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构成

 zele 2010-11-27

上面的公式指出,经常项目平衡受国内经济平衡的影响;这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不全面的;经常项目平衡同时还受到国内经济情况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经常化项目是一国国民经济内外情况的综合反映。此外,一国除了与国外发生产品交换关系外,还要发生资金流动或交换关系。为了全面反映这些活动,人们发明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2.2 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构成 §2.2.1 定义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企事业机构和政府机构与境外非居民所发生的各项交易活动的系统记录。

注意事项:①“居民”概念:这里的“居民”对应于“非居民”,不同于“国民”或“非国民”概念;② “交易活动”概念:包括实物交易和货币交易,跨境赠送活动也包括在内(但尽管各国政府做了许多努力,迄今为止仍有大量跨境交易活动未能覆盖在官方国际收支统计中);③ “流量变量”概念:反映一定时期中的变化情况,而不是反映特定时点上的情况(“存量变量”),国际收支统计中全部为流量变量统计指标;④ 记录时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度;⑤ 记账货币单位:可用本国货币和流行国际货币;⑥ 记账方法采用流行的复式借贷记账法:贷方用正号表示,借方用负号表示;经验法则是,带来外汇收入的交易记为贷方,带来外汇需求的交易记为借方。

§2.2.2 报表构成   差额 (balance) 贷方 (credit) 借方 (debit) 一、经常项目       A. 货物与服务 1. 货物 2. 服务       A. 收益 1. 职工报酬 2. 投资收益       C、经常转移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       A、资本帐户       B、金融帐户       1. 直接投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 2. 证券投资 资产 负债 3. 其它投资 资产 负债       三、储备资产 1. 货币黄金 2. 特别提款权 3.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4. 外汇 5. 其它债权       四、总计       五、净误差与遗漏         §2.2.3 关于“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的说明 “储备资产”指官方储备资产,不同于私人部门(包括除中央银行以外的所有国内金融机构)的外汇储备资产;这是指储备资产的变动情况,而不是指储备资产的余额;在“储备资产”中,变动较多的是官方外汇储备。

官方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货币当局用本国货币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资金,是增多对外汇的需求,所以记入“借方”;官方外汇储备减少意味着货币当局出售外汇资金,卖入本国货币,是增多外汇供给,所以记入“贷方”。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官方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本国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银根松动”的表现;相反,官方外汇储备减少意味着本国货币供给的减少,是“银根紧缩”的表现。官方外汇储备保持基本不变,意味着货币当局行使货币政策的场所主要不在外汇市场上,而是在别的途径或用别的手段。

“净误差和遗漏”是出于促使“贷方总和”与“借方总和”相平衡的目的而设计出来的一个项目。产生“误差与遗漏”的主要原因是:① 统计机构记录差错;② 未经过金融体系而发生的交易活动;③ 隐瞒不报的交易活动;④ 统计方法的出入(例如,旅游外汇收入根据估计,估计旅游人数和每人平均开支,因此不可能完成准确)。

§2.3 国际收支平衡的分析 §2.3.1 经常项目平衡的国内原因 如前所述,CA = Y -(C + I + G),即 CA = Y – A,表明经常项目平衡是国内收入与“国内吸收”之间平衡关系的反映。

如果 Y > A,CA 为正号(经常项目顺差),显示国内经济过冷;如果 Y < A, CA 为负号(经常项目逆差),显示国内经济过热。

但是,在另一方面,经常项目平衡或不平衡也可以由外部经济因素所导致。例如,外国物价的跌落,会促使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转向进口替代品,从而促使经常项目顺差转为逆差;相反,外国通货膨胀爬升,会促使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转向国内替代品,从而促使经常项目逆差转为顺差。

§2.3.2 经常项目平衡与资本项目平衡的关系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上看,两者的关系为: - CA = KFA

考虑到有储备资产变动和误差与遗漏,上述公式可写为 – CA = KFA + RT + EO

  解释:① 如果 RT 和 EO 为零(浮动汇率下的情形),- CA = KFA 意味着“经常项目逆差必须由资本流入来弥补,否则该国不可能出现对外支付超过自外收入的情形”;- CA 意味着“对外负债的增加”,即“资本流入”; ② 如果 RT 和 EO 为零,CA = - KFA 意味着“经常项目顺差必然表示该国资本流出,因为自外收入超过对外支付部分必然意味着该国对外债权的增加”; CA意味着“对外债权的增加”,即“资本流出”; ③ 如果 KFA 和 EO 为零(外债危机,本国再也得不到外资流入),则 – CA = RT ,此意味着“在一国不能得到外资流入的情况下,其经常项目逆差只能由该国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的相应减少来弥补”。

