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 “克3、伐4、怨、欲5,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关于什么是耻辱的问题。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黑暗,拿着俸禄,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有凌气逼人之势,又爱夸耀自己,多怨恨,有贪婪之心,这些毛病都没有,就可以做到与人相互亲爱吗?”孔子说:“可以说是不容易了,是否能与人相互亲爱,那我就不知道了。” 【说明】本篇亦是紧接着上篇谈士、君子与小人的各种行为表现及内在品德的修养而延伸下来的。耻辱,亦是士们、君子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原宪这里的问话,就比子路、子贡的问话要上了一个层次。因为,在孔子前面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到小人们是不会有羞耻心、耻辱感的。那么,君子、士们的羞耻心、耻辱感表现在哪里呢?孔子在《泰伯》第十三节中曾经说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思是说,天下太平就出来担任职务,天下混乱就隐姓埋名。国家的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是贫困且下贱,就是耻辱;国家的政治黑暗,而自己却是富裕且贵极人臣,也是耻辱。因为他们发的是战争财,发的是国难财,是在国家、民族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先中饱私囊的人,这种人当然就更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耻辱了。因为,作为君子、士们所思所想的首先应该是人民大众,所作所为应该是“先之劳之”而“无倦”的,才 那么,没有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的人,是否也 —————————————————— 【注释】1.宪:姓原,名宪,字子思,亦称原思、仲宪。孔子的学生。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六岁。 2.谷: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书·太古誓》:“五至,以谷俱来。”《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论语·泰伯》:“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说文》:“穀,百谷之总名。从禾,穀声。百谷者,稻粱菽各二十,蔬果助谷各二十也。”西周后引伸为“俸禄”。俸是薪水,禄是粮食实物。 3.克:《易·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书·洪范》:“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诗·大雅·常武》:“不测不克,濯征徐国。”《史记·宋微子世家》裴骃集解引郑玄曰:“克者,如祲气之色相犯也。”这里用为凌犯之意。 4.伐:《书·大诰》:“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小雅·鼓钟》:“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诗·小雅·宾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管子·宙合》:“功大而不伐,业明而不矜。”《老子·二十二章》:“不自伐,故有功。”《荀子·仲尼》:“无伐德之色。”《荀子·哀公》:“仁义在身而色不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史记·淮阴侯列传》:“不伐己功,不矜己能。”这里用为夸耀之意。 5.欲:《易·颐·六四》:“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易·损·象》:“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吕氏春秋·贵生》:“六欲。”《说文》:“欲,贪欲也。”这里用为贪婪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