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

 筱忆521 2010-11-27
人,作为有欲望的动物,除了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外,还在一直为其它的东西奔波着。例如精神的愉悦,如果说这些也是生存所应具有的基本条件,那么,生存的代价和论调要重新给予定位了。
  在日益发展的这个人类社会中,人们所经历的、面对的,越来越复杂,所得到的、所想得到的也日益增加,对精神愉悦的追求也是发展的必然。
  为了精神的愉悦,人们一直在探寻着,当探寻遇到新事物时,人的感觉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视窗,对其进行的定位、标杆就此产生,一种潜动力就会出现与延续,在人们的判断规格内,新事物的延续与否由其性质所决定,这个性质是通过人的反应和作为所展现出来的。
  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往往影响着很多其它的东西,只看这个事物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的因素,人们根据不同做了不同层面的选择,这个选择又影响着事物的存在,对于新事物的认同程度与否,直接作用着事物的发展。
  当事物不能带给人们愉悦或兴趣时,人们就要对其判断并重新定位,进行整改是首要选择,下一步才是现在寻找新事物的时候。当人们对其失去兴趣时,对此表现的热情也会随之淡化,虽然自身也不想这样。
  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造就着不同的爱好,虽然对同一事物的爱好理由各异,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当对于不同人爱好不同事物的时候,离析性就容易产生。当然,这里面除了个人因素,更多的是体现在群之惯性,就是人的防御本能。
  面对需求的多样性,爱好的兼容性也随之存在,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爱好这里享受着不同的愉悦,接纳着不同的人们,这个兼容的宽度与深度,直接反应着一个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人们要得到精神愉悦,就要正确面对索取与付出,这两个词是社会起伏落定的钥匙,正确的看待和处理它们关乎着人们的生存,要认清两者的不同与相同的地方,从两者里面都能找到愉悦的成份将是我们以后的选择。
  想在一个事物中取得愉悦,首先要使自身融入其中,找出从其中能够找到愉悦的条件与资本。有时,对待一种事物,同时会有好多的人想从中得到什么,而往往令人遗憾,其原因就是没有一颗从容平静的心,当沸腾了许久的人们,而相互抵触闯进独木桥时,殊不知另有小道通幽。
  时时提醒自己要发散思维,以不同的方式寻找属于自身的愉悦空间,而往往又深入旧途。
  为了自身的愉悦,选择了自身的愉悦事物,就要用心的加以经营,不要辗转反侧,丢西瓜捡桃子,最后不得而终,对自身忠诚是自己享受到愉悦的基本前提。
  信念也好、执着也好,都不要以不停的选择作为自身生存的资本,更不要以此作为愉悦的资本,要审时度势,从容以对。
  社会性与自身的内心稳定性,是选择愉悦方式的基本因素,当需要进行改变与重新整定时,我们要理性对待,防止随波逐流。
  人的群居性与软弱性,注定了我们选择时的犹豫情怀,以及跟随大流这种潜意识的懵懂,要具体问题具体定调,适合自身的就是最好的。
  
  自然身为群居动物,注定要有群居动物的属性和弱性,自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就需要交流,注重交流,不但是因为上面所说的人之属性,还在于交流的惟一载体是我们人类,有了交流才有了我们现在一切的一切,人类的文明就始于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在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是独立的,也是带有依附性的,既不需被禁锢,也不许被遗弃或孤立。
  我们时常需要有人陪伴着、依衬着,因为这是我们先天的品性,自从我们出生那天起,这种属性就在起着作用,这注定了我们此后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以及人生百味;但更多时,我们却在孤立着,或直接、或间接,要么为了心中的一口气,要么为了保护自身的不被伤害,在潜意识的为只身建了一堵墙,这堵墙涉及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只不过有薄、有厚之别罢了。
  在人生漫长而又短暂的道路上,我们小心了又小心,寻找了又寻找,好像没有最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好像怎样的处世方式都填补不了心中那份渴望,虽不知道这份渴望真正的到底是什么,但一直就这样执着的走着,我们其中的很多人一走就是一生,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用心交流的味道。
  更多时候,我们的交流是被迫的,没到一定时候,或一定的条件,我们好像就无法打开自己的心扉来就行交流。自己难过了、困惑了,找个人聊上一聊,能缓解多少就是多少,或被动的听着别人的话语,而自己不知所以然,还故装着自身的表情。无心的交流、无奈的交流、被动的交流、强迫的交流,都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它只能算是一种感情宣泄。
  那么,要问我什么样的交流才叫做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出,这要问各自的心灵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以及交流的韵味、感觉,我想只有自己的内心可以感觉得到!
