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六拓展材料2:用好才算好!

 林中小鹿 2010-11-22
专题六拓展材料2:用好才算好!

 

用好才算好!
                  ——三讲《比较》偶得
慈艳   汪学军
北师大版教材“比较”一课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图1):动物乐园中有4只小熊,2只小鸟、4只小鹿、3只小猴和5只小兔。要求孩子在数和比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并能正确的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数10以内的数和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对于上过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如果仅仅把这个作为目标显然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比较》一课应该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的实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使用(图1)情境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情境产生不了学生对动物之间比较的内在需要,也产生不了对“一一对应”的需要,更不能激活学生“一一对应”的生活经验。运用这样的情境试教《比较》,比较和“一一对应”的思想,都是老师塞给学生的,为什么要用,学生的体验自然是不充分的。
由此我想到了生活中学生手拉手站队和分物品的情境,这样的情境不正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吗?于是,课前我对各个小组男女生的人数进行了统计(如下表)

 
 1
2
3
4
5
2
   4
    2
    3
    2
4
   2
    4
    2
    3

如果能让学生自然的对男生和女生的人数进行比较,并在比较的过程中自觉的体会和感悟到“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那么情境的创设就是成功的。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再次走进了课堂,我的问题从给4组和5组的同学分彩纸入手,男生分黄色的,女生分红色的,怎样知道准备的黄色彩纸和红色彩纸哪种需要的多一些呢?引发了学生对比较的需要。又通过,老师想一眼就看出究竟谁多谁少?引发学生对站队的需要,男一队,女一队,拉起手,激发出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一对应”的思想的再现。我又通过分物品给各个小组,是否够分继续体会生活中的比较和“一一对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学具和符号话的数学语言将《比较》这个内容,上升为数学上符号话的比较过程,进而理解和体悟这种重要的“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情境看似合理,但从整节课的落实看,课堂纪律又成了问题。特别是排队拉手的环节,由于纪律的问题导致时间上的浪费,使得预设的情境没有完成。课后我反思这个情境,我并没有考虑到孩子心理上的特点,是造成本课并不成功的一个原因。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够,当自己既作为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时,正好应了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那么静下心来观察思考数学问题实质就略显逊色了。
综合分析上面两个情境中出现的问题,我对情境图进行了一些修改。修改后的主题图:如(图2)
 
带着对问题的思考,我再次走进了课堂。出示修改后的情境,学生先数出猴子有3只、小兔有5只、小鸟有2只、桃子有4个、蘑菇有4个、虫子有2条。老师接着问:“猴子、小白兔和小鸟都饿了,它们吃什么呢?”
生:猴子吃桃子、小白兔吃蘑菇、小鸟吃虫子。
师根据学生的说法搭配后,接着说:大家就这样把食物分给小动物吧!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1:有一只小白兔没有蘑菇吃。
2:一只小鸟正好吃一条虫子。
3: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还多了一个桃子。
师把生2请到黑板上,说:你怎么做的?能让大家看看吗?
2先摆了2个圆代替2只小鸟,然后用两个三角形代替2条虫子,把2条“虫子”分给2只“小鸟”,接着说:有2只小鸟,每只小鸟一条虫子。不多不少,正好分完。(如图3)
 
师:是虫子多,还是小鸟多呢?
2:一样多。
师:一样多就是等于,……
教学完2=2、4>3、4<5后,教师接着问:除了这样的比较以外,还有谁和谁可以比?
……
1:桃子和虫子比
2:兔子和猴子比
3:虫子和蘑菇比
……
师:好!各个小组选择两种进行比较,可以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各小组的汇报:
(1)画出了4个桃子和4个蘑菇,一样一排,一一对应,4=4;
(2)白棋子表示兔子,黑棋子表示猴子,一样一排,白棋子比黑棋子多,5﹥3;
(3)小棒表示虫子,珠子表示蘑菇,珠子被串在了小棒上,剩下了2颗珠子,在对应的珠子和小棒的旁边还标注了1_4的数字,并写下了2﹤4;
(4)用符号的三角和圆圈分别表示兔子和小鸟,一一对应后剩下3个三角,表示出5﹥2;
(5)还有小棒和棋子的
        ……
不管是画的,还是摆的,都是在用一种“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来表达着孩子体会和感悟中的各种动物和物体之间的比较。在各小组的汇报中我不断领略着孩子们对一一对应的体会和理解,从中体会着学生将具体的实物抽象成数学符号的过程,更体会着从最初孩子对生活中一一对应的理解,抽象到“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对于6岁的孩子这是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是他们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经历了三讲《比较》,情境创设真是耐人寻味,从中我细细体味着……
学生生活中是有对“一一对应”的体验的。比如,平时排队中可以看出班里的男女生人数的多少;家里有几个人吃饭,要拿几双筷子。所以利用“排”和“分”的过程作为体验“一一对应”思想的起点。再利用学具符号等进行连和摆的体验。在一边分、一边看、一边想,手、眼、脑并用的过程中,经历了把实物变成符号的比较的过程,进入了数学的本质。同时比较的范围也走出了两个相互联系得量,使“一一对应”的思想得以拓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