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丈雪大师与遵义禹门山

 白水千树 2010-11-27

丈雪是中国明清之际著名的临济禅宗大师,他在黔中遵义沙滩禹门山创建禅寺,培育弟子,开辟丛林,制立清规,弘教开宗,接引信众,慨然以中兴禅宗佛教为已任。其之行化,遍历川黔陕浙诸省,卓然冠映西南,被后人称之为“宗门龙象”、R20;大善知识”。 丈雪大师的佛教活动对贵州佛教特别是遵义沙滩禹门山禅宗佛教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丈雪,法名通醉,号禹门,丈雪乃其字,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寂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世寿86岁,是明清之际著名的贵州临济禅宗大师。其著作有《青松诗集》、《里中行》、《杂著文》、《丈雪语录》l2卷、《锦江禅灯》20卷等。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临济禅宗大师,丈雪一生的佛教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遍求名师的求法时期;依傍破山、密云临济禅宗一系的得法时期;开创禹门、昭觉诸名寺的说法时期。
  (一)求法时期(26岁以前)
  丈雪原籍四川内江,父姓李,母姓姚。因家贫寒,于明万历三十七年(l609),其父母逃荒于贵州桐梓(时属四川)芦溪里,第二年十月十五日“于子夜生丈雪”(民国《桐梓县志》卷42)。丈雪一岁时,由父母“携归内江,沿途好盘膝而坐,逢僧辄合掌云‘哥哥’,喜入佛寺,见茹荤酒五辛者,白眼厌之”(如纯《黔南会灯录·丈雪传》)。5岁时,其父母因其喜入佛寺,爱好趺坐,干脆将他舍送内江古字山寺,礼清然和尚为师,丈雪自此开始漫长的出家生涯。
  丈雪12岁时,有天祥法师从中原参学归蜀,见丈雪“朴素真诚”、活泼可爱,便收丈雪为徒,“训以佛儒经史”。经过8年的努力,丈雪便在这几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丈雪学识渊博、史事娴熟,和他早年所受的这种训练是分不开的。故贵州清代名儒郑珍亦叹服丈雪“出家之雄,已非不从积学可得”(郑珍《播雅》卷24)。
  丈雪20岁时,天祥法师圆寂,丈雪遂以可尊法师为师。这时他思想日渐成熟,“情性冲澹,于世邈然”(《丈雪语录·行实》)。听可尊法师讲《法华经》至“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两句,意即佛陀开示众生悟入实相,除此无别事,遂致疑情,请教可尊,可尊不能解其疑,又找同门禅友澹竹扣问,仍不解,自此丈雪整天“中心尚怏然似有物塞”(《丈雪语录·行实》)。于是乃与澹竹上峨眉山寻访名师。在峨眉山洪椿坪遇到一个金粟禅者(自浙江海盐金粟山而来),丈雪即上前问禅,而金粟禅者却回答:“干屎橛”,使丈雪“其疑愈甚”(《黔南会灯录·丈雪传》)。随即至宝积寺请教印如和尚,不解,即上西山白云洞参鉴随和尚,仍不解,但却于其“座下顿圆戒法”(《丈雪语录·行实》),自此丈雪获得正式僧人资格。
