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十八

 初心如然 2010-11-16
《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十八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80    更新时间:2008-9-19

 

86王之涣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他性格豪放,有侠士风度。曾长期漫游西北边地,足迹遍黄河上游各地。他的诗多写边塞风光,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他与高适、王昌龄相唱和,曾“有旗亭画壁”的故事千载流传。可惜他的作品大都散失,传世仅六首。

【作者趣事】

对答如流

王之涣,出身官宦门第,从小就聪明好学也很贪玩,趴墙上树,尤其爱骑马射箭,诗文写得好,在县里出名,人称小神童。

王之涣十二岁,便读完《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公元七○○年,县里开科考选生员,王之涣应试,主考官是知县大人,是个清官,很爱惜才子,见考生中有一个可爱的小顽童,便把这个顽童招到面前问道:“汝何名?”王之涣答:“姓王名之涣,字季凌。”知县一听面前站的这个顽童是王之涣,曾听人说他的诗文写得好,是县里出了名的奇才,本县人称小神童,便说:“王之涣,我出一上联,如对得工整,我破格录取你。”王之涣说:“请大人出上联。”知县思忖片刻道:“百尺竿头未止步。”王之涣张口答道:“盛名之下更虚心。”知县又思忖片刻:“城中四景入人家,鸡鸣犬吠。”王之涣顺口答来:“朝内九重有帝阙,虎踞龙盘。”王之涣对答如流,知县大喜,便破格录取他为生员。

 

86·1、《登鹳鹊楼》(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注释】1鹳鹊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当时蒲州城的西南城楼,共有三层。因为常年有鹳鹊栖息在上面,所以得名。

2)尽:沉没,消失。     3)穷:尽,使达到顶点。  4)更:再。

【诗文解释】太阳傍着群山慢慢沉落,黄河奔腾着向大海卷起风波。要想极目把大地看得更远,只要再攀上一层楼即可。

【诗文赏析】鹳雀楼是唐代河中(今山西永济县)的名胜,楼高三层,可俯瞰黄河和中条山,令人眼界开阔,气象万千。此诗以磅礴的气势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诗人通过登楼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宏远的抱负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现了宇宙的无限。后两句出语自然,千古传诵,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而且富有哲理意味。全诗没有一字明示诗人的胸襟,但作者把深刻的哲理寓于形象之中,以景起情,因情见志,从而达到了景、情、志三者兼有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86·2、《凉州词》(3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文注释】1孤城:指玉门关。  2)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3)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诗文解释】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全诗描绘了我国古代西北边疆雄伟壮观而又荒凉萧瑟的景象,对长年驻守在此的将士机遇深切的同情。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87王维    古诗十一首

【作者简介】
  
王维(70l-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从他父亲起,寄籍蒲州(今山西永济)。唐玄宗开元九年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早期写过少量的讽刺权贵和向往立功边塞的诗,有一定的积极倾向。后来归隐田园,长期在辋川过着舒适的生活,写了不少山水田园诗。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创作有《王右丞集》。


87·1、《鹿柴》(7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文注释】(1)鹿柴:地名。柴,一作。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5)景,日光。

【诗文解释】整座山里空无一人, 隐约中却听到说话声。反射的阳光穿进浓密的丛林, 又映照在青苔上面。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87·2、《相思》(8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文注释】(1红豆:南方的一种树,结的果实叫相思子,古人多用于表达思念之情。
2)南国:指南方。     3)君:你。     4)采撷:采摘。

【诗文解释】那生长在南国的红豆林,在这春天来时,也不知发出了几多新枝?呵,但愿你能多多地把它采摘,因为,这东西最能够引人相思。

【诗文赏析】诗人借物抒情,句句话不离红豆,委婉含蓄,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87·3、《竹里馆》(51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文注释】(1竹里馆:诗人别墅的一部分,因绿竹围绕而得名.
2)幽篁:幽深的竹林。         3)啸:放声高歌。 

【诗文解释】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放声高歌。深深的山林中没有人知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诗文赏析】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87·4、《送元二使安西》(65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文注释】(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诗文解释】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舍淋过鱼后更加洁净,路边的杨柳也更加青翠了。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了阳关,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文赏析】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字形容雨湿尘埃,用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与留恋的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87·5、《鸟鸣涧》(85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文注释】(1闲:安静。   2)空:空空荡荡。

