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一章 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保障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28

 

第十一章   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保障

 

子曰,“素1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2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孔子说:“真心诚意的隐逸但行为却怪僻,后世虽然有传述,但我不做这样的人。君子遵循着正确的道路而前进,如果有人半途而废,但我不能够停止的。君子依从着中等的需要和需求,隐姓埋名没有人知道也不会悔恨,那是圣人才可以做到的。”

【说明】子思继而转述到孔子关于隐士的看法。关于孔子对隐士的更多的态度,可以参看《论语·微子》篇。隐士是什么?隐士就是有才能、有本事的人不愿意再为昏庸、暴虐的统治者服务了,而隐居避世的人,就是流散的人材。隐士有好几种,隐居而忧天下之事者有之,隐居而不问天下事者有之,隐居不出面但帮助统治者出主意者亦有之。孔子一般不大同意隐士,他认为,如果人们,尤其是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们,都避开乱世,都逃离开坏人,那就更挽救不了这个社会了。一个人的最佳行为方式应该是出仕为国家为人民效力,就象长幼之间的礼节一样,家长不行了,做儿女的就要帮助家长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才叫各尽其责。如果没有了这些,孩子稍长大便远走高飞,臣子稍微能干一点就夺取了君权,或者是学到了一些本事而抛弃家长而远走高飞,或不愿意贡献给国家和人民,或者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而将管理国家、管理人民的职位让给坏人,这样也就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君子遵循着正确的道路而前进,如果有人半途而废,但孔子认为自己是不能够停止的。所谓的半途而废,就是走到半路就停下了。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是相同的,其规律亦是不一样的,有的曲折,有的平坦,有的艰难,有的苦难,各不一样。而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或快或慢,或停下来休息不走了,或者越轨了,甚至走上了岔路了,全在于个人自己。至于道路上出现的绊脚石、大山、河流、沟坎等困难,也是由自己去克服。至于道路上出现的财富、名誉、地位,也要看自己是否会辨别,是否去获取、去占据。

人类如何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求得生存?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们终于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生活;不但抗击天有不测风云的自然灾害,抗击其它生物的侵害需要依靠群体,而且种植和创造生活资料也必须要依靠群体。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产生了群体意识。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维护群体,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而劳动,而付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这就是人类由自然存在向自觉存在而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因此,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获取了、占据了财富、名誉、地位,就等于停留在你人生道路上了,就耽误在人生道路的中途了,也就等于背上了一个硕大的包袱,自己就破坏了自己道路的运行变化规律,那你就永远走不到人生的终点,也就永远完不成人生的任务和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这里牵涉到一个人生目标或是人生理想的问题,比如一个人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或理想,当一名飞行员;那么他就努力读书并且成绩优秀,考取了航校,最终成了飞行员。这个目标达到了以后又该怎么办呢?那就是树立下一个目标,即开好飞机,为更多的人做好航空运输服务工作。其他无论是什么目标和理想,教师也好,物理学家也好,作家也好,明星也好,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后,还是要为别人服务的。用为别人服务的劳动来换取一定的财富和名誉地位。如果只是为自己服务或只为自己享受的目标和理想是没有的。即使是国家领导人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因为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的群体意识越来越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人们彼此间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沿着一个个目标和理想走下去,不要耽搁在半路上的貌似美丽的小花园里,走到最后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才能知道那最美丽的大花园是什么样子。

君子依从着中等的需要和需求,隐姓埋名没有人知道也不会悔恨,那是圣人才可以做到的。维持着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为什么很难呢?这就是从私有制产生以来人们出现的攀比心理而导致的,自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现今的科技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由于物资的逐渐丰富,私有心理逐渐加强,人们便越来越热衷于个人生活的享乐。自夏桀商纣王的“大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的舒适的生活方式出现以后,追求身体感官享受的人也就越来越多。高车大马、华裳羽服、山珍海味、山庄别墅等等都成为人们追逐的人生目标。但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那就要被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等讥笑和嘲讽,认为你没有本事,没有出息。这就要承受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从而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然而,若是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感官的个人享乐,能获得幸福吗?

贫富差距的拉开,使贫与富的生活方式悬殊,你拥有了别人所没有的财富和很好的生活水平,你拥有的金钱、物资越多,别人的就越少,因此窥视你的财富的人就越多,你即使拿出一部分来分给他们,他们也不满足。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平等,使得你争我夺演成你死我活,社会于是越来越混乱。领导人若想的是要比一般民众过得更好,拥有得更多,生活中各方面都要与普通人相争,因此而增加了民众的负担,这种智慧就只能称为愚昧的智慧,人民因此而讨厌他。就如夏桀、商纣,莫不如是。因此这是死路啊!为了争得一点点利益,就走上了死路,这难道不是愚蠢的智慧吗?

那么,怎么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这也就是希望人们放弃那些所谓财富、地位、名誉带来的享受,所以,不占据或少占据,不体验或者少去体验所谓的生活享受,使自己和他人都把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也就少有忧患了。而唯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把自己的身体感官的享受置之度外的人,才是高明于重视自己生命和享受的人。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带头人、领导人,如果不考虑自己的生活质量,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而只为人民着想,那么他必定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如果人民都拥护他,他还会担心自己会饿死吗?还会担心自己生活得不好吗?而那些只顾自己生活优厚奢侈的统治者、带头人、领导人,由于沉溺于个人的身体感官享受,因而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终究就会奋起反抗,最终会使他们死无葬身之地的。

所以,真正的把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只有圣人才做得到。孔子自认为做不到,是因为孔子的个人生活水平是较差的,他受到世人的嘲笑和讥讽,心理也产生过不平衡。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家里没有请过保姆,没有佣人,更没有什么家奴。他们的日常生活均是孔子自己动手或是学生帮忙。所以他理解把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并且隐姓埋名,不炫耀自己的学问、知识、财富、名誉、地位,确实是很难的。然而,尽管再难,孔子也是严格要求着自己,不去浪费青春和血汗去追求那一点点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

——————————————————

【注释】1.素:《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国语·吴语》:“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战国策》:“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竭智能,示情素。”《韩非子·二柄》:“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曹植《洛神赋》:“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这里用为诚心的、真情的之意。

2.已:(yǐ椅)《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诗·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