  后来,丈雪又去天台白岩洞参了凡和尚,还是不得要领。只得回归祖院古字山寺闭关(即在一定期限内闭居一室或一地,一心诵经坐禅),每日读诸家语录,如痴如醉,仍感“似银山铁壁”。这样过了三年,忽同门灵筏禅友自江浙参禅而来,丈雪即向他问“教外别传”之旨,却被灵筏当面一掌,使丈雪在疑闷中更添疑闷。灵筏告诉他:“时梁山县万峰山有荷金粟衣钵入蜀的本师破山和尚,你可速往彼咨叩,则知吾之一掌下落矣。”(《丈雪语录·行实》)丈雪闻言大喜,决心上万峰山参破山大师。
  丈雪求法时期的最大特点是,他在蜀中各地遍访名师,参禅游历,寻求佛法真谛,使他受到这一地区蓬勃发展的禅宗佛教的充分熏陶和影响,为他以后思想的转变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得法时期(27岁至34岁)
  明崇祯十年(1637),27岁的丈雪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梁山(今重庆梁平县)万峰山,见到了闻名海内的破山大师。丈雪参见破山问佛门意旨如何?破山说:“胀坏了我,饿坏了你。”丈雪又问“如何是万峰山里事?”破山说:“老僧不参禅,只爱伸脚眠。”(《丈雪语录·行实》)丈雪百思不解,其疑更甚。
  有一天,丈雪又向破山问唐代香岩智闲和尚初在百丈怀海门下对答如流,后来见到沩山灵祐,只一句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话头,却答不上,这是为什么?却遭破山一顿棒打。入夜,丈雪因反穿鞋,脚套不上,拟伸手拔,忽然猛省,使长期积压于心中的疑团顿开,如肚腹中掉了一块大石一样痛快。后丈雪随破山路过白兔亭,看见瀑布洒然,破山便予之改号“丈雪”,并作书偈:“画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对谁倾。拟将钵袋横栏住,只恐蟠龙丈雪冰。”(《丈雪语录·行实》)丈雪遂为破山第一法嗣。
  同年秋,乘舟出蜀,上天童山礼密云和尚。崇祯十三年(l640)的一天早上,丈雪上天童山太白顶拖柴,竹签伤足,血迸污地,闻密云亲自打普请梆(即击椎召集众僧),椎急声厉,忽契香岩击竹之旨(香岩智闲曾甩石击竹,竹应声响而悟佛法),豁然大悟。午后入方丈礼密云道:“通醉渔猎今古三十年,今才踏破自家草鞋跟子。”被密云当下一顿乱棒,打得丈雪满身血淋淋,而丈雪却呈偈云:“两脚行来古路平,通身棒眼血淋淋。而今始识牛和马,鼻孔分明搭上唇。”(《黔南会灯录·丈雪传》)密云以棒喝许之。自此丈雪才真正悟到了临济禅宗的佛法真谛。
  崇祯十五年(l642)冬,密云大师圆寂。丈雪归蜀,至开县大宁寺,见本师破山和尚。这时正值明末,中原战乱,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向明王朝发动了最猛烈的冲击,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多次入川活动,蜀中烽火竞奔,战事频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丈雪随破山先避兵乱于大竹之佛恩寺,再避于万峰山之活埋庵。其后,因老母年高书召丈雪,他便辞破山回内江省亲,临别,破山出源流、拂子、信金付之,丈雪受之,是为临济禅宗32代传人。从此以后,丈雪便开始其大半生开堂说法,中兴西南禅宗的R20;大师”生涯。
  (三)说法时期(35岁至86岁)