§2.3.3 资本流动的经常项目效应 通常而言,资本流入则会带来进口增加,促使经常项目向逆差方向转变,这是因为:① 一些资本流入本身就伴随着进口(例如直接投资伴随设备进口);② 在货币当局奉行“中立政策”的情况下(即不积极调整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以保持汇率不变),资本流入会促使本国货币汇率升值,而在本国货币汇率升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国外价格相应升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相应降低,从而促使经常项目平衡的不利变化;③ 在货币当局实行干预政策的情况下,资本流入虽然不会带来汇率升值,但是,货币当局为维护汇率稳定而购买外汇并相应扩大本国货币供给,其结果之一是国内通货膨胀爬升;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率超过国外通货膨胀率,本国货币便出现实际升值,并使出口面临相对不利而进口面临相对有利形势,从而促使经常项目平衡向逆差方向转变;④ 从中长期观点看,当前外资流入通常会引起未来时期中外资收益的流出,即经常项目中投资收益流出项的增加。

  三、外汇与汇率的概念和分析   外汇和汇率是国际金融事务的基本概念,汇率是影响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价格变量(总量价格指标,就象国内经济事务中的一般物价指数一样)。对企业和居民来说,理解国际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理解汇率的变化趋势和变动行情。

§3.1 外汇 外汇在英文中叫做 foreign exchanges,意指具有货币功能、但不由本国货币当局发行、至少可在对外交易活动中使用的资产或支付手段。

在金本位货币制度流行的时候,人们很少用“外汇”这个概念,那时,各国的金币可自由跨境流通,一国发行的金币同时具有世界货币的作用。(不过,由于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不相同,各国货币之间依然存在货币兑换及其比价问题)。

各国实行信用货币后,许多国家的货币在境外不再具有可兑换性或流通性,在境外流通的货币主要就是境外发行的货币。由此,“外汇”的概念就开始出现并流行起来。

一种区分方法是:广义上的“外汇”指所有由外国发行的货币或准货币资产;狭义的“外汇”指在国际上广泛流通(具有高度国际流动性)的外国货币或准货币资产。

另一种区分方法是:狭义的“外汇”仅指外国货币,广义的“外汇”同时还包括外国准货币资产,即除现金以外的各种有价证券,例如,支票,汇票,信用证,国债,等等(因为这些有价证券可以直接兑换为各自相应的外国货币)。

目前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货币有美元、德国马克、日元、英镑和瑞士法郎等等。对这些国家的企业和居民来说,本国货币可以视为“外汇”吗?No. 对美国居民来说,美元不是外汇,尽管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之作为“外汇”来用(即在国际支付中使用本国货币)。美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不包括美元储备。

§3.2 汇率   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的比价,或者说,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价。

货币比价可以有两种表示法:一是直接标价法,即用一定单位的外币可兑换多少本币来表示(¥/$);二是间接标价法,即用一定单位的本币可兑换多少外币来表示($/¥)。

对本国居民而言,直接标价法显示“买汇成本”,即购买一单位的外汇需付出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间接标价法显示“购汇收入”,即用一单位本国货币可买到多少单位的外国货币。从历史上,通常的国际债权大国容易形成使用“间接标价法”的习惯,而大多数国际债务国及其居民容易形成使用“直接标价法”的习惯。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期,英国习惯使用“间接标价法”;这一习惯至今保留下来;20世纪后半期,美国开始习惯使用“间接标价法”,包括在英镑/美元兑换关系上。

在市场上,人们通常看见有两种汇率报价(双重报价):一是外汇卖出价,二是外汇买入价,两个价格是不同的。例如,人们可看到,同样是¥/$比价,卖出价为8.30, 买入价为8.20。这意味着,你用一美元买人民币时,可买到 8.20元,但转过来你用人民币购买美元时,你需要支付 8.30元。这中间的差别(0.10元)为中介外汇机构金融所得。(顺便说,银行的外汇买卖价差在一定意义上就相当于普通商人的进货与出货价差一样,对银行外汇机构而言,买入价是它们的进货成本,卖出价是它们的售货收入,后者一定要高于前者,否则便会面临亏损;大型银行机构或专业化的外汇中介机构是外汇市场上自营商,market-maker,它们实行外汇买卖双向报价,同时买进和卖出,当然根据不同的比价)。

