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飘越远的琉球群岛

 山川唐 2010-11-23

越飘越远的琉球群岛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在东方南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琉球、流求、留仇、流虬等组成的一个词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 琉球流求留仇流虬

 

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一系列岛屿,呈东北-西南向。在我的心目中,琉球群岛离中国很近。

从最西端的岛屿,晴天可以望得见台湾。冲绳不仅土地远离日本本土,历史、文化、风土也与日本本土迥然有异。最大原因,琉球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古代琉球人以部落为单位群居,依考古资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贝冢时代。12世纪初,被称为山寨割据时代,“按司”或“世主”的首领纷纷筑城寨相互对立。14世纪,以冲绳岛为中心,浦添按司占据首里(今那霸市)一带,称“中山王”;大里按司占据南部地区,称“山南王”;归仁按司占领北部地区,称“山北王”,史称三山时代。明永乐四年(1406),山南的尚巴志推翻中山王武宁,立自己的父亲尚思绍为中山王,明永乐十四年(1416),灭山北王,明宣德四年(1429)灭山南王,统一琉球,开创第一尚氏王朝,都首里明成化五年(1469),国王尚德死后,权臣金丸篡位,自称尚德世子,名尚圆,开创第二尚氏王朝。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国王尚宁在位时,日本萨摩藩主岛津氏入侵琉球,琉球受到萨摩藩支配,形成对日、中的两属状态。清同治十一年(1872)国王尚泰在位时,日本“废王国立藩”,建立琉球藩。清光绪五年(1879)日本“废藩置县”,建立冲绳县,琉球被正式纳入日本版图。

远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中国东南部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南方土著(乃百越中的一部分)。范围之广,几乎包括今日的江苏、皖南、浙江、江西、福建,乃至湖湘、两广的广大山区。他们“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资治通鉴》胡三省注)陈寿在《三国志》指出,“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凡此诸臣,皆克宁内难,绥静邦域者也。”山越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山出铜铁,自铸兵甲。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对于封建中央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越人又是善于用船的民族,越王勾践说越人“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绝书》卷8),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上古时期,东南沿海的百越就驾着他们发明的竹筏,向茫茫海外寻求发展,他们经过辗转播迁,飘洋过海,今之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和日本地区,都留有越人的远裔和越人遗踪,他们被称作“外越”(《越绝书》)。战国初年,吴王夫差由盛极而衰,被越王勾践所灭。国破家亡,江淮一带的有些吴人被迫乘船从海上流亡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逐渐繁衍。中、日、韩史书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晋书》、《通鉴前编》等文献曰:“倭人自去云为吴太伯后”,“天皇家为吴太伯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日本平安初期嵯峨朝编修的《新撰姓氏录》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人是文化的载体。据研究,中国的稻作农耕、养蚕纺织、高台地聚落、干栏式建筑、金属冶炼、陶器制作以及玉器、漆器等诸多方面的文化科学技术,皆由这些迁徙的人们流传过去。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日韩虽相隔大海,而在三个国家的考古工作中皆发现类似或相同的历史文化遗存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考察它们存在的渊源关系,是有很大可能性或必然性的。

《临海水土记》记台湾状况说:“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射的山原在浙江绍兴。孔晔《会稽记》云:“射的山,远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谓之射室。传云,羽人所游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贵贱。谚云:‘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iKJ-$­x_5《太平御览》卷48引《郡国志》曰:“射的山者,古老相传云,上有玉在石壁内,南面遥望似有白处,曾有胡人来取,上山后遇风雨不果得。今远望颇似射侯,故名射的焉 S55h}5Y  。” [南宋]陆游有《Ulf'gD4e射的山观梅》诗:“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臞仙。坐收国士无双价,独立东皇太一前。此去幽寻应尽日,向来别恨动经年。花中竟是谁流辈?欲许芳兰恐未然。笔者推论,位于台湾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的琉球,其居民也应是古越人后裔。

琉球多低山,属於亚热带气候,冬暖夏凉。自明初以来,琉球不断向中国进贡,历代国王都受中国册封。明朝皇帝还曾赠送闽南人三十六姓给琉球。由于国土疆域狭小,无法建立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琉球只能通过海外贸易来获得财富。琉球的船只往来那霸与福州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南下安南、吕宋、暹罗、亚齐、爪哇、马六甲等,遍布整个南洋群岛。琉球从这样的“转口贸易”中富裕起来。琉球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受闽南人(泉州、莆田、台湾)的风俗习惯强烈影响,琉球语虽然与日语属于同一语系,但语音、语法、语汇都与日语有很大不同,闽南话和琉球语言有些相同的地方。

琉球种族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看法认为,与日本绳纹时代属于相同文化的人种在公元前10世纪到前3世纪之间,从中国中南部沿海地区来到包括琉球群岛在内的日本西南部地区,并从西向东扩散;也有说法认为,古琉球文化属于百越文化的一部份。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古时代的琉球居民来自印度尼西亚或澳大利亚,属于马来人。笔者认为他们来自中国大陆的山越。

