,它们对促进辽朝经济的繁荣兴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辽钱参考价格

  开丹圣宝行书小平光背 8000元辽太祖阿保机建契丹国前后铸,开丹意“开创契丹”或“契丹开国”,隶书直读,钱文体分二式,另一种为行楷书体,笔划具辽钱风,径2.4厘米,重

  2.7克,光背无文。传世并不难见。

  天显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太宗天显年间铸,据内蒙出土:径2.38厘米,重2.7克。文字自然,颇具辽钱风韵,隶书体旋读,传世甚罕。

  会同通宝录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会同年间,铸,面文隶书,旋读,素背无文,字大小有别,尤宝字特大,径2.41厘米,重4克,此钱发现于辽宁朝阳,为辽钱又增一新品。

  应历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30000元穆宗应历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径2.4厘米,重4.4克,光背,于内蒙库伦旗出土,传世极罕。

  天禄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20000元 世宗天禄年间铸,内蒙巴林右旗出土,径2.4厘米,重4克,品相完好,隶书旋读,属极罕品。

  保宁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30000元景宗保宁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径2.4厘米,重2.7克,光背无文,辽钱中仅次于天显,天禄,为第三珍品。

  统和元宝隶书小平小样光背 4500元圣宗统和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径2.4厘米,重5.1克,于内蒙林西县出土。此钱不多见。

  统和元宝隶书小平大样光背 6000元

  重熙通宝隶书小平隶“通“ 1000元兴宗重熙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径2.4厘米,重3.4克,该钱为内蒙巴林右旗出土,重熙以前均少铸钱,此后逐渐丰富。

  重熙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350元

  清宁通宝楷书小平小字 180元道宗清宁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径2.4厘米,重3.4克,内蒙林右旗出土,在辽钱中属最多的一种。

  清宁通宝楷书小平大字 150元

  咸雍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50元 道宗咸雍年间铸,钱文匀称,辽钱气韵实足,径2.4厘米,重3.6克,出土甚丰。

  咸雍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800元

  大康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300元道宗大康年间铸,钱文楷书,旋读光背,径2.34厘米,重3.9克,内蒙辽上京屡有出土,然品相精美者颇难一见。径2.36厘米,重3.9克,版式变化多,较元宝匀称,少数堪称佳品。.

  大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50元

  大安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120元道宗大安年间铸,钱文楷隶兼备,背无文,安字又分长安,短安。径2.4厘米,重3.9克,在辽钱中属最丰盛者。

  大安元宝楷书小平长“安” 350元

  乾统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150元 天祚帝乾统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光背,元字左挑,径2.4厘米,重3克。传世较多。

  寿昌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160元道宗寿昌年间铸,制作较好,钱文楷书,旋读光背,径2.35厘米,重4克。以阔缘长昌者少见,然品相却无佳者。

  乾统元宝隶书折十光背 无定价 天祚帝乾统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光背,元字左挑,径2.4克,重3克,传世较多。

  天庆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200元 天祚帝天庆年间铸,钱文隶书旋读光背,庆字独大,径2.3厘米,重3克,传世较多。

  大辽天庆楷书折十光背 无定价天祚帝天庆年间铸,大辽为国号,天庆系年号,钱文楷书,旋读光背,制如折十,径4.4厘米,此钱制作精美,已知存世仅二品。

  通行泉货行书小平光背 10000元约为辽太祖阿保机前后铸,据1981年内蒙林西县出土,径

  2.3厘米,重4.4克,钱文隶书旋读,仅见数品。

  助国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1500元约道宗后期铸,钱文真书,旋读光背,壮国通宝径2.2厘米,重3.5克。助国元宝径2.25厘米,重1.8克,前者1982年于内蒙巴林右旗出土,后者1972年内蒙巴左旗出土。

  壮国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1500元

  千秋万岁行书小型光背 250元

  天朝万顺契丹折十光背 12000元契丹文辽钱,此钱为内蒙巴林左旗出土之银币,亦有同文铜币,钱文,简笔契丹大字,背文阴刻繁多的契丹小字,制作精整,属祝语、吉祥之类。