设想在美国也有人民币报价:用一美元可买到8.20人民币(外汇卖出价),但需用8.30人民币才能买回一美元(外汇买入价)。这虽然与上述报价的情形相反,但实质是一样的,外汇买卖者通过外汇买卖价差向银行中介机构多支付了价款,而不可能谋利。(汇率稳定与否的考察需用“卖出价”指标,即本币换外币的比价)。

一般说,在外汇市场出现重大波动(危机)时期,汇率的买卖价差会扩大。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有人混淆了人民币买卖价差,把旧金山一美元可买到8.30人民币当成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国际标志,请问错在何处?]

国际流行趋势时,金融中介机构代为客户买卖外汇时,按比例收取手续费(其比例还可根据客户交易额的多少而浮动)。但是,为什么在收取手续费后中介机构报价存在买卖价差(难道它们存心赚取两笔钱?)- 这主要是因为在外汇批发市场上存在买卖价差,外汇中介经营者不想承担风险,因而零售市场上也给自己的客户报出买卖两种价格。

关于欧元:实行货币统一,取消买卖价差。

现货汇率报价和期货汇率报价:贴水和升水。

外汇综合汇率(有效汇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s):反映本国货币对若干外国货币比价综合变动的一个指标。设想,在过去的一年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不变,人民币对日元有所贬值,对欧元有所升值,现在问:全面地看,在过去一年中,人民币对这三种货币的综合比价是上升了、下降了抑或未变?[注意:有效汇率是一个时间变化指数,而不是一个时点上的绝对水平指标]

计算公式:美元汇率变动幅度*美元权数 + 日元汇率变动幅度*日元权数 + 欧元汇率变动幅度*欧元权数 (各个权数的总和为100%)。

实际有效汇率:名义综合汇率乘上相关国家通货膨胀相对比率。

§3.3 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3.3.1 汇率的形成 最基本的分析:汇率是外汇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及其势力对比决定的。一般而言,外汇需求随汇率升值而增加,外汇供给随汇率贬值而增加。

图示:纵坐标 – 汇率(直接标价法¥/$),上升意味着贬值,下降意味着贬值;横坐标 – 外汇需求量或供给量。

外汇需求曲线:向下延伸 (为什么?- 汇率升值,在外国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本国货币的对外购买力增强,本国进口需求增多,用汇需求增加;) 外汇供给曲线:向上延伸 (为什么?在本国货币降值的同时,在外国市场上的本国商品的国外标价相应提高,外国消费者在本国产品的开支相对减少,本国出口外汇收入相应减少,外汇供给减少) 外汇需求曲线与外汇供给曲线的交点就是“均衡外汇比价”和“均衡外汇供求量”(两者在此时相等)。

“均衡汇率”的含义:① 均衡汇率是外汇买卖的成交价格,仅指某一时点上的汇率水平,不同时点上的汇率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可能存在不同的均衡汇率(亦即均衡汇率是一个可变变量)。

② 同一种货币对不同货币可以有着不同的“均衡汇率”,它们的变动情况也可能不尽相同。[是否存在的复合的均衡汇率?]

③ 决定或影响均衡汇率的基本因素是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及其对比和变化情况。外汇供求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均衡汇率也可能随之而发生变化。一般地说,外汇供给增多或外汇需求减少,汇率存在向上变动的压力(升值);相反地,外汇供给减少或外汇需求增多,汇率存在向下变动的压力(贬值)。

严格地说,汇率升值(revaluation)或贬值(devaluation)是出于货币当局人为的汇率调整行为;在自由外汇市场上,汇率上升或下降则通常被称为汇率升水(appreciation)或贴水(depreciation)。但是,在国际货币市场上,人们经常用“升值”或“贬值”来概括重要国际货币比价的显著变动。

④ 较为严格意义上的均衡汇率是在一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条件下的汇率水平,即该国既没有国际收支逆差、也没有国际收支顺差时的汇率水平。相应地,当一国国际收支未能保持平衡,即使有大量的本币/外币交易活动和成交价格,这也不能说是“均衡汇率”。

