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子纪年的起源

 无味居闲人 2010-11-27

甲子纪年的起源

甲子纪年,是华夏祖先基于天文观测和四季变迁,依据阴阳生化的理论,而创建的中国独有的易象历法。它与太阳历结合应用,成为中国易学应用的基石,充分体现了华夏文明天人相应的世界观。
甲子纪年,理论基础为五行。《道德经》对世间万物的肇化是这样描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为本源,一为混沌,二为两仪,三为四象,生万物的条件为“冲气以为和”。两仪为阴阳,四象为少阳(木)、老阳(火)、少阴(金)、太阴(水),而阴阳交替冲突之间的杂气,达到中和稳定乃呈现万物,此冲和之气为土。
《皇极经世书》中记载的纪年中,“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一元12会,一会30运,一运12世,一世30年,易之生数129600年为一元,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极。目前我们处于的时间,是这一元12会中第7(午)会的、30运中第12运的、12世中第9世的、30年中的大概第18年。甲子干支纪年是自公元前2218年,此“午会”开始那一年开始的。
古人根据此理论而定的阴阳五行,合于一年四季轮换的自然变化。华夏文明诞生于中原地区,四季分明,且以农耕为主:春天东南季风带来雨水,万物复苏,农人耕种;夏天炎热,作物生长;秋天干燥凉爽,万物收藏,收获。冬天,万物枯槁,天寒地冻。四季更替之时节,非常明显。华夏大地也符合此规律,东部万物繁茂,南部炎热,西部多山土地贫瘠,北部寒冷,中原土地肥沃大地平坦。如果在印度和非洲就不会产生类似的天人相应的思想。十天干十二地支的产生,用上述的理论似乎可以解释了,但似乎古人还有更深刻的思考。
甲子纪年的核心是历元,何为历元?即纪年元“甲子”年的确定,古人亦名之为岁立,意指天地万物从甲子开始,甲为四象生化之始,子为大地冬至一阳生之时。
甲子纪年历元是依据天文天象的变化确定初始时间的,要确定这个元年是非常有讲究的:
日:就太阳历而言,必然是冬至那天,太阳照射南回归线,北半球一阳复始,为一年之始。
月:就太阴历而言必须为朔旦(阴历初一),盈亏转换之日为一个月的开始。
星:同时在日地月之上还有天象,要‘日月合壁,五星联珠’。
辰:就一天而言必为子时,一阳来复之时,一天的开始。
怎么才算‘日月合壁,五星联珠’呢?古代进行天象观测,确定太阳、月亮、木星、土星、火星、金星、水星的运行轨道与方位时,是以天区黄道圈内四周分布的恒星作为参考系。黄道天球上并无标志,古代天文学家是以黄道的背景恒星组成的星座来表示它的位置。而历元的建立,是以北极星座中大星“璇玑玉衡”为定向标准。《尧典》说:‘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五星联珠”就是土星、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同时出现在北斗星座璇玑玉衡二星之间。
“日月合壁”是指在,冬至这一天白天出现日食的天象。
甲子纪年的历元,就是在那一年同时出现了上述的情况,而把那一年定为甲子年,那一月定为甲子月,那一天定为甲子日,子时必然为甲子时。这一天,必然是月亮、地球、水星、金星、火星、地球、木星及土星,都在太阳与北斗星座璇玑玉衡二星形成的一个夹角很小的扇面内。
金星公转周期为0.62年,木星公转周期为11.9年,土星公转周期为29.5年,水星公转周期为0.24年,火星公转周期为1.88年,如果概略计算,公转周期分别按0.6、12、30、0.24、2计算,最小公倍数为60年,所以五颗行星对地球的影响变化周期也以60年为一个周期。
而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三十五周则恰于冬至日朔旦复合。也就是说每隔19年,月亮在冬至那天正处在日地的连线上,但不一定出现日食。
两者一起考虑最小公倍数就是1140年。上古先人用肉眼观测的结果推算,这种‘日月合壁,五星联珠’必须经4560年始能复元,增加四倍作为一个大循环,只能是一种数理的考量。实际上,严格意义的‘日月合壁,五星联珠’,可能要几百万年才能出现一次。
八字之所以用来算命,是因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地人三才定位,人在其中。人出身的那一时刻,所禀赋的天地之气,可主人一生的祸福运势。那么讨论人出生时天地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
人出生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会受到什么影响呢?日月星辰。这里仅以现代天文学的知识探讨
日(宇宙):
太阳是地球存在的基础,谈太阳的影响其实是指太阳系及周边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由于这些太阳之外诸因素的不同,而使每年“日”的影响有精微的差别。