  带着交流的意识,带着群居的属性,我来到了这个社会上,在这里,我们也许只为了一个意念、或为了一个追求,更多的可能建立在为了生存这个空间。为了这个生存,我们有过喜怒哀乐、有过悲欢离合,更有过爱与恨的交融,可能这就是人生。
  人生,永远避不开生存话题,这个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代名词,包含了太多的分分合合、是是非非,不过分的说,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句言语、每一个动作或举措,都蕴含了对生存的寄托。为了生存,我们可能走的太近了;为了生存,我们可能又走的太远了,基于人们对维系生存的需要而作出的种种反映和举动,我在此不敢枉下我们人类所走路途的远近。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都在被无形中的东西所牵制着,或为了自己、或为了别人、或为了心中的那份依托,我们都没有脱掉干系。
  不管交流为了生存也好,还是生存为了交流也罢,这两者都需要我们发挥好群居的功能和本能,都需要我们用生命加以诠释,无论用何种方式,无论在什么环境或条件下,它都不许我们脱离和背叛。可能,无论在那种条件下,我们都能维持于生存,但生存的归途各自不会雷同,可能这就是生命的多姿多彩。
  我们说一切为了解释人生也好,说人生就是要给我们带来人生百味也罢,最终的归途都是属于自己,并被自己释解的,别人的评价与对你的感知都是站在第二位的,我们常常说或者就是为了争口气,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但最终给自己判刑的还是自身,一切的得与失、荣与辱,都会落在自身的归途上,随之一切变得或有价值、或无价值。
  可能我们最终会认为自己一无所获、或认为收获盛丰,这一切的由来,都是我们现在说正在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都好这其中的每一步,就让我们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想好这一点,迈好这一步吧。
  我们为了各种原因生存着,生存着就要有灵魂,这个灵魂的所在及涉及都需要我们的心灵来抚慰,心灵的存在与净化,是我们存在的惟一支撑,它存在的好坏,关乎着我们的生命之归宿和征途。
  为了给心灵一个最适合的空间,我一直寻找着一个更合适的方式,为了这个更适合,我们不知用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我们可能从来就没计算过,也计算不明白,就这样一直的跋涉前行着。
  在生命的征途上,我们逐渐的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心灵的存在需要一个寄托,这个我想每个人都会深信不疑,但寻找心灵寄托的方式与途径就不能一言而语了,结果更不用说了。每个人都需要自身的心灵有所寄托,而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空间,有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是由于基因或客观环境造成的,也就是说是有先天性和后天性所造就的,不全是、甚至根本就不是由上面原因造成的,但仔细归纳一下,是可以那样说的。
  我们为了自身那份心灵寄托和归宿而操劳着、寻找着、选择着,都为自己找到了自身认为适合的一个空间,或自愿的、或跟随的、或被迫的、或好奇的,总之是找到了暂时的停留场所,在停留与观望的基础上,正准备或酝酿着新的征程,为了寻找心灵的另一个认为更为适合心灵停靠的地方,我们没有永远的停留,因为一个地方是拴不牢心灵的,因为一直认为更适合的地方还在远方,而不在此处,由不得、也不想在一个地方停留下去。
  我们的心灵害怕孤独、害怕被冷落,更害怕被舍弃,所以,我们必须寻找到一份寄托所在,为了安全起见,可能会寻找更多。但心灵的那份寄托淡化或远去时,我们的心灵开始脆弱,开始害怕起来,对待下一个寄托的寻找就会更有所选择起来,要么简单起来,要么苛刻起来,甚至极端起来,因为我们的心灵不容许受到更多的伤害,谨慎、恐惧、悲观、乐观等等,助于此类情感字眼便由此而生,并伴随此后的人生之途。
  对此,我们要深思,现写出下面几句话,仅供参考与思索:一次不代表永远;现在所认为的平凡不一定就是平庸或无味;心灵的依托不一定要华丽或伟大的东西;在一个地方不一定就不值得你走完自己一生的时光;心灵所需要的寄托对象有可能是自身或自己身上的某种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