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秀兰专栏:凤姐的结局
凤姐的一生,和其他主要人物的结局一样,在《红楼梦》在开篇第五回,借贾宝玉梦游,在太虚幻境的档案馆中已经看到。关于凤姐的判词是这样写的: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一只翩翩凤鸟,虽于末世而来,栖于冰山之上,时机欠佳,但其才在宁荣两府还是得以大展。前二句不须分辩,让人费解的是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对于这句诗多认为为拆字解,如“二令”为“冷”,“三人木”为休,但“一从”是什么呢?始终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红楼梦》的判词,主要以诗的形式写成,不管曹雪芹作诗的才能高与低,这必竟与纯为作诗不同,它是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来设置的,所以小说中的诗除了“诗社”的诗人作诗之外,一般都很通俗浅显,为的是让读者明白。但开卷就交代出人物结局,恐怕会失去读者的好奇心,除了曹先生之外,真还没人有胆量这么写。不过曹先生很高明,虽已交代结局,若不通读完全书,还是不能完全明白诗中意思。但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即使通读完,小说语言又不明白告诉读者,总要依着读者的理解,而况红楼梦心思缜密,含蓄曲婉,更糟的是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先生写的,要弄懂真意就比较麻烦,于是见仁见智,人物结局便成了推测,连同续书作者高鹗其实也是一种推测出来的结论。在高鹗的续书里,凤姐“力诎人失人心”,最后气病而死。 在我看来,这句诗并不难解,只是我们先被曹雪芹先生的笔墨给吓住了,以为处处高深莫测,非要倾其一生研究才能读懂,若是那样,实在违了小说作者的意。虽然曹雪芹先生处于当时的环境,不得不作“贾语村”言,但小说是给人看的,人物无关碍时局政治的话题倒也没有那么多忌讳。“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是凤姐一生的形态转换。一从,是指她初嫁贾琏甚至初掌荣府权力这一段时间。作为封建时代的妇女,凤姐那样聪明的一人,再强悍也不会一来就如金桂那般,很快失去了人心。恰恰相反,凤姐是四处讨好八面玲珑,这才得到贾母王夫人领导层的信任,继而被委以重任。但直到这时,她也仍然没有敢擅自专权,勤请示,常汇报,从黛玉进贾府凤姐一露面,便写了她对王夫人指示的找那块布料的情况汇报。凤姐的重大转变发生在秦可卿死后帮忙管理宁府之后,这次的成功,令她的权力欲膨胀。即便这样,等贾琏陪黛玉回到荣府,凤姐赶紧向贾琏说明管理宁府一事,虽然话里不免有得意的成份,但也可看出,凤姐对于贾琏也还保持着尊重。这是那个时代妇女应有的态度。 顺理成章的“二令”, 按着变化顺序排列,就是“令”。会不会是“冷”呢?我认为不会。一则如果是拆字,那么“一从”首先就要拆字,不然这也太混乱了。而“一从”还没有人能够拆出令人信服的字来,况且过于复杂也不是这首预言诗的目的。二则如果是“冷”,就要涉及别人的态度。“一从”为从夫,那么所谓“冷”的也只能是贾琏。这样在人物主体上就发生转换,由凤姐为主成为贾琏为主,从逻辑上不易说通。而况以贾琏这样一个俗男人,其实是一个比较心慈面软的人,对于女人更是如此。他在有了秋桐后,对于尤二姐冷淡下来,但对于尤二姐病时死后还是有着感情。凤姐那次在众人面前跟他撒泼大闹,事后还是贾琏看着凤姐的“黄黄脸儿”软下来,赔礼道歉。以贾琏的性格及作为,凤姐作的放高利贷等种种事情恐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贾蓉对凤姐种种作为尚且了解得那么清楚,贾琏更不可能丝毫不知。虽有抱怨,但始终让着凤姐一步。这些都容忍下来了,贾琏对凤姐就无可不能忍了。况且以凤姐这样伶俐之人,“面子”还是要给贾琏的。但在“令”的问题上,凤姐已经掌握了实权,比如同样的人事任命,贾芸求贾琏时通不过,本来给贾芸的差事儿被凤姐“夺”去了,贾琏对贾芸说“他许了我,说明儿园里还有几处要栽花木的地方,等这个工程出来,一定给你就是了”。贾芸知道大权在凤姐那儿,转头直接去找了凤姐,一求就准了。旺儿本是贾琏的亲信,旺儿媳妇求亲,却绕过贾琏,直接找了凤姐办成。凤姐办事,已经很少请示了,也很少见她向谁汇报。可谓大权独握,成了荣府内政的实际的掌门人。