行星的影响首当其冲,古人用肉眼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并以五行予以冠名,对地球都有影响:
其中木星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行星。木星质量是太阳系中其它全部行星体积总和的2.5倍,木星象恒星一样本身就在燃烧并释放能量,这与其它任何行星都不同,因而对地球的影响也最大。木星的公转周期是11.86年,接近12个地球年,在12年中分别在行星轨道的12宫位中运行,直接影响地球承载的宇宙能量。古人把木星称为岁星,每年的干支,实际是以木星为主的行星对地球影响的一种定性区别,依据木星在黄道12年所处的不同宫位,而定出年岁的12地支。
土星是太阳系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离地球最远,30年一个公转周期。因中国古天文将天球分为28宿,土星基本每年过一个星宿,所以也被成为填星或镇星。皇极经世书中提到的一世30年的依据,不知是不是
金星是处于日地之间的最大行星,质量体积都与地球最接近,0.62年自传一周,但与地球的的会合周期非常有规律,为每8年会合5次,这5次在一个圆周上平均按72°间隔分布,每8年的误差在2°左右。
火星在地球与木星之间,质量为地球的17%,公转周期为687天,1.88年,与地球的会合周期为780天。
地球除行星之外其实还受到太阳之外的其它恒星影响,乃至于受到整个银河的能量场影响。太阳也一样自西向东围绕银河系旋转,大约2.5亿年绕银河公转一圈。银河系有四条旋臂,太阳系在两个旋臂中间恒星密度稀薄的地方,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太阳距银河中心3万光年左右。
月(太阳)
各种文明的人都一致将地球上分12个月,主要是因为月相的周期变化,每年有12个月而来。但其实在所有文明的历法中,月亮都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只是为划分时间和计算方便而用的称呼,农耕文明必然根据太阳来确定历算,太阴历在航海等活动中应用很多。
太阴历12月的划分是完全根据月相的变化,自然产生的。而干支纪年本质上是太阳历,其12月完全是依据24节气确立起止时间,其属性与月亮的变化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气候及万物的变化,是五行理论成立所依据的自然现象,完全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造成大气热循环,进而造成季风洋流等气候现象,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自然生机,再影响农事和社会,再影响到人的祸福。
月令将一年分成12份,是月亮绕地公转一年12圈的影响,乃至一天12时辰也是依此取数为用。12地支的取象也必定起源于此。同时月相29.5天的周期,而形成的30这个相数,应为《皇极经世书》中提到的一世30年的依据。至于木星的周期为12年,土星的公转周期30年,应该是一种自然的默契吧。
在月支,一年之始的确定是在变化的,在皇帝时代一年之始为子月冬至,其历法名连山,夏朝时定在丑月历法为归藏,周朝确定一年之始为寅月立春,历法为易。这是几千年来生产生活习惯变化,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变化的共同结果。
星(月亮)
每天的变化是受什么影响产生的呢?对于不断重复的每一天而言,月亮的影响才是最大的。每月30天,在朔望的交互之间,由于月球处于日地坐标系内的位置变化,对地球上的万物影响是巨大的,潮汐就是最好的说明。
月亮的影响以30天为周期,就变化之理而言,15天为阴15天为阳,但说不清楚为什么仍采用12地支来区分每天的性质不同。而且干支中描述的信息,完全不能体现月亮公转对每一日造成影响的信息。
辰(地球)
时辰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一天之内陆球自转的结果,日出日落,阴阳消长,最是单纯明显。

四柱八字就是上述“日月星辰”对一个人出生那一刻的影响。其中“月支”和“时支”所描述的信息,是最确切无误的,年支描述的信息有些缥缈,而日支描述的信息最牵强。
天干是自历元那一日开始,就一日一日循环计算一直推算到现在的。天干的产生本来就是一种纯粹数理上的讨论。按一个严格的次序,几千年来对年月日时循环不变地套用,只能说是一种神秘的超自然规则。尤其是日柱的天干,作为一个四柱的中心来使用,只能推之于圣贤超越于俗智的天地之定数。
八字算命中的大运仍没有考虑月亮的作用,大运起运的依据还是节气,阳男阴女、阳女阴男女的区别也没有任何与月亮变化有所挂钩。对人类影响如此巨大的月亮的变化信息,何以在八字中全无反应,实在让我想不通。
从一个人气运兴衰的角度看,一个人出生的地点、遗传的禀赋,实在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