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折漫长的中英建交历程与原因

 珞珈山草寇 2010-11-17

曲折漫长的中英建交历程与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表现出了与美国不同的姿态,很快就宣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中国政府根据毛泽东确定的外交原则,对英国作出了慎重的回应。当代中英关系从此拉开了序幕。但是从英国承认新中国到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却花了22年多的时间。本文首先梳理了这一曲折过程,其次分析了英国率先承认新中国的原因,最后又探讨了形成这一曲折历程的原因。

  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愿意同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主权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英国出于维护在华利益考虑,很快就决定承认新中国。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就致电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宣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自本日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表示“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并已准备与中央人民政府互派使节”。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英国参加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人朝鲜,中英建交谈判变得困难。

  朝鲜战争的结束缓和了国际局势,也使中英关系走出低谷有了可能。为了实现大规模的“一五”建设计划,中国政府决心利用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局势缓和的有利时机,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以改善相互的关系。1954年上半年举行的日内瓦会议,恰恰为中国改善与英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在日内瓦会议之前,英国没有打算同中国讨论双边关系问题。英国外交部建议:在日内瓦会议上,不做改善英中关系的任何努力。在英国不打算主动采取改善中英关系步骤的情况下,周恩来凭借他那超人的外交才能,积极主动展开外交攻势,促成了会议期间两国外长和代表团其他成员的频繁接触,并迅速就改善双边关系达成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成功协定。

  6月17日,两国达成了互派代办的协议。协议规定,两国代办的任务除谈判建交外,还可以处理侨务和商务问题。9月2日,中国政府任命宦乡为中国驻伦敦的代办。从此,中英两国都在对方首都设立了代办处,两国关系进入了“半外交关系”的阶段。

  从这一年的夏天起,英国政治、经贸及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的活动变得十分频繁,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了英国,两国各方面关系空前地密切起来。然而,1954年中英关系的升温只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不久,台湾海峡危机等事件对中英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之进人了不冷不热的漫长时期。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追随美国的对台政策,搞“两个中国”。

  进人70年代以后,中英两国都采取了进一步的有力步骤来促使外交关系迅速提高到大使级水平。1972年3月13日,中英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签字并于当日公布。历经曲折漫耸的岁月之后,两国终于建立了全面的外交关系。

  英国在西方大国中何以率先承认新中国?英国之所以摆脱美国的掣肘,在西方主要国家中率先承认新中国,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在仔细权衡利弊得失之后的重大决策,有着深刻的背景。

 

  第一,英国的外交特点是承认客观事实。当时中国的现实是:国民党政权已被中国人民赶往台湾,革命的力量已对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人民政权巩固,全国局势稳定,英国政府承认新中国,不过是承认这个既成的事实罢了,英国的传统做法是:“承认一个政权绝非赞同这个政权。”丘吉尔在英国议会有一段讲话说得很露骨:“承认一个人的存在并不是一种赞同之举。人们不得不在这个充满罪恶和敌人的世界承认他们并不喜欢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因并不是要表达恭维之意,而是要获取便利。”而且“当关系处于最困难的境地时,最需要的就是外交。”就在英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英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英国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与美国有分歧,但并不改变同美国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阻止共产主义的蔓延”,并要继续同台湾国民党集团保持实际上的联系。

  第二,英国统治者主要考虑的是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或者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英国在承认新中国前给美国的备忘录中指出:拒不承认一个有效的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不仅在“法律上是讲不通的”,而且会“对西方在华利益的保护造成严重的实际困难”。备忘录承认,英国不得不考虑自己在中国的贸易利益,这利益“相当可观巨由来已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遭受极大的损失。在战争中,人员伤亡、失踪达57.3万人。国民财富的近1/4,计约73亿英镑毁于战火。国债由1939年的72.5亿英镑增加到1945年的214.7亿英镑,战债达27.23亿英镑。大英帝国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正如丘吉尔所表白的:“构成大英帝国的某些重要因素,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广大范围内,如同秋风落叶般的飘落四散。”据调查,虽然新中国成立时不少外资企业已把资本从中国抽走,但留下的仍有1000多家,这些外资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虽不大,但由于投资比较集中,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占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处于一定的垄断地位。例如在上海,外资企业在全市的发电量中占到91%,在煤气和自来水的供应中分别占83%和71%,而英国在其中居于第一位,占了各国在华投资的1/3,估计达15亿美元左右。政治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遭到肃清之后,英国希望通过承认新中国尽快与我建立正常关系,确保英国在华的经济利益不受或少受损失。从长远看,英国还寄希望于中国这个未来的大市场。