【诗文解释】人,清清闲闲,默默地在看着那桂花,自自在在在飘落。夜,静悄悄的。春天的山里,也显得格外的空。月亮出来了,那白亮白亮的光,竟惊动了涧里的山鸟,你听,它们正时时地啼叫在这春天的山谷之中。

【诗文赏析】这首诗全力描写春山之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花落,月出,鸟鸣,这些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87·6、《杂诗》(86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文注释】(1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 2)绮窗:雕镂花纹的窗。  3)未:疑问词。

【诗文解释】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诗文赏析】诗人遇到了来自家乡的旧友,勾起了思念的情绪。向游人询问家中寒梅花是否开了。自己的一片思乡之情就这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全诗质朴平淡,却诗味浓郁,悠扬不尽,意趣盎然。


87·7、《山居秋暝》(10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注释】(1暝:日暮,夜晚。    2)新雨:刚下雨。    3)晚来秋:秋日傍晚来临。         

4)竹喧:竹林中传出喧闹嬉戏的声音。    5)浣女:水边洗衣服的女子。       

6)春芳:春草。                        7)歇:凋零。

【诗文解释】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一片细小喧闹声声,原来是洗衣归来的姑娘们;水塘里莲花摇动,原来是有一条渔船轻盈地下水。我不在意春天景色已经过去,只想继续留在这山居中欣赏这迷人的风光。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87·8、《送别》(113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文注释】(1罢:结束,后。   2)扉:门扇。   3)王孙:这里指诗人的朋友。

【诗文解释】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客之后的孤寂、思念之情。突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感情的真挚、深厚。


87·9、《山中》(176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文注释】1)荆溪:一名“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水清浅,故曰“白石出”。
2)元:意为“原”,原来 、原本。   3)空:山谷。    4)湿:形容山岚苍翠欲滴,湿衣如雨。

【诗文解释】荆溪的水变浅了,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冷了,山中红叶也稀少了。山路上本来没有下过雨,可是这满山的苍松翠柏,其浓绿的色彩似乎要滴下来,打湿行人的衣服。

【诗文赏析】王维是写山水诗的能手,这首描写初冬景色的小诗色彩鲜明、情调明快。

87·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文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诗文解释】独自个飘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遇到佳节,是加倍思亲。今天哪,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着茱萸呢,可是,却少了我一个人!
【诗文赏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87·11、《少年行》(217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诗文注释】1)新丰:在今陕西临潼(tóng)县西北,是出产美酒的地方。

2)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
2)咸阳: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3)游侠(xiá):游历四方的使客。  4)马:拴马。

【诗文解释】新丰的美酒,一斗就要花费十千,咸阳城里的那些游侠们,多半都是青春少年。相聚在一起时,意气相投,开怀畅饮,他们骑的高头大马,一匹一匹,拴在那高楼垂柳旁边。


88王昌龄     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近于不惑之年,始中进士。少伯七言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尤称神品。

88·1、《出塞》(96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诗文解释】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88·2、《从军行(其四)》(97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文注释】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 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 即今青海湖。 3)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4)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5)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6)穿:磨破。   7)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8)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9)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 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诗文解释】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诗文赏析】充满蓬勃高昂气势的战争题材的诗歌,要数唐朝前期的边塞诗了。这些诗气势宏伟,乐观激昂。以上两首是这些诗中的名作,而尤以后一首为高,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前一首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后一首起笔不凡,引起人们对秦汉以来边塞征战年年,无数将士战死沙场的无限沉思;因有前两句,所以后两句所表达的愿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复寻味。

88·3、《芙蓉楼送辛渐》(184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文注释】(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2)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3)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4)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5平明:清晨。

6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7)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8)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9)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诗文解释】我在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来到吴地,天明时我送你走。你回到洛阳之后,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的心像放在玉壶里的冰那样透明、纯洁。

【诗文赏析】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真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容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89
、王翰      古诗一首
【诗人简介】
   
王翰 687-735),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任过仙州别驾,后贬道州司马。任侠使酒,恃才不羁。诗多古体,苍凉奔放。
89·1、《凉州词》(185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文注释】(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2)卧:躺。

【诗文赏析】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