  丈雪离开破山回内江,不久即到四川铜梁。此时全蜀几乎遍地干戈,丈雪为避兵乱,东奔西走,“辗转流离”却“不废道行”。他曾有《避兵有感》诗描述了当时自己的窘迫:“烽火惊人地屡迁,数峰猿鸟冷相煎。溪边红浪多应血,天末乌云半是烟。满肚愁肠如石转,一条穷命似丝悬。虽无十住安身术,幸有芒鞋脚底穿。”(《播雅》卷24)
  南明永历元年(1647),丈雪避兵乱,由铜梁辗转至遵义,开禹门禅寺。禹门寺在遵义城东80里沙滩里左侧的回龙山上,明万历初,黎朝邦父子始创伽蓝于上,名“沙滩寺”。明亡,朝邦子黄冈知县黎怀智为效忠明朝而剃发为僧,号策眉,住此寺,改名“龙兴禅院”。丈雪避乱来居,策眉师事之。不久,丈雪离去,永历三年(l649)冬再至,遂开临济禅宗道场,易山名禹门山,寺名禹门寺,借以表示自己所宗禅法来源于正统的禅宗。明末进士梁应奇撰《禹门寺记》,以大禹治水之功解丈雪易名之意,不免望文生义。禹门之名初见于北魏中土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示寂之禹门千圣寺,在今洛阳境内(《五灯会元》卷1);后见于明临济禅宗30世密云早年从龙池幻有出家之所的江苏常州龙池山禹门寺(《新续高僧传》卷20)。丈雪在《开堂记略》云:“易‘龙兴’为‘禹门’,兵□野戍,胜境堪夸,树为学业禅堂。”(道光《遵义府志》卷8)可见其意在树立佛教临济禅宗正统法门。丈雪前后在禹门寺开堂说法达l3年之久,在这里广建禅居,建藏经楼,贮四部大藏经(可能是《洪武南藏》、《永乐北藏》、《武林藏》、《嘉兴藏》),开期传戒,广度僧尼,各方缁素,云从景集,“禅和诸子,日至十百”,一时“飞楼涌殿,踵事加辟,遂为坛场胜境”(同上),蔚为西南名刹。
  清顺治十七年(l660),西南各部农民起义军及其明军残余已基本失败、瓦解,清王朝已完全控制了西南诸省,川黔地区开始有了一个较为安定的局面。丈雪此时便离开遵义禹门寺到四川弘法。康熙元年(1662),他来到成都昭觉寺,看到这座创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川西古刹被兵火所毁(明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毁于兵火),“殿宇倾没,道侣散尽”,决心重修,中兴昭觉。他多方奔走呼号,得吴三桂和四川巡抚张德地等清朝大吏资助,即昼夜辛勤,宏规硕划,巨细躬亲,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大兴土木,广建梵宇,经过几年惨淡经营,至康熙四年(1665)已初具规模。丈雪中兴昭觉寺一时传为佳话,达官显贵纷纷入昭觉问禅法:“康熙四年乙巳,丈雪醉中兴昭觉。张抚台坤育、郑提台西云、朗藩台钧衡、李臬台息六、郭道台余庵、冀府尹蓑翁,入山问道。醉以师(破山——引者注)平素行业动静体裁出词,吐气迅捷锋芒,言于众宰官,皆怀企慕,乃力修昭觉。”(《破山禅师年谱》康熙四年乙巳条)丈雪得众宰官的资助,20余年不断修建昭觉寺,宝相庄严,梵刹清净;丈雪在此开堂说法,士庶瞻依,衲子云来,乃使昭觉寺成为当时川西第一佛教丛林。
  除禹门和昭觉之外,丈雪先后还在川陕浙地区的雪居、静明、青莲、草堂四刹开堂说法,上遵佛陀之遗训,下阐临济之机枢,内则遍拶钳锤,提撕偈语,培育僧才,外则勤宣禅教,弘扬佛法。故其禅法饮誉海内,弟子遍布川黔滇西南三省,使他自然成为了西南临济禅宗的一代宗师。康熙三十四年,丈雪作《真归告》,圆寂于四川逸老关,灵骨塔于成都昭觉寺西。