《外国地名语源词典》称:“中国史书最早称流虬,意指该群岛漂浮于大海之上,有如虬龙。隋唐时借音写作流求。1264年改作瑠球。1372年再改作琉球,沿用至今。按汉语琉的意思是石之有光者,而球的意思是磨圆的美玉。琉球的名称即指这一串岛屿有如发光的美玉。”此说不能成立。“琉球”亦作“流求”、“琉求”、“留仇”等,显而易见,是汉语对当地土著语言的音译,不可用汉语解释

《隋书·东夷列传》载:“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三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复令宽慰抚之,流求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还。时倭国使来朝,见之曰:‘此夷邪久国人所用也。’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郤鼊屿,又一日便至流求。初,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进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到隋代,隋炀帝在大业3年(607)先后派出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等人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流求”的台湾,因语言不通,第一次带回一名台湾人,第二次带回一些布甲。大业6年(610),隋炀帝又派出武贲郎将陈稜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余人,从广东义安(潮州)起航,前往台湾,只是陈稜与当地酋长谈判不顺利,刀枪相向,并带了数千名当地居民返回大陆。《元史·琉求传》:“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可见,琉求即指台湾。明代,台湾被称作“鸡笼”,“琉球”方指现在的琉球群岛。

早在1874年,法国学者Le marguisdl Hervey de Saint Denys就指出,《隋书》的流求为今日台湾和琉球群岛的泛称(《关于台湾与华人所称琉球群岛》)。“琉球”日语作Ryukyu,即上文倭国使者所说的“邪久国”。为什么台湾和琉球国都被称为琉球?笔者认为它源于山越的语言。

《隋书·东夷列传》记流求: “土多山洞。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来有国代数也。彼土人呼之为可老羊,妻曰多拔荼。所居曰波罗檀洞,堑栅三重,环以流水,树棘为籓。王所居舍,其大一十六间,雕刻禽兽。多斗镂树,似橘而叶密,条纤如发然下垂。国有四五帅,统诸洞,洞有小王。往往有村,村有鸟了帅,并以善战者为之,自相树立,理一村之事。…国人好相攻击,人皆骁健善走,难死而耐创。诸洞各为部队,不相救助。两阵相当,勇者三五人出前跳噪,交言相骂,因相击射。如其不胜,一军皆走,遣人致谢,即共和解。收取斗死者,共聚而食之,仍以髑髅将向王所。王则赐之以冠,使为队帅。”可见社会经济极为落后,所居为山洞,行政单位也是洞。高山族排湾语称山洞为livu,布嫩语称山洞为?ak,阿眉斯语称山洞为?ihif,与“琉球”的日语读音Ryukyu极为接近。所以“琉球”者,当地土著语“山洞”也。该词与龙州壮语?u²??∶m²(山洞)亦有密切的对音关系。《隋书·南蛮传》:“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蜑、曰獽、曰俚、曰僚、曰狏,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这也是《三国志》、《临海水土志》把高山族称为“山夷”的原因,同时也无可辩驳地证明,琉球人就是古越人的一部分。

《临海水土志》(《太平御览》卷780 )一书为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根据从台湾返回的吴国官兵和带来的台湾居民介绍的情况,在公元264280年间所写。其中记载:“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还介绍,山夷种植五谷,多产鱼肉,纺织细布,冶炼铜铁。为在高炎热气候中保存食物,把鱼肉卤在在大陶罐中,不仅自己当作佳肴,还用来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决定,女孩子出嫁后都要打掉上面的门牙。居民分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领。首领召集民众时,用木棍敲击中间掏空的木头,声音可传四、五里远,居民听见后纷纷赶来。打仗时将敌人的头砍下来,挂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几年都不摘下来,以彰显自己的战功。其中的“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则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为越国的版图。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较为完整记载台湾风情的文字,中原人对台湾有了肯定、明确的认识。

1971年起在台湾台南左镇菜寮溪陆续发现了晚期智人化石。根据对化石中氟、锰含量的测定,其年代为距今3万~2万年,是迄今台湾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在福建的清流、漳州和东山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时间虽比“左镇人”晚些,但从牙齿结构、体质形态上看,也属于同一起源。古地理学研究证明,旧石器时代台湾岛和大陆通过东山陆桥连成一片,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从大陆东南经过长途跋涉,先到达台湾西部,再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左镇。他们带去了华南的原始文化。

东山陆桥存在的证据一是在陆桥两端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在台湾西部第四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普通象、剑齿象、野牛、犀牛、剑虎等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动物都是远古东亚大陆特有的动物,在四川、浙江、川西、滇中也有类似发现。它们不会飞翔和游泳,却出现在台湾岛上,只有一个解释:远古时代,台湾海峡可能是一片低洼的陆地或有陆桥,它们由此迁徙过去,后来被海水阻隔。东山陆桥的存在证明,台湾最早的人类是从闽南-粤东迁徙到台湾的。可以说:琉球人、台湾人、中国大陆的古越人同根同祖。

但现在,琉球群岛似乎越飘越远了。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之一部分。遗憾的是,网络页面在显示国际音标时,会出现乱码。这个问题将待此书正式出版时解决。

通讯地址:210017  南京市建邺区云河湾花园5幢二单元12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