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中的奇闻佚事

 敬亭山人138 2016-12-21

对联中的奇闻佚事

喜欢对联,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中国民族文学形式总能给你带来愉悦,于不经意间令人增长知识。对于大作家来说,作对联可能是不屑一顾的小把戏,可是短小精粹的好对联常常比那些长篇巨著更难令人忘怀。

对联中的奇闻佚事

对联古已有之,据说最早的对联出自后蜀国主孟昶。除夕之夜,他写了十个字贴在宫门外,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副对子被称作“春联”。此后春联在民间便流行开来。在其后的千百年间,出现过不少好对联,也产生过不少对联趣话。有个笑话,说是某财主为老母过生日大摆寿宴,为附庸风雅,请村中的私塾先生撰写贺联,老先生写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福满乾坤喜满门。”财主不高兴了,说,我是给自己的娘过生日,管什么别人增不增寿?非要把上句改为“天增岁月娘增寿”。私塾先生笑其刻薄,便说,对联讲究工对,上句改了,下句也得改才好,于是把下句改成了“福满乾坤爹满门”。这当然是在讥讽财主的吝啬和自私,再愚蠢的财主,也不会承认自己“爹满门”的。

对联中的奇闻佚事

最被文人喜好的是一种叫作“无情对”的对联形式,说其无情,盖因其绝难寻找更多的对句,往往只能产生一句顶多几句对句。明代有个首辅(也就是宰相)叫李东阳,学识渊博,有个秀才不服气,便拟了一句自认为是“无情对”的上联登门挑战,这句上联是“堂上花先放”,秀才到了相府呈上名刺,口称要请教“李先生阁下”。李东阳看了他的上联,笑道:“下联你已经自己对上了,何必问老夫?”秀才不解,李东阳提笔写道:“阁下李先生。”秀才一见,大为叹服,从此不敢再小觑这位当朝宰相。

民国时期,不少报纸的副刊以刊载趣联轶事来取悦读者,其中有些对联颇见水平。有一家报纸登了一句上联,悬红征求下联,其句云:“五月黄梅天。”中奖的应征下联一公布,读者莫不大笑,原来是当时俏销的一种名酒——“三星白兰地。”这也堪称绝对了。

1945年德意日法西斯战败投降,国统区某报登出一句上联,向全国征下联,出句为:“苏联捷克德国,”六个字三个国名,其意为,“苏联”“战胜了”“德国”,要求下句也要用同样形式。一个不知名的读书人应征的下联夺魁——“南京重庆成都”,六个字三个城市名。原来,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把首都从南京迁往重庆,称为“陪都”。日本投降,首都回迁南京,于是,“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这样的出句和对句,也只有内涵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中才能出现。

近些年来,对联艺术又有枯木逢春之势,全国各地成立了不少楹联社团,只是再也难见早些年那样的佳联妙对,思来不由人不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