  禹门山,原名回龙山,在今遵义市东40公里的新舟镇禹门乡沙滩村附近乐安江畔。万历中叶,郡人黎朝邦父子始建伽蓝于山上,名沙滩寺。明亡,朝邦三子黄冈知县黎怀智削发为僧,住此寺,改名龙兴禅院。永历元年(1647),丈雪大师为避兵乱来山住寺,策眉师事之。不久丈雪离去,永历三年冬再至,遂开临济禅宗道场,易山名禹门山,寺名禹门寺。黎庶昌《禹门寺筑寨始末记》云:“禹门寺者,滨临乐安江,一峰崛起,周围里余,澄潭曲抱,上有古寺,颇壮观,号曰禹门。国初,高僧丈雪、彻智驻锡之所。”寺中建有山门、中殿、大殿、藏经楼等,规模宏大,金碧辉煌,为黔北第一名刹。道光《遵义府志》卷8载有丈雪《开堂记略》:
  沙滩溪回九折,峰抱千头。神宗初,黎静轩裁为伽蓝龟鉴。丁亥上巳,余避世于兹,睹溪烟掣浪,鳞藻跃风,亹旃厥业,未殚衷期。越己丑冬,再寻溪口,易“龙兴”为“禹门”,兵□野戍,胜境堪夸,树为学业禅堂。总以一铛共煮,众姓施腴,蔬圃周备,收跋涉遐迩之役,免久坐新参之劳云。
  同卷又载有梁应奇撰《禹门寺记》:
  稽昔禹师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华阴砥柱之墟,皆获安澜;怀山襄陵之势,不复如初。万世而下,称禹绩,受禹成者,至今不朽。不谓桑门亦有怀襄,而本来面目载胥沉溺,非有慧解人,具救生心,乌能手援诸溺而登之岸?稽乐里有寺名沙滩者,绀殿轩昂,堂奥鸿敞,石磴层嶙,林木蓊蔚。溯所创者,肇自策眉。始惜沙滩梵刹,“滩”则不能遽济,“沙”又恒河难更。恭请丈雪人天师范为丛林住持,于是易为禹门禅院。遏人心之江河,浚群胸之闭郁,使之洞见本来面目,豁然通,憬然悟,有如禹之随山决排,机忘物我,真利济之人乎!师,蜀之内江人,棒喝交参,印德山《济北家言实传》、《曹溪正脉说》、《语录》,凡若干篇。平淡自如,行业兼备,将与禹功并垂不朽。余因视师三川,便道游览,盘桓啸傲,识师最真;敬作记言,以纪盛心云。
  梁应奇,宇平叔,四川乐山人,崇祯元年(l628)进士,官江南宣城令,明亡弃官至贵州隐居。永历朝复起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五省军务。永历八年(1654)春,慕游禹门山,为丈雪撰寺碑。丈雪在禹门山中开堂说法,前后达13年之久,培养了很多著名的临济禅宗弟子(详见本文之三),明末遗民亦多与丈雪讲味禅悦,遂使禹门山一时蔚为西南佛教名山。
  丈雪走后,禹门临济棒喝为之寂然,故丈雪于康熙八年(l669)乃遣弟子半月来禹门主持禅法,复振法幢。道光《遵义府志》云:“丈雪归四川昭觉寺,其徒一庵继传棒喝”,恐误。因一庵虽于永历五年(165l)八月避孙可望兵,由四川酉阳入贵州住湄潭水月庵,但此时他并非丈雪法徒。直到康熙九年(1670)他到成都昭觉寺,才得到丈雪法印,翌年才来贵州绥阳(见《播雅》卷24),而此时禹门已有半月主持。民国《续遵义府志·艺文志》有乾隆时沙滩举人黎正馨的《禹门禅院》一诗,大体可以窥见禹门当年盛况:“秋气飒以至,天风却残暑。言访古招堤,兴至了无阻。幽崖一径通,苍壁万木古。下有清溪流,水光自吞吐。缅怀丈雪师,飞锡卓兹土。与众谈寂灭,高下列梵宇。贝叶满经楼,律论分四部。至今百余年,遗迹尚堪睹。潭潭选佛场,香樨散花雨。默坐忽移时,暮烟生粥鼓。”同治年间,白号军朱明月部曾一度占据禹门山,乡人黎兆祺等在禹门寺修筑防御工事,与白号军相持达五六年之久,致使禹门寺“昙花贝叶,尽成壁垒烽烟”。光绪十一年(1885),里人黎庶昌出使日本归来,捐万金重修禹门寺,建有三官殿、藏经楼、祝禧寺、玉皇殿、祖师殿、大悲阁、乡贤祠等,梵宇琼宫,飞檐崇阁,甲于全郡。民国8年(19l9)寺院失火,雕梁画栋尽成废墟。20世纪90年代末期,禹门山中又重建有几处佛殿,但已无昔日之胜况。