而在贾琏偷娶尤二姐后,在对尤二姐与凤姐的对比中,明白说道:“若论温柔和顺,(二姐)凡事必商必议,不敢恃才自专,实较凤姐高十倍”。由此可见,凤姐遇事已经不用与贾琏商量,而“自专”多时了。 “三人木”,三还是顺序号,“人木”为休,即凤姐被休。这是凤姐人生变化的第三个阶段。既然“一从”“二令”都不是拆字,那么为什么“三人木”是拆字呢?这主要为了诗句原因,这是一首七言诗,“三人木”放在诗尾,并不打乱次序,而且如果是“一从二令三休”也过于明白,就失去了读者探究的兴趣。而“三人木”的拆字与“凡鸟”的拆字也正是一以贯之的做法。 凤姐被休,这是一个较重大的事件。凤姐固然有贪财弄权的毛病,但始终没有被批评以至罢免了她的暗示。何以被休呢?凤姐被休,发生在贾府被抄之后,发现了凤姐的种种违规作为,以至有不能容忍的事情被发现,并牵连家人。 《红楼梦》中人物除薛蟠打死冯渊外,多无人命,但死在凤姐手里的,却有不少。贾瑞、尤二姐、鲍二媳妇、张金哥与其未婚夫之死,与凤姐都有关系。但这些人的死,并不能追究凤姐的罪。凤姐并没有直接害死人命,只有一个外逃的张华,凤姐曾经明示要他的命。而这也是埋下的一个祸根。当贾府败落,私贷货利的事被发现,有人趁此落井下石,很可能告发了此事。此事也就牵出了国丧家孝期间贾琏的停妻再娶之罪。 关于凤姐的结局还有一支《聪明累》的曲子,其中两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凤姐处处机心,在处理对手时曲尽手段,如对贾瑞,就是玩了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对于尤二姐,则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若说她的聪明才智的,当是贾琏偷娶二姐这一事上表现的最为充分。 凤姐从小厮口中得知贾琏偷娶后,并没让贾琏以及其他人知道,而是先去尤二姐住处,打了一张“可怜牌”,让心实的二姐信以为真,跟着“好心”的凤姐进了荣府,软禁起来,只有听任她的支配。接着凤姐遣兵派将,给张华20两银子,让他告自己的丈夫贾琏“国孝家孝”在身“停妻再娶”之罪。张华还不敢,凤姐又让倒戈的旺儿在状纸上添上他这个“家奴”的名字,这才到官府告状。然后在审案时故意说出贾蓉调唆,又让人给审案的送去300两银子打点,要他虚张声势即可。然后凤姐带着“人家要求退婚并且已经告到官府”的正当理由到宁府大闹,之后能放能收,又言“自己少不得摆平此事”,为摆平此事已经花了500两银子。恨不得立时息事宁人的尤夫人与贾珍贾蓉哪里会吝惜这点银子,自然给了凤姐。凤姐这才让尤二姐出现在贾母面前,认下这个姨娘。但事情还没完,凤姐又派人让张华索妻,也就是要回跟他定亲过的尢二姐。这一招可够狠,一方面毁坏二姐名声,另一方面除去“眼中钉”。但此时张华因贾蓉去打点判案人员,张华被白白打一顿,已经结了案子。在凤姐手下人的挑唆鼓励下,张华又去告。判案官对贾蓉、凤姐两边都不得罪,判了个“所定之亲,仍令其有力时娶回”的带有尾巴的案。这样,凤姐便又借张华“索妻”将这事捅到贾母处,目的是由贾母退婚。果然贾母听说未圆房就要退婚,但尤二姐一分辩,贾母改了主意,让凤姐处理。凤姐无可奈何,不能拂了贾母之意,便让贾蓉去处理,贾蓉只好再找张华,许他银子,免去争执,回来告诉贾母凤姐,算是了了这一件事。 凤姐此事真可谓机关算尽,退婚之事未成,凤姐忽然想到自己的把柄给了张华。于是要剪草除根,除掉张华父子。只是因旺儿觉得人命关关,不好下手,于是谎报已经被人打死,瞒过凤姐。但此事正如凤姐担心的那样,后来被别有用心之人翻了案。而凤姐如此做法,把个人利益置于贾琏甚至家庭利益之上,不仅不见容于贾琏,恐怕不见容于贾府任何人,其被休是必然的了。 虽不知曹雪芹原书确切情节安排,但书中多有一言成谶之事。在大闹宁国府时,凤姐曾自定自罪状:“连官场中都知道我利害吃醋,指名提我,要休我!”在当时的社会,对于女人确实是一个了不得的罪状,所以,凤姐接着说道:“我来了你家,干错了什么不是,你这等害我?”这当是为凤姐命运埋下伏笔。 在高鹗的续书里,凤姐是死后返回金陵的。但“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哭字,便解释不通。其实就在凤姐提到“要休我”之后,还有一个“休”字:“回来咱们公同请了合族中人,大家觌面说个明白。给我休书,我就走!”凤姐当时绝对不会想到,这情景在后来真的发生了。在贾府“大厦倾”后,一纸休书,凤姐被休回金陵。金陵王家也已经败落,凤姐的此时的命运可想而知。而凤姐也许在将死的那一刻,方才终于悔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