这个定义也不是说没有问题:首先,国际收支平衡是仅指经常项目平衡还是包括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内的国际收支平衡(这可引伸为:经常项目逆差可由资本项目逆差来弥补;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寄希望于以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逆差所导致的资金缺口)。其次,经常遇到的情形是:一个国家在一些时候是国际收支逆差,在另一些时候则是顺差,很少有国家能长期做到年年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不管它们的汇率是变或是不变。(这个问题留待后面进一步讨论)。

§3.3.2 影响汇率或者说外汇供求的主要因素 A、影响外汇需求的主要因素 ① 商品进口需求 ② 服务进口需求 ③ 收入流出需求 ④ 资本流出需求(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证券投资,对外信贷) B、影响外汇供给的主要因素 ① 商品出口 ② 服务出口 ③ 海外收入流入 ④ 吸引外国资本流入(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证券投资,外国信贷融资) 从另一个角度看,影响外汇供求和汇率的主要因素可以视为:

① 商品流动(贸易平衡或经常项目平衡) ② 资本流动(资本项目) ③ 人员流动(经常项目中“收益项目”和资本项目平衡) ④ 政府政策:A、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政策;B、宏观经济政策 ⑤ 从长远观点看,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4 购买力平价模型和利率平价模型 如何分析上述各种影响汇率或者说外汇供求关系的因素?能否概括出类似定律一样的结论?能否据此对有关国家的汇率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下面介绍的两个模型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应注意这两个模型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模型的出发点是各国间存在自由贸易,商品可以跨国自由流动。第二个模型则进一步认为(假定)各国间存在自由资本流动,资金可以不受限制地在流出或流进各国。

A、购买力评价模型(PPP –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来自于“金平价论”(gold parity):19世纪,1英镑含金(比如说)5盎斯,1美元含金(比如说)1盎斯,英镑/美元比价当然为1:5。

“一价定律”(同物同价):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竞争和趋利避害行为会导致同种商品在各地价格趋同(扣除交通运输成本)。

含义: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比价取决于该国与他国在同种商品价格上的比率。用公式来表示,即为:E¥/$ = P¥ / P$;(E¥/$ * P$ = P¥ 就是“一价定理”的体现) [例] 汇率决定与汽车价格:同型汽车在美国售价为10000,在加拿大售价为14000;美加两国货币比率大致为 1.40CN$/$ = 14000CN$/10000$。

设想如果不是这样,那么,① 设想汇率为1.6:在加拿大出售一辆汽车的美元收入(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就为8750$(=14000CN$/1.6),显然,人们更愿意在美国多出售这样的汽车,而不愿意在加拿大出售;加拿大不从美国进口汽车,就减少了外汇支出(外汇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会引起加元汇率升值(美元贬值),即汇率从1.6水平向1.4水平靠拢;② 反之,设想汇率为1.2:在加拿大出售一辆汽车的美元收入(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就为11667$(=14000CN$ /1.2),显然,人们更愿意在加拿大多出售这样的汽车,而不愿意在美国出售;加拿大从美国多进口出口汽车,就增多了外汇支出(外汇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会引起加元贬值(美元升值),即汇率从1.2水平向1.4水平靠拢。

以上是基于汇率可变的推理。如果汇率不可变,情形会怎么样?回忆公式,汇率不变,但只要价格可变,其等式也会成立。设想:① 汇率为1.4,同样汽车在美国售价为10000$,而在加拿大为16000CN$,人们会因此而从美国购买汽车转而销售到加拿大,这样一来,加拿大市场上汽车供应增多,汽车价格倾向于下降;美国市场上汽车供应相对减少,汽车价格倾向于上升,这一降一升最后倾向于使两国汽车价格比率接近于1.4;② 反之,设想汽车价格在美国高于10000$,而在加拿大低于14000CN$,加美两国汽车贸易方向就会变成从加到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会引起汽车价格在美国下降,在加拿大上升,其比率最后又回到1.4水平上。

从“一价定律”到购买力平价:P表示购买同样的一组商品组合在两个国家分别所需的两个国家的货币总额。

可以看出,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模型有两个重要前提条件:一是两个相关国家发生贸易,二是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存在,他们会在情况出现变化时积极行动起来,促使贸易商品的流动,从而推动汇率变动或者价格变动。

以上被叫做“绝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模型”。“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模型”指汇率变动趋势与相关国家之间物价变动趋势相吻合:通货膨胀较快的国家其汇率倾向于贬值,通货膨胀较慢的国家其汇率倾向于升值。[为什么?]