  存世情况一览表

  年号钱币 皇帝尊号 公元计年 存世情况 大概估价

  神册通宝 太祖 916-921 未见

  天赞通宝 922-926 9枚 无定价

  天显通宝 太宗 927-938 独品 无定价

  会同通宝 938-947 新发现 无定价

  天禄通宝 世宗 947-951 罕见 数万元

  应历通宝 穆宗 951-969 罕见 数万元

  保宁通宝 景宗 969-979 极少 数万元

  乾亨通宝 979-983 未见

  统和通宝 圣宗 983-1012 较少 万元

  开泰通宝 1012-1021 未知

  太平通宝 1021-1031 未知

  (景福) 兴宗 1031-1032

  重熙通宝 1032-1055 较多 数百元

  清宁通宝 道宗 1055-1064 较多 数百元

  咸雍通宝 1065-1074 较多 数百元

  大康通宝 1075-1084 较多 数百元

  大康元宝 较多 数百元

  大安元宝 1085-1094 较多 数百元

  寿昌元宝 1095-1101 较多 数百元

  乾统元宝 天祚帝 1101-1110 较多 数百元

  天庆元宝 1111-1120 较多 数百元

  大辽天庆折十 2枚 无定价

  鉴定辽代钱币的几个基本特征:

  辽代初期钱币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辽代在历史上建朝时间短,钱币铸量少,传承时间长,因此辽代初期钱币在我国民间传世极少。尤其象天显、会同、天禄、应历、保宁、统和等几个年号的真品,更是廖若辰星,难以寻觅,极为珍贵,在2007年春季中国北京嘉德艺术品拍卖会上一枚辽代“会同通宝”,以55万元价格成交,其珍贵程度可窥一斑。

  由于辽代初期钱币的珍贵,近一个世纪以来仿者不少,甚至在国内某些大型的拍卖会上也不乏其赝品。因此,喜欢收藏钱币的朋友在购买时应慎之又慎。

  1、 辽代初期钱币从外观上看,整体做工十分拙劣、粗糙,极具古代游牧民族那种原始、古朴、落后、粗旷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地区流行的精致、规整的钱币比,质量相差甚远,风格巡异,不能同日而语。而仿品大多仿不出其特有的民族风格。

  2、 辽代初期钱币的钱文极具民族特点,写法稚嫩,笔划歪斜,字形拙劣,比较类似今天的“幼儿体”的味道,反映出当时契丹民族掌握中原汉文化还不十分成熟。而仿品尽管使出全身解数也仿不出这个效果,仿不出这种韵味。

  3、 辽代初期钱币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钱币的厚度极薄,是历代钱币中最薄的一种。这反映出契丹族当时生产落后,金属材料奇缺的社会风貌,因此钱币一般都在一毫米,或薄于一毫米,显得非常佶据、寒酸。不像中原钱币那么肥厚、大气、阔绰,而这正是辽钱难仿之处。仿品都略厚于真品。如果遇到一枚较厚的辽代钱币就应该引起您的注意了。

  4、 辽代初期钱币的钱文字口极浅,钱文晦漫不清,钱文字口深一般都在0.3---0.5毫米左右。远不象同时期中原流行钱币那样字口深峻,文字清晰。而正是仿品容易露出破绽之处。。

  5、 辽代初期钱币的正、反面往往都有错范造成的铸造缺欠,这符合契丹民族铸造水平不高时代特征,而仿品大多没有错范,在工艺上往往脱离不了中原钱币精致、规整的限制。

  6、 辽代初期钱币的底地一般都是麻麻劣劣,凹凸不平,这反映了当时辽代生产工艺低下。而仿品的底地较平,工艺较精,特意仿不出来这粗糙的效果。

  7、 辽代初期钱币背面比较平侇,内穿廓、外缘廓几乎没有。而仿品则不然,内穿廓、外缘廓很清晰、工整,怎么弄也离不开中原钱币的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