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政府投入集中在富裕老人

 陇柳书屋 2010-11-20

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已达226.6万人,接近全部户籍人口的两成———2009年底的这一统计数据标志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昨日,在市政协“促进北京养老体系建设重点提案办理座谈会”上,委员们为养老难题提出14条建议,包括空置房适量转为养老机构、成立专门的老龄工作管理部门等。对此,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吴世民回应称,北京将研究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福利养老金的科学增长机制。同时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开展养老护理保险试点工作。

将优先安排养老设施用地

  吴世民说,北京市还将完善老年人医疗救助制度,完善高龄津贴制度和百岁老人医疗福利制度,健全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社会保障和奖励辅助制度。同时,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北京研究将养老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绿色审批通道,切实提高养老床位使用率,积极盘活存量国有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供应中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标。

  在老人接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北京还将建立特殊老人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研究低收入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的补贴制度。

- 现状

32万老人生活难自理

  “北京市已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昨日,市政协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北京市的户籍老年人口为226.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8.2%,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者超过32万人。到2015年时,北京的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340万人。目前,生活不能自理和生活半自理的老人占总数的14%,共有32万人。调研报告推断,按此比例,“十二五”期间,北京将有47万名老人需要护理型照顾。

  报告分析,这意味着今后5年内,北京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增长,特别是对专业化机构康复护理服务需求将日益增长。

床位平均使用率不到一半

  32万名生活难自理的老人,却未能填满北京市5万余张养老床位。报告称,去年,北京养老床位平均使用率为48.5%,剩余2万多张床位空置。

  同时,市民选择的养老方式与政府设置未来十年养老模式有较大差异。超过4000名网友参加的网调结果显示,希望将来入住养老机构的占24.5%,远高于政府所预期的4%;选择依托社区居家养老的占53.3%,明显低于政府所预期的90%。

政府投入集中在富裕老人

  市政协的报告指出,2005年出台的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是以床位数为标准的,这导致政府大量投入仍集中在城区、集中在富裕或相对富裕的老年人身上。目前在市属等政府办的养老机构中,大部分收住的为生活能自理、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如第一福利院收住的城市“三无”老人为3人,仅占床位数的0.7%;收住不能自理老人为248位,占床位数的59%。第五福利院一位这样的老人都未收住。

入住城区养老机构需排队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城区养老机构较郊区和农村入住率高,主因是城区养老机构条件好,“几乎每个城区养老院都在排队等候入住。”同时城区还存在“床少价高”、不能自理老人难以入住。在养老机构服务费调查中,76.6%的人能承受1500元下,而能承受1500元至3000元的只有20.7%。

  以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为例,西城区一家小型养老机构月收费2400元,属于较低价位,但仍高于多数老人的退休工资。门头沟区农村养老院的月收费800元,但对农村家庭也是较重负担。

- 建议

在市政协“促进北京养老体系建设重点提案办理座谈会”上,委员们为养老难题提出14条建议,其中包括———

成立专门老龄工作管理部门

  整合涉及老龄工作的职能部门,成立专门的老龄工作管理部门,改变养老政策“碎片化”的现象,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打造由高级管理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人员组成的多层次养老服务队伍,并建立从业资格准入制度。

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

  在“十二五”规划和“城南行动”中,在城乡改扩建过程中要将养老服务设施及养老机构纳入规划,对新建小区未能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的应追究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政府要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租赁型的老年社区,并保障养老机构在建设用地、水、电、煤、气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空置房适量转为养老机构

  北京市就养老机构人均面积、养护比例、医疗设施、浴卫设施等制订统一标准,并分类予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规范管理。可将城区中空置的学校、幼儿园、企事业厂房、商业用房等通过置换、赎买、租赁等方式接管,将其改造成为养老院或托老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