[应用购买力平价模型]:各国麦当劳巨无霸价格的比较及与现行汇率的比较:判断现行汇率是高估还是低估实际汇率(高估 – 名义汇率高于隐含的购买力平价汇率;低估 – 名义汇率低于隐含的购买力平价汇率)。

衡量购买力平价汇率水平:巨无霸快速比较指数 国家或地区 巨无霸的当地价 巨无霸的美元价 对美元汇率 隐含的购买力平价汇率 汇率高估(+)或低估幅度(-)

A

B=A/C

C

D=An/A1 E=(D/C-1)

美国 2.9 2.90 1.00 德国 4.6 2.63 1.75 1.59 -0.09 英国 1.8 2.77 0.65 0.62 -0.05 日本 450 4.09 110.00 155.17 0.41 韩国 2500 2.17 1150.00 862.07 -0.25 泰国 60 1.88 32.00 20.69 -0.35 香港 20 2.56 7.80 6.90 -0.12 中国 18 2.17 8.30 6.21 -0.25   数据来源:英国《经济学家》周刊 [问题]:依靠购买力平价模型能够预测汇率变动吗?回答:在短期内,不能;在中长期内,即可能也可能不能。

Why? ① 购买力平价模型依赖商品流动性假定,但各国中可贸易商品只是其国民经济中的一部分;② 各国贸易政策和税收政策不同,缩小了商品的可流动性和商品价格的可比较程度;③ 各国国民的文化习惯传统不同,也增添了价格的不可比较性;④ 干扰汇率市场的各种短期性因素多种多样,它们中的有些长期存在(这个时候是这个短期因素,那个时候是那个短期因素),使得在中长期中汇率也难以向由购买力决定的水平靠拢。(充分信息流动或知识普及也是一个必要条件。) [事例]:欧洲的汽车价格长期高于北美的汽车价格。

上述情况是否说明购买力平价理论没有意义?否。其意义是,如果没有干扰因素的作用,人们可以预期市场汇率将向由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水平靠拢。

B、利率平价模型 购买力平价模型以商品贸易为前提,意味着由两国购买力平价决定的均衡汇率水平如果要出现,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设想将成千上万辆汽车在美国加拿大之间或者在欧洲与日本之间来回运输需要多少时间)。即使我们承认这个模型有效,我们也可能问,在运输业务完成之前的这段时间中,汇率又由什么因素决定?

可以说,在短时间中,汇率主要由相关国家的相对利率水平及其预期变动来决定。

利率平价定理:均衡汇率取决于相关国家资金市场上的平均收益率(利率)对比关系。用公式表示,即:($/£)远期/($/£)即期 = (1+r£)/(1+r$)。

举例:£10000存入英国银行,年后可得利息£800(r£=8.0%);按现行汇率$/£1.60可换为美元$16000,存入美国银行,年后可得利息$1600(r$=10.0%);一年后,投资于英国市场上本金加利息收入为£10800,投资于美国市场上的本金加利息收入为$17600,这个比率为1.6296,即是年后的远期汇率($/£)远期。

设想,一年后的汇率比这个高,例如1.7,那么,投资于美国市场上的本金加利息收入再买回英镑时等于£10353($17600/1.7),这比不进行货币兑换、仅仅投资于英镑市场上的资金收益(£10800)还少,人们显然不会按现行汇率去兑换并投资于美国市场;再设想一年后的汇率比这个低,例如1.5,那么,投资于美国市场上的本金加利息收入再买回英镑时等于£11733($17600/1.5),高于上述按预期汇率兑换时得到的收益(£10800),显然,人们一方面可能更多地现在就将英镑兑换为美元(从而促使英镑即期汇率贬值),或者另一方面在到期是蜂拥将美元兑换为英镑(从而促使英镑远期汇率升值)。

结合 covered arbitrage 和 uncovered arbitrage 说明在上述情况下,现货市场上抛售英镑和期货市场上抛售美元的行为及其对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影响。

