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在这里我给我印象最深的话是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P1 我认为这里的个别对待应该是从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1、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复班上课,老师很厉害在一堂课上同时给两个甚至更多的年级学生上课,但这个里的个别对待似乎又有所不同,在这里,不像复班上课那样,只要按不同年纪教材给学生上课,只要时间上差开就可以了,在这里,学生是一样,那么怎么个别对待呢?我认为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生。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做到对学生个别对待。因材施教。 2、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我平时在每次测验结束后都会把学生成绩报给学生,在最后,总是不自觉的,对成绩在最后的几名学生说你不好,或你很差。现在看了苏大师的著作才发现这是不对的。判断学生好坏不应单从成绩来看,要看学生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或是否掌握了新的知识。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P2让学生看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苏大师所所的“溪径”和“火花”。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来爱护它,培养它。 3、在数学课堂上如何体现对学生的个别对待。 在读的过程中,我总联想到我的新学生是什么样的,我如何把在这里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用到学生身上去。 (1) (2) (3) 以上是我读苏后一点理解和自己的想法。不成熟,还请指正。 |
|
来自: emailzyl > 《教科、课件、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