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9 16:08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法制晚报 曾佑忠 “在临床上,有幼稚、装嫩心理的人非常多。”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心理师王彦玲说,他们虽然是成年人,甚至年纪不小了,但言谈举止却比较孩子气。更重要的特点是,他们通常缺乏责任感,依赖心理比较强。
成年人的幼稚心理不是疾病,却是心理方面的一个缺陷。王彦玲说,这种心理缺陷会对人际关系等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社会适应受到约束。虽然他们看上去很好交往,但只要谈到责任,往往就退缩了。 成年还想当孩子 人际关系受影响 有些成年人孩子气,希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里,这是成年人幼稚心理的表现。他们虽然在生理上已经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适应,逃避责任、逃避生活,不愿意当大人,想永远当孩子。 王彦玲说,成年人的幼稚表现最容易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同事关系等。他们很愿意和别人相处,但对别人却特别依赖。在家里依赖父母,跟朋友在一起就依赖朋友,结婚以后依赖配偶。当他们不能再依赖的时候,要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国外有研究发现,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通常比较容易离婚。 王彦玲介绍,在心理门诊中发现,很多女孩子结婚以后和丈夫发生争吵时总会问,为什么丈夫不让着我?为什么他不来哄我?这些都是幼稚心理的表现。在婚姻当中夫妻应该是平等的,大家都是成年人,不存在谁要让着谁。 生活安逸少挫折 社会功能较欠缺 成年人的幼稚、装嫩心理跟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关系。 王彦玲分析,现在20多岁的成年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了。他们从小生活在蜜罐里,跟大人生活在一起,造成成年以后在生活上仍然比较依赖别人。很多家长因为过度溺爱孩子,孩子长大以后,社会化的功能也受到一定的剥夺。 此外,当下多数青壮年生活过于安逸,没有经历过挫折,也没有吃过苦,一帆风顺的经历也会让他们“长不大”,像个小孩子。 幼时多找同龄伴 成年要对己负责 王彦玲指出,预防成年人幼稚心理的最好方法当然是防患于未然。“人格都形成了,改变就比较困难。”因此,当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长最好让孩子多看一些书籍,借以了解别人的生活状态等。而多出去走走刻意增长见识,帮助孩子完善沟通技能等,有益于他们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孩子应该多和他们的同龄朋友在一起,不要老是和大人在一起。大人经常会给孩子拿主意,这也会剥夺他们成长的权利。如果他们和同龄人接触,就不会总是把自己当孩子,有助于他们发展社会化功能。 此外,适度的挫折教育还是非常必要的。既要有成功教育,也要有一定的挫折教育。 王彦玲说,有幼稚化倾向的人,怎么改变他的这种人格是最重要的。国内外的专家都认为,应该让他们自己负起责任来,直面现实,为自己的事负责。比如,早晨要是不起床的话,如果上班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家长不要总是去叫他,应该从这类小事开始,让他们对自己负责。 相关链接 要防止发展为彼得·潘综合征 王彦玲指出,成年人的幼稚、装嫩心理如果发展到极致,可能会进展成为“彼得·潘综合征”。 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生活在梦幻里,永远也不想长大。我国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也将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依赖综合征”。 这类人不愿意以成人的标准看待自己,感兴趣的大部分是同学聚会、朋友生日、一起出去玩儿等,对个人的前途、婚姻设想得很少,根本就没有长远打算。尽管他们都已经三四十岁了,但是他们在外表和内心的一些信念、想法、价值观方面比同龄人要差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