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崛起需要一部英国“参考书”

 翠竹藤萝书屋 2015-09-30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评论员 梁辉爱因斯坦曾感言,一切都变了,只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变。去年,当有英国高官宣称——应该跟中国建立如同跟美国那般的“特殊关系”时,不少观察人士顿感惊愕。这种愕然,或许说明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变。之后,当有英媒报道说“英美特殊关系已然结束”时,似乎又给人一种“一切都变了”之感。回顾数年来的英国外交,有两个趋向尤为明显:一是英美“特殊关系”的淡化,二是英国对华关系的战略性凸显。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学者克里·布朗近日评论说,中英关系“缺乏想象力与创新”,应该更富“冒险精神”一点。随着中国国家领导人即将抵达伦敦展开国事访问,相信两国关系会迎来一个新高潮,开启一幅更具“想象力”的画景。
  日前,访问北京的英国财政部长奥斯本表示,中英关系将开启“黄金十年”,英国将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合作伙伴”。如此热情的表态,自然给了中英关系未来充足的想象空间。事实上,类似观点,不少英国重量级政治家都曾公开表达过。比如,2008年英国时任首相布朗表示,对华关系将成为英国“繁荣的源泉”。2009年英国时任外交大臣米利班德表示,中国是英国未来外交的“重大优先事项”。“英国将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有力支持者”这一立场,2010年首相卡梅伦访问北京时就曾明确表达过。英方如此“高大上”的措辞,尽管尚未达到“特殊关系”的水准,但也非同一般,体现了英国在发展对华关系上的战略考量。
  历史地看,在西方国家中,英国对华关系算得上是最富“冒险精神”的。不论是1950年成为首个正式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还是近来成为首个计划引进中国核电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今年上半年不惧美国反对加入中国主导设立的亚投行,都印证了英国的对华政策在西方世界中敢为人先的一面。
  面对英国人的拥抱宣示,中国无需太多迟疑,应该迎面而上。这既能展现中国的胸怀,又能体现中国的自信。有人说,英国如此高调追捧中国,只是渴望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投资。这种观点没有错,但并非事实的全部。如果仅仅认为英国只是趋一时之利,那么就低估了这个曾经享有世界霸权两个世纪国家的政治智商。不难发现,英国对华关系的战略考量正日益趋重。它愿意向中国资本开放核电这样的敏感领域,就是其发展对华关系上政治考量高于商业考量的力证。
  还有人认为,现在的英国已经没落,只是过去大英帝国的影子,其对中国的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其实不然,英国是需要向中国“借力”,是期待中国的资金与技术。但中国则需要向英国“借智”,英国的金融运作经验以及外交智慧,都是崛起中的中国所迫切需要的。
  “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要崛起,在国际社会缺少不了几个好帮手,尤其是在西方世界。当前,不论从自身内部发展,还是外部发展环境,中国崛起进程都处在关键阶段。中国崛起道路上的很多磕磕碰碰乃至教训,相当一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为,缺乏跟世界打交道的经验。相比美国、日本等国的崛起,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远没有那么顺畅与幸运。有时,崛起的中国给人的直观印象似乎“太孤单”“太惊险”。如果中国在崛起的道路上有一位老练的“辅佐者”,哪怕它是一个过气的前世界霸权国家,那么对中国而言亦是不无裨益的。
  至少,这个老牌帝国依然具有卓越的世界视野与眼光。英国朝野之所以都视中国崛起为机遇而非挑战,正是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大趋势。这点英国人比美国人高明。从英国主动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到朝野两大政党在中国问题上的共识,似乎都在暗示伦敦的战略家已在谋划搭上中国崛起的快车。而除了英国在金融、文化等领域上的传统优势,它身上沉积的治理世界两百年的经验与智慧,或许才是搭上“中国快车”最具分量的筹码。
  当然,亦不能忘记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那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君子”与“英国绅士”发展友谊与携手共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