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摘要)

 寒梅儿 2010-11-18
 
 
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摘要)
 
 
来源: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信息 2010年第2 期[总第5期]   
 
      为了全面了解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况,推动旅游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教指委于2009年组织12所学校对高校中涉旅的10个专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最终形成的调查报告已于今年4月提交教育部。该报告全文19000余字,分为旅游产业发展背景情况、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情况、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情况分析等三个部分。征得教指委秘书处的同意,现将报告第三部分摘要如下: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同行业和产业已形成较大的关联度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主动适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设置和建设相关专业,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到2008年底,有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043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90%以上,即近95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共1964所(个),累计培养相关毕业生335948人,在校生人数430904人,2009年计划招生人数186270人。说明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已较有基础,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已较大,同行业和产业已形成较大的关联度。
      (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得以逐步明确
      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更加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得到落实;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日益突显。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得以逐步明确。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突出能力培养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以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
      (三)高技能人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得到创新确立
      专业设置正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正逐步启动。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立了较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构建了“订单式”、“2+1”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队伍;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全国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也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  同产业发展的人才规模和结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旅游产业每年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1700万人。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人才在校生仅为43万多人,将来几年招生规模在18.62—20万人左右,将来5年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14—19万人之间。加上本科和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旅游管理类专门人才同产业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目前相关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方向上。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40.82%,酒店管理专业占46.35%,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总数的87.17%;从在校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43.91%,酒店管理专业占38.83%,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生总数的82.74%;从2009年计划招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43.24%,酒店管理专业占32.6%,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总数的75.84%。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毕业生培养、在校生人数、计划招生人数等方面分别占据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总数的87.17%、82.74%、75.84%,说明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已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十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尤其是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二)专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各有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的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毕业生培养、在校生规模、招生计划等同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发育的程度紧密相关。
      专业设置地区分布:东部地区占33.50%;中部地区占42.16%;西部地区占24.34%。专业毕业生地区分布:东部地区占34.34%;中部地区占42.46%;西部地区占23.20%。专业在校生地区分布:东部地区占33.36%;中部地区占43.99%;西部地区占22.65%。
      1、东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高,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时间长、水平高,人才需求上升为更高层次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本科以上层次)是发展需要,但高职高专相关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设置、毕业生培养、在校生规模、招生计划等偏少的情况客观存在,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要求,在发展规模上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2、中部地区。近年来适应了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管理类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旅游管理类专业设置、毕业生培养、在校生规模、招生计划等在全国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中已超过42%,在服务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已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专业举办时间较短,该类专业的内涵和质量建设是今后应加强和努力的方面。
      3、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发育程度较低,高校数量较少,旅游管理类专业设置、毕业生培养、在校生规模、招生计划等仅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强,虽然有客观因素,但同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适应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院校应加大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力度,并在规模上应有一个大的发展。
      (三)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
      专业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有的院校教育教学形式仍然延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高职特色不明确、不突出。出现了要么倾向于本科教育,要么倾向于中职教育,定位不明确,造成毕业生就业时管理岗位上不如本科生,基层服务岗位上比不上中职生的局面。
      课程体系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过分强调职业性的特色,强调面向一线基层,太注重技能培养,课程设置基本对应于旅游行业的运行部门,忽视了基础课程系统的构建,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不足。课程设置还存在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 三段式”( 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没有体现在课程学习的始终,从课程所占比例上分析,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较重,而专业课程课时偏少。还存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必修课程的学习, 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的量不足的问题,覆盖面窄,忽视了学生行业素质的培养。
      实训教学制度和机制有待建立完善。对于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校内必备基本实训设施没有明确地规定,各院校建设的实训设施条件欠缺,规格和层次也差异很大。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在思想上对该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资金上投入不足,造成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小,设施设备不足的局面。相当数量的院校还没有专业实训基地,无法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习基地从统计数据上看不错,但校企深度合作,企业长期提供稳定的实训岗位的不多。很多时候,学生名义上在校外进行专业实习,实际做的却是志愿者就能做的临时性打杂工作,既不能满足学校对实习时间的要求,又因为工作缺乏技术含量,不能保证实训质量。学生虽然经过了半年或一年的实训,但对旅游企业的整个运转流程仍不了解。
      师资结构中,传统型教师比例偏高。由于旅游类教师大多讲授过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对该专业适应性强,所以该专业的常规师资力量比较充足。但是,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聘请行业和一线专业人员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
      缺乏规范、科学和系统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应该是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专业目标实现应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程序。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方向和目标的根本行动准则,而相当数量的院校缺少专业建设规划书。
      四、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建议
      (一)专业调整建议(略)
      (二)逐步实现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在规模上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中部地区需在专业内涵和质量建设方面加大力度;西部地区应在专业设置、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旅游管理类专业应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主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中层和基层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四)把专业建设成为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解决教学资源不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企业的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
构建校内校外“双基地”。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校企共选订单学生。突破浅层次、向深层次校企合作推进。
      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使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形成基础课程系统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完成的机制。
      (五)坚持德育为先,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
      基础课程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两个系统相互交融。基础课教学要成系统,要解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践教学也要成系统,应区别于岗位培训,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问题。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
      (六)注重专业培训功能的拓展,发挥专业终身教育的作用
      能否做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建设的水平,专业办学要走出校园,主动承担企业培训,为企业培养在职人员;同时,面向希望更换职业或者返校“回炉培训”的毕业生,广泛开设专业培训课程。
      (七)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评价的权重
      明确旅游管理类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把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
      (八)推进品牌专业建设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让专业具有办学管理平台特征;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学生顶岗实习有计划、有落实;“双证书”融合沟通;合理确定基础教学比例,区别于岗位培训;专业培训功能较强;具有“双师”结构团队特征;同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度高。
      (九)推进专业质量工程建设
      专业建设应以特色(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教材、示范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质量工程项目为牵引,把重点转向内涵建设上。
      (十)加强专业规范建设
      制定和规范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规范和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