经验概括:当前,本国利率相对低,外国利率相对高,远期汇率通常会比即期汇率高(远期汇率相对即期汇率升水)。

利率平价模型的前提:资本流动,而且是短期性资本的大量流动;套利活动达到相当规模(arbitrage)。

相关概念:covered arbitrage – 抛补套利,通过购买远期汇率而锁定未来收益的套利活动;uncovered arbitrage – 无掩护套利,未通过购买远期汇率而锁顶未来收益的套利活动,风险相对大。
A. 通货膨胀平价模型 什么因素决定各国利率的相对水平以及各国物价的相对水平?最重要的短期动态因素是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及其相对比率。

通常说来,各国货币当局在面临通货膨胀时或严重通货膨胀预期时,会采取提高利率的措施。投资者(投机者)会密切观察货币当局的决策行为,作出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测和利率调整预测,并据此决定自己的跨国投资策略,从而通过改变资金的国际流向而影响汇率。(这种跨国投资往往是在证券市场上、尤其是短期国债市场上进行,也有相当部分涉及股票市场)。

D、小结:汇率与国际收支的相互作用关系 上面说到,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有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决定汇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它决定了这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地位,从而决定了这个国家贸易收支),以及这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它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相对地位,从而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资本项目平衡情况)。

下表说明,发达国家中资本项目的交易规模(相对于经常项目)通常比发展中国家大,因此,在这些国家中,资本项目收支平衡(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较大。

各国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规模的比较(亿美元)   美国 1996 英国 1996 印度 1995 中国   贷方 借方 贷方 借方 贷方 借方 贷方 借方 CA

10611 12089 5002 5032 479.1 534.7     MT

6140 8032 2599 2794 312.4 379.6     KFA

5481 3591 3411 3446 39.3 13.0     FDI

770 878 446 324 21.4 1.2     PI

3831 1082 648 919 15.9 0.0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8年。

  国际收支与汇率也存在另一个方向上的关系,即汇率变动可以影响到收支平衡的改变以及国际收支的结构。通常说来,汇率高估可以引起收支逆差(进口超过出口),并通过汇率贬值预期引起当前(投机性)资本流入和未来资本流出;相反地,汇率低估可以引起收支顺差(出口超过进口),并通过汇率升值预期引起资本流入。

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有的时候被人称之为“汇率影响到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严格说,指同等质量标准下的价格竞争力或对国际消费者的吸引力。在海外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显然与汇率水平有关,但是否可以说汇率是影响一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因素呢?需要具体分析。如果你认为汇率具有自动走向均衡的趋势,政府当局不可能长久地将汇率维持在一个显著偏离其均衡的水平上,那么,汇率对各个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可以说是“中性的”。但是,另一方面,考虑到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其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上较弱,政府很有可能在一个较长时期中人为地实行压低本国货币汇率的政策,并以此来促进本国出口贸易的扩张(也可以说间接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汇率变动对本国经济的优劣:贬值:促进出口,但导致国内资产价格“缩水”,对外购买力下降;升值:对外购买力增强,但出口增长受阻(两德统一,“科尔总理用一比一的汇率政治上统一了两德,但经济上扼杀了东德以及整个德国和欧洲”) §3.5 汇率危机和汇率风险 A、汇率危机 定义:汇率危机通常指一国货币对外比价在短期内的剧烈波动,而且这种波动具有自我加强、超出货币当局可控制的趋势。

[举例] 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1994/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机制] 回想购买力平价汇率公式:E = Ph/Pf;这个公式表明,只要Ph/Pf保持基本不变,E的变动是短期性的,而且在幅度上是有限的。但是,一旦货币(外汇)市场上E的变动引起了Ph/Pf的相应变动,E的变动出现长久化和无限制的可能性。具体说,从动态上看(相对购买力评价汇率模型),Et = Pht - Pft (一国通货膨胀对别国通货膨胀的相对速度决定汇率变动);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完全预期情况下,一国货币增长速度与一国通货膨胀速度达到高度一致,即Pht = Mht;Pft = Mft。在汇率危机期间,外国货币增加速度Mft几乎是不变的,而国内货币增长速度Mht可以达到天文数字,这样一来,Et 就可能无止境地变动(贬值)。