  第三,英国承认新中国也着眼于英在香港和整个东南亚的长远利益。英国无意放弃香港这个商业和金融据点,香港也是英国远东战略防线中最重要的军事基地,英国力图维护其对香港的有效统治,早在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时,英国就担心解放军借解放全国之机一举收复香港。英内阁曾专门开会研究对策,结论是英国根本无法抵挡中共对香港的大规模进攻,英国感到要保住对香港的统治,就必须同新中国建立较好的关系。此外,香港在物质供应上对内陆的依赖也使承认新中国成为必要,英国若能同中国建交并保住香港,就可以设法遏制中国革命对英国在东南亚殖民地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英国此举旨在对中国政府施加影响,提高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开始英国想通过承认来争取中国,避免中国倒向苏联。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此直言不讳,他说如果我们太冷酷,就会把中国人赶到俄国人一边,而若审慎从事,就能削弱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吸引力。他强调:英国承认中国是正确的,没有让俄国人以为他们是唯一可以帮助中国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英企图在中苏关系中打进楔子,推动中国走南共的道路。后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一系列讲话和事态的发展,彻底粉碎了英国的梦想。此外,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未同中国建交,英国就可以填补这个空缺,作为他们的代言人在他们和中国之间进行斡旋,起中间人的作用。这样可以拓展英国外交活动的空间,有利于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

  第五,英国国内进步力量的推动和广大英国人民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英国人民一直关注和同情中国革命的进程。1949年12月3日,由英国进步人士发起的“英中会议”在伦敦召开,目的在于建立并发展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谊和经贸关系。英国10个最大的产业工会和198个群众团体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泽东主席特电致贺,表示中国人民欢迎一切加强中英人民友谊的努力,并希望这种努力获得成功。

 三

  从最初承认中国到最终建交整整经过了22年的时间,在这之间有过举步维艰,有过柳暗花明,是什么事中英建交国成如此曲折艰难呢?分析这22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探寻到如下几点原因。

-

  首先,台湾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中英关系正常化的首要因素。战后,由于共同的经济与战略安全利益,再加上同文同种,英国历任政府都把维护英美“特殊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基石。英国统治集团认为它的远东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不能与美国相距太远。因此,其对华政策相对于英美关系来说,就不得不退居次要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在涉及中国主权特别是台湾问题上,与美国步调一致,唯美国马首是瞻,很难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这就决定了中英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从客观上延误了中英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周思来总理于1963年10月对当时的中英关系作了这样的阐述:“英国承认中国十二年。但同中国一直是半建交的关系,没有互换大使。因为英国一方面承认新中国一方面又在联合国支持蒋介石集团,这使双方都不大愉快。与其如此,不如等待。”

  其次,中国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从1951—1960年,英国一直投票赞成美国提出的搁置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方案。20世纪60年代初,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加入联合国。越来越多的联合国成员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己难以再用“延期讨论”的方法来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于是,纠集少数国家提出所谓“重要问题‘,的提案。即把中国代表权作为重要问题,需要2/ 3的多数票通过,企图以此继续阻挠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英国对其立场作了微妙的调整, 1961年12月1日至15日,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问题。英国在会上首次投票支持苏联提出的驱逐国民党代表出联合国、恢复中国席位的议案,但同时又赞成美国等提出的把中国代表权问题作为”重要问题“需经大会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才能作出决定的议案。可见,英国的立场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第三,1966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不仅搞乱了全国,而且极大地冲击了对外关系。尤为严重的是,1967年8月北京发生了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使中英关系几近破裂。1968年,中英紧张关系开始有所松动。4月,英国取消了它对中国驻英外交人员的限制,中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两国往来很少,非常冷淡。在这种情况下,中英外交关系更不可能突破半外交状态,取得进展。

  最后,英国在新中国建立后对华政策一方面与其自身利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说在这段时期内,美国是制约英国对华政策、影响中英关系的主要因素。二战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对美国依赖相当严重。表现在经济上,就是英国必须依靠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统计资料表明英国是马歇尔计划受援国中接受援助份额最大的国蒙。乌歇尔计划加强了英美两国经济的联系,英美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为英美”特殊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英美两国的”特殊关系“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也突出的表现在安全政策与战略的协调上。二战期间,两国已经形成了战略同盟关系。战后,美苏两极冷战格局开始酝酿时,英国则把苏联视为最大的敌人。因此,无论是工党政府还是在野的保守党政府都把联美抗苏作为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表现在外交政策上就是把保持和维护英美”特殊关系“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之上。出于维护”特殊关系“的需要,使得它必须在某些重大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如:联合国问题、台湾问题。因此在对华政策上难以作出有悖于美国立场的重大举措。当然,为了维护在华利益,英国在对华政策上也曾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我们应该看到,这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以不影响英美”特殊关系“为前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