  禹门山经丈雪、半月、一庵等高僧先后住持,山寺内所贮经藏及各家语录颇丰,曾有德山、破山、丈雪诸人诗文、语录。丈雪住持时,便置有四部释藏。光绪中,黎庶昌从日本带回《南藏》全帙贮于寺中。丰富的典籍,滋养了黔北的著名学者,孕育出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沙滩文化”。寺中设黎氏家塾(黎氏在寺中建振宗堂,堂中办家塾,历时达300余年),贵州名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人皆曾就读于寺中,并写有赞颂禹门山的诗文题咏。今山壁间保留的摩崖,尚记载着当年的遗迹。其中黎庶昌于光绪十三年(1887)所书《禹门山铭》云:
  山旧名回龙,顺治丈雪通醉来栖,易曰禹门。直郡治东八十里,乐安江经其麓,支危隐秀,有幽奇之观。道光中,里人郑珍、莫友芝,黎兆勋乐此,率日月至。己亥秋霁,泛舟抵崖壁下,刻石称显之。兹山一旦与浯溪、澹岩比,诚异遭也。世有漫叟、涪翁,当知余言。余后三先生游几五十年,手剔荒翳,履危扪石,读既竟,顾视斜日挂村墟外,辉映林薄,徘徊古径,寂寥长怀,洒然见三先生风流,披衣岩谷间也。恐来者阒不闻且旌,吾独为铭识之。岁在光绪疆圉大渊献孟陬谷旦。黎庶昌。铭曰:禹门巉岩,不崩不骞;上丛招提,下溯洄渊。文游所止,炳耀牂犍。企斯陈迹,视我铭镌。
  禹门山中古木参天,禹门寺隐没其间,晨钟暮鼓,与山下流淌着的乐安江水相呼应,颇具世外之景色。丈雪大师曾有诗咏禹门六景:
  《村烟》:情垣错落浪堆堆,乱洒晴烟万户开。
       一日虚空无两个,那来涯岸许多哉!
  《牧笛》:赤膊横眠两足垂,仍将短笛逆风吹。
       疏狂不与骚人共,拍拍轻清只自知。
  《月浦》:晴沙寥落泊江干,一片银钩挂水帘。
       不谓苍苍风味古,都卢狼藉少人拈。
  《汀声》:两岸沙禽笑转生,仃伶叠落为谁倾。
        清溪何必多饶舌,弹压江湖只一声。
  《石头山》:磊落一堆轻重石,嵯峨定不混泥沙。
        焦巴不许人雕琢,本色年深分外赊。
  《锁江桥》:是水鱼龙电尾烧,只缘螮蝀锁江皋。
        千山万水齐收拾,两岸晴风一担挑。
  郑珍子郑知同(1831—1890,字伯更)撰有《禹门行》长诗,其中有“古刹遥传三百年,山环水绕林峦巅。世世恢宏极壮丽,今时檀越犹增田。佛像移来自昭觉,百夫舁至千里艰。不识雪师当年避蜀难,何处得此布施钱?其徒月茎南去请经律,夥颐万卷丛楼间。破山禅宿妙入逸少室,宝墨犹留遗像颜”之句,赞当年丈雪开法禹门山的佛法之盛,以至破山祖师曾来住山传戒,于山寺中留有墨迹。

  丈雪开法沙滩禹门山的佛教活动和佛教业绩在贵州乃至西南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其地位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丈雪是第一个把破山一系的临济禅宗佛教广泛传布于贵州的,是贵州具有深远影响的禅学大师。贵州著名历史学家任可澄先生在《重刻语嵩语录叙》中云:“黔当明清代嬗之际,禅宗有大善知识二人,振宗风于延江南北,北曰丈雪,南曰语嵩,皆嗣法乳于破山,称一时宗门龙象。”明清之际,丈雪于乌江之北,语嵩于乌江之南,大振临济禅宗于黔中。丈雪开法沙滩禹门寺10余年中,培养出一大批弟子,首创贵州临济禅宗法系。据《黔南会灯录》所载,丈雪禹门寺的传灯弟子有据可查的就有三代:
  第一代是遵义禹门策眉彻智、遵义禹门半月常涵、绥阳五涯月茎彻字、黄平长松端鼻万、安平玉螺希声彻泳、半生本襄、安笼玉泉月幢彻了。
  第二代有半生本襄门下的习安玉真竺怀真印,有安笼玉泉月幢彻了门下的安南龙山剑端达祖、普安兰溪祖鼻达最、安笼伏龙极乘道真、安笼玉泉显今达古、普安松岿善权达位。
  第三代有习安玉真竺怀真印门下的习安石霞厂石如圣、习安玉真玄一如海,有普安兰溪祖鼻达最门下的安顺静明嵋霁宗,有普安松岿善权达位门下的贵阳观音普济大阐(宗风大阐)、普安松岿天-大悦、安南广福虚峨大照(天岩大照)、安南万寿审实本照、普安碧云恒暲圣目、习安天龙善-如纯、贵阳李六度居士(秀含六度)。
  丈雪在贵州嗣法的著名弟子十数人,他们南北分化,或各振家风,如半月在遵义禹门寺“复振法幢”(《播雅》卷24),一庵(月茎之号)在绥阳五涯寺“开堂讲法,宗风大振” (《播雅》卷24)等;或辅弼丛林,如策眉彻智;或成为一方宗师,如安笼玉泉寺月幢彻了。至于那些虽未付授而得丈雪昭然明示的,又不可枚举。丈雪在贵州造就一代名僧,不仅使他自然地成为了清初贵州佛教界的领袖人物,而且也为尔后临济禅宗佛教在贵州的传布奠定了坚实的力量基础。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当丈雪离开遵义禹门寺去川西时,开法黔南的著名禅师山晖和尚曾致书给遵义虎丘寺的大冶禅师云:“昨闻禹门遁迹,不胜悲感,盖川东(时遵义属川东—引者注)法道,赖此老及虎丘维持之,而禹门既隐,则寂寥之风,将见吹人衿怀矣。我虽行道于黔,而力孱弱,不能张之,惟觊有光明烁大者整刷之、启迪之,是所愿耳。”(《山晖语录》卷12)从被陈垣先生称为“破天荒”开教黔省的山晖行浣大师的这番话中,亦可窥见丈雪在贵州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
  其次,丈雪开法禹门以来,四方人士,尤其是持有佛教信仰的知名禅师,闻风而至,如石岩如昆、两生真从、虎丘大冶、沙冈天语等,“集四方禅子,盛讲别传”(道光《遵义府志》卷8),使禹门禅法极一时之盛。据今贵州佛教协会会长慧海法师介绍:“破山海明禅师曾来传戒。”(1989年12月贵州古代思想家研讨会慧海法师发言提纲:《贵州佛教禅人的思想及其对贵州文化建设的贡献》)破山曾于甲申之变以后来到川东,因而来到其大弟子丈雪的禹门寺“传戒”完全是可能的。道光《遵义府志》卷8载:禹门寺“故遗联匾,多破山、丈雪手笔”。郑珍的《播雅》亦称禹门寺“破、雪师弟诸手迹,体正力厚,纯法二王”。其子郑知同《禹门行》诗中亦有“破山禅宿妙入逸少室,宝墨犹留遗像颜”之句,可见破山确实来过禹门寺,并在寺中留有墨迹。于此亦可见,禹门禅法远近闻名,极一时之盛。
