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诙谐滑稽的“无情对”

 皇华叟 2010-11-27
有一种对联,下联对句与上联出句在字词方面对仗工整,但内容却完全不相洽,必须另作解释,才能悟出它的双关含义,人们把它叫做“无情对”。

  宋朝龚明之的《中吴记闻》记载:有位塾师叶先生出上联:“鸡冠花未放”,有人趣对:“狗尾草先生”。用“狗尾草”来对“鸡冠花”,十分工整;以“先生”和“未放”,都为偏正动词,也对得好。其实,此人是用“狗尾草先生”来讽刺嘲弄“叶先生”,这个

“先生”不做动词,而是名词,即指“塾师先生”,属于“无情对”。

  明朝文学家李东阳,官至大学士。一日有人到他府上请教,对阍者称要拜见“李先生阁下”。李东阳请其入室,来人说悟得一句上联:“庭前花始放”,想不出下联。李东阳抿嘴一笑,说:“就用你进门时说的那句为下联吧.阁下李先生’”。“阁下”对“庭前”,很相称;“花始放”与“李先生”也对仗工稳。然而,“阁下李先生”为人物称呼,与上联毫不相干,这又是“无情对”。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是著名联家。他以古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联(寻,古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用一俗语为下联:“果然一点不相干”。字词对仗工巧,内容却毫不相洽,真是对“无情对”的绝妙解释,双关之中隐含幽默。据说他还用自己的名字“张之洞”来对北京的名胜“陶然亭”也是极工巧的“无情对”。

  广东何淡如先生用一句歌颂恩师教诲的古诗作上联:“公门桃李争容日”,巧用三个欧洲国名作下联相对:“法国荷兰比利时”。这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桩事,但字字珠玑,对偶极佳,简直是天衣无缝了。1945年抗战胜利,有人撰对联以示庆祝,嵌国名市名曰:“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字面对仗,内容似不相干,但深究其意蕴却无理而妙。

  解放前上海某报出上联对:“五月黄梅天”,说的是天气,理应以同类相对。可有人对以下联:“三星白兰地”。讲的全是毫不相干的酒名。据说这“无情对”居然获了头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