为什么Mht可能出现无限制增加呢?这主要是处于政府维持国内货币体系和经济运转的努力,以尽可能多地增发货币来防止经济衰退并抗衡自发出现的使用外币或其他支付手段的行为。但是,由于政府不能有效地获得公众对国内货币保持价值稳定的信心和信任,政府增发货币的行为结果只带来了国内物价上涨和汇率贬值。[俄罗斯]

导致汇率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政府的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严重通货膨胀预期);汇率体制及其调整;长期失调的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平衡;政治和社会动荡;国际经济环境的突然变动(美国利率水平的调整及其冲击影响)。

B、汇率风险 从微观角度来看的汇率风险:汇率出现意外剧烈变动的可能性;汇率变动给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汇率风险的种类:① 交易风险:进口商或使用进口物品的生产商的成本费用(进口)及其所引起的利润(盈亏)变化,也可表现为出口商或拥有海外市场的生产商收入及其所引起的利润(盈亏)变化。

② 会计风险(综合财务报表风险):主要指拥有海外分支机构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在汇总财务报表时所面临的价格换算风险,例如,分支机构所在地汇率的贬值导致总资产或收益的减少(运用时点汇率的会计法则)。

③ 经济风险:泛指与汇率变动有关的、并能给企业(生产者或投资者)的经营和投资活动带来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汇率变动影响到竞争对手的成本(汇率升值为使用较多进口物品的竞争者带来了较多的成本节约,从而为竞争者展开价格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反之亦然);汇率变动引起供货商成本的变动,从而间接影响到本企业;汇率变动引起客户企业或消费群体收入的变动,从而间接影响到本企业的收益和利润前景;汇率变动影响到国际融资的成本(还本付息的本币支出增加)。

④ 更一般地,汇率变动增加了价格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信息费用(实行欧元的主要理由之一)。

⑤ 货币兑换的存在本身就会使企业和居民为国际交易所支付一份费用,汇率变动的频繁倾向于使价差扩大,从而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国际交易费用。

[分析] 汇率变动对企业成本收益的影响(直接影响) 所需数据:企业海外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进口占企业成本开支的比重; 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所面临的消费需求弹性。

C、 防范汇率风险 首先需要承认,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率风险不可避免,实行货币一体化的前景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十分遥远。即使政府当局采取了有效宏观经济措施来稳定汇率,汇率依然存在变动的可能性(例如中国,人民币/美元的汇率在近几年来相当稳定,但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却是高度可变的),爆发汇率危机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对发达或发展中国家而言皆如此)。

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取决于各个企业和投资者的积极努力和发明创造。这里只是一些提示。

① 冷静合理评价汇率风险,包括近可能准确预测汇率变动的方向、时间、幅度,连带效应,政府政策反应,其他企业(竞争者)的反应,对自身企业利益的可能影响,等等。

② 利用外汇期货市场,锁定汇率风险。

③ 没有外汇期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利用现货市场,在目前我国为现货第三方市场(cross-border),即不涉及本国货币的外币交易市场。

④ 在国际贸易中,尽可能同时发展有出有进的双向贸易活动,使汇率变动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相互抵消。

⑤ 国际债务来源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做到多样化。

⑥ 海外投资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也尽力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分散或多样化。

⑦ 区分“汇率敏感产业”和“汇率不敏感产业”,帮助在国内市场上的投资决策。

⑧ 采取其他一些相关措施,应区分不同情况而论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或合法性,因为这些措施大多属于“投机取巧”的办法,例如,在结算上采取提前支付(预期本币贬值)或延迟支付(预期本币升值),设立海外结算中心,让海外两家分支机构相互进行结算(平扎),在机构内部建立“汇率风险基金”,等等。

  四、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体系) §4.1 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 国际货币制度,顾名思义,其含义是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事务的制度安排。什么是国际货币事务?它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关于各国货币发行基础的规定,各国货币对外兑换的规定,各国进行货币结算和清算的安排,各国在国际收支问题上的相互协调和合作,等等。

从历史观点看,在很长时间中,各国政府并不就国际货币事务进行相互协调,而是各自决定和处理属于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货币事务,而且也将货币的是否可兑换、货币发行的储备基础、国际收支的调节等等看做是主权事务,其决策不受外国影响。19世纪中,各国陆续实行的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事实上都是各国自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各国相互磋商或协议的产物。可以说,那时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以各国自行选择和国际惯例为基础的不成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