  第三,除贵州之外,丈雪的禅法和著作还影响到四川、陕西、云南甚至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谭贞默居士在《丈雪语录序》云:丈雪大师“得天童正法眼,觌体承当,全身担荷,于雪居、禹门、静明、青莲、草堂、昭觉六刹开堂,拈出成都、汉中风景”。可见丈雪开堂说法,六坐道扬,影响盛于川陕黔,是清初饮誉西南的一代禅宗大师。郭沫若先生曾至成都昭觉寺作《昭觉题书》诗:“一别蓉城卅二年,今年昭觉学逃禅。丈雪破山人已渺,几行遗墨见薪传。”(转引自《四川风物志》第34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于此亦可见丈雪对川西禅宗佛教影响之大且久。
  丈雪弟子阐教云南的,有懒石觉聆(1616—1694)和半生本襄(1617—1676)等名僧。丈雪曾有送懒石首座之滇诗云:“汉南忽别已三稔,破雾归兮话暖冷。每因路绕过河来,喜以春初惟日永。一钵军持缩地回,千云弗隔昆明清。斗光山色甲牂牁,锡卓时有万人井。”(《丈雪语录》卷10)据《新纂云南通志》卷259载:懒石“重庆忠州人,……初参象崖和尚受戒,次参破山老人,得法于丈雪和尚,康熙初年受请至滇,住商山之斗光寺,开导数年后归蜀。”《懒石语录》有嘉禾汪挺序,略云:“懒石禅师住锡汉中静明,再迁宝林,又应滇南商山之席,从此道播南天,虽穷岩绝壑中,咸思皈向,洵不可思议因缘也。所有《语录》四卷,于语言酬答之外,得拈花击竹之机。诸有已空,空都掷去,一真独领,领辄宣来。岂不勺水知源,寸脔饫味!睹懒石如睹丈雪、破山,并睹密老人于勿替也。”半生本襄,四川南隆(今阆中县)人。清释圆鼎《滇释记》卷3载:“甲申寇噪蜀,避秦中,……闻汉中丈雪和尚门庭孤峻,于己丑往参。……丈骨之,遂授杖拂源流,偈曰:‘龟毛拂有腾龙势,兔角杖支南斗云。山水悉归布袋里,昆明池上月华殷。’康熙甲辰,师自蜀入滇,……塔于筇竹之巅。师凡九坐道场,五刹结制,五十九世寿,四十僧腊。”半生曾开法滇北腾州开化寺,住锡昆明五华山,贵州著名的竺怀和尚和厂石大师就是在昆明五华山半生门下得法的。由此可见,丈雪的弟子已使其禅法“道播南天”,影响云南佛教不可谓不巨大和深远。
  丈雪的法派系谱共20字:“通彻真常性,机圆宇宙香,光辉今古用,一月印千江。”(《黔南会灯录·丈雪传》)丈雪寂后,其禅宗法系在西南佛教界中仍广为影响,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禅僧。乾隆四年(l739年),乾隆下令将一套7168卷的御制《大藏经》l00部赐予天下l00座名蓝大刹,四川得到两部,一部在破山道场梁山双桂堂,一部在丈雪道场成都昭觉寺。这消息飞传海内,惊动了海内佛门大小禅院,从此丈雪、破山闻名天下,并相继蜚声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遵义禹门寺旧存《丈雪语录》,后因兵燹,板遭乱毁,光绪十五年(1889年)黎庶昌出使日本,在日本学者中村正直家中发现《丈雪语录》的全录,便从中摘录一部分,用活字版排印成卷,辑入《黎氏家集》,带回国内,使后人得见这些宝贵的资料。1905年至l912年,日本京都藏书院由前田惠云和中野达慧等著名佛学者主持编印的《日本续藏经》,把丈雪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撰的《锦江禅灯》20卷收入其中。从这些事情亦不难看出丈雪的著作对日本佛教文化界的影响之深。兹将山晖大师的《寄丈雪和尚〉诗录之于下,以为本文之结束:“禹门精舍夜郎陬,花雨霏霏古播州。自是丈师能出类,心源直接曹溪流。”

丈雪大师与遵义禹门山
今日禹门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