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九章 得不到信任人民就不会服从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28

 

第二十九章   得不到信任人民就不会服从

 

1天下有三重焉,其寡2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3,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4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5圣人而不惑。

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6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7;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8有誉於天下者也。

【译文】统治天下成为君王有上中下三重道路,这些道路很少有走过的。上面的一重是,虽然善良但无法证明;无法证明就不能得到信任;不能得到信任人民就不会服从。下面的一重是,虽然善良但得不到尊重,得不到尊重就得不到信任,得不到信任人民就不会服从。所以君子的道路,是从自身出发,在平民那里得到证明,考查到三代先王而没有谬误,树立在天地之间而不背悖天地之理,验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等待圣人而不会迷惑。

所谓验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就是知道天的学问;所谓百世以后等待圣人而不会迷惑,就是知道人的学问。

因此,君子活动于人世就能作为于天下的道路,行为于人世就能作为于天下的法度,言谈于人世就能作为于天下的准则。离得远的人们就会有希望之心,在近处的人们就不会厌烦。

《诗经》上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猜度。早早晚晚都一样,永保美名人长念。”君子没有不这样,而却老早就有美名传遍天下的。

【说明】本章亦是紧接上章追述孔子“从周”而言。统治天下成为君王有上中下三重道路,这也是周文王、武王、周公等人走过的道路。上面的一重是,虽然善良但无法证明;无法证明就不能得到信任;不能得到信任人民就不会服从。这讲的其实就是口是心非,口口声声说自己善良,但老百姓却得不到善待,因此也就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

下面的一句是,虽然善良能得到证明,然而但得不到尊重,因为这是一个普通人,得不到尊重就得不到信任,得不到信任人民就不会服从。这与《论语·颜渊》中所载的孔子的话是同一道理。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就在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三项,经济、社会的安定,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以及国防力量的充足和老百姓的信任。细究所有这些问题,当然也就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问题。因为也只有老百姓对统治者有了充分的信任,才有可能建立充足的军事装备,国防力量才能强大。只有老百姓对统治者有了充分的信任,经济建设才能建立起来,人民才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倘若失去了人民的信任,统治者指挥不动人民,企业家指挥不动员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企业就是一盘散沙,那也就谈不上什么军事装备和经济基础了。而这个信任问题也就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亲爱的关系问题,只有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相互亲爱,才能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而互相信任的关系建立起来,才会有力量,生产力也才能得到发展,国家也才能强大。“人类由史前向文明社会的演进,是在适应各自区域地理环境下的全方位的演进。它包括人自身素质的进化、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演进、人所创造的社会组织及管理机构的演进等等。”(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的研究》)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国家的形成和人民的关系问题。透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人民的信任对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多么地重要。

所以君子的道路,是从自身出发,在平民那里得到证明,自己善,人民也善,而且老百姓得到了善待;才能说明统治者有真善。再就是考查到三代先王而没有谬误,这个三代君王是指夏、商、周的夏启、商汤及周文王,这三王都是坚守中庸之道而为人民服务的。根据他们的事迹而对照自己,没有谬误,才能算是一个好的君子。因为他们树立在天地之间而不背悖天地之理,也就说明他们已经懂得了天地的道理。因为他们验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等待圣人而不会迷惑。这就是处在中间的道路,也就是中庸之道。

而所谓验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就是知道了天的学问;这个鬼神问题,我们曾在十六章里讨论过,所谓鬼神其实就是指天和天地的某些神奇现象。那么验证于这些神奇现象,也就是知道了天的运行变化规律,既然知道了天的运行变化规律,也就知道了人的运行变化规律,既然知道了人的运行变化规律,也就能很好地管理国家和人民了。

而所谓百世以后等待圣人而不会迷惑,就是知道人的学问。人之所以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这里面有许多学问,既然知道了人的运行变化规律,也就能按这些规律统治和保护人民了。而人的这些规律,大同小异,只有圣人才不会迷惑。

因此,君子活动于人世就能作为于天下的道路,因为君子如果避世也就不是活动于人世了,君子不避世、不隐居,就是活动于人世,而活动于人世才能有所作为,作为什么呢?人世间的正确道路,也就是国家统治管理和人生的道路。

所以君子行为于人世就能作为于天下的法度,行为于人世也就是才能有所作为,因为人类社会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才不至于混乱不堪,君子有所作为于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希望人类社会有秩序地发展。

所以君子言谈于人世就能作为于天下的准则,这里子思就谈到了君子“立言”的重要性。在《论语·子路》中有一段: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 君难,为臣不

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

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

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意思是,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不要期望一句话有这样大的效果;有人说过:‘做君主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难处,不就是近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吗?”

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不要期望一句话有这样大的效果;有人说过:‘我做君主没有感到什么快乐,唯有说什么话没有什么人敢于违背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是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敢于违抗,不就是近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吗?”

一言兴邦,是针对君主的,君主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君主既然是君主而不能称为臣子,是因为君主有君主的责任。既然有责任也就要负责任,所以,君主如果说话不谨慎,或说了些不正确的话,也就等于一言丧邦了。如果君主能正己,负起责任,才能正别人。正己而且说话谨慎,也就等于一言兴邦了。所谓正己,就是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正名”原则,符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然后就是“君子之德风”,上行下效,那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了。所以君子要做到使离得远的人们有希望之心,使在近处的人们就不会厌烦。

然后,子思又举出《诗经·周颂•振鹭》的例子来说明处在中间的君子之道。君子没有不这样,而却老早就有美名传遍天下的。这就是说,只有如此这样,没有人憎恶,没有人猜度,才会有美名传遍天下,如果不如此这样,有人憎恶,有人猜度,哪里会有美名传天下呢?恐怕只有恶名传天下而已。《诗·周颂•振鹭》原文是:“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斁为厌弃之意,与“射”的猜度之意不一样,可能是传抄中的错误。但总的主题思想是一样的。

——————————————————

【注释】1.王:《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管子·霸言》:“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王之。”《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荀子·解蔽》:“王也者,尽制者也。”《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尚书·大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这里作动词解,用为统治天下之意。

2.寡:《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诗·小雅·小宛》:“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易·谦·象》:“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邢昺疏:“寡,少也。”《尔雅·释诂下》:“寡,罕也。”《说文·宀部》:“寡,少也。”这里用为很少之意。

3.征:《书·胤征》:“圣有谟训,明征定保,先王克谨天戒。”《书·洪范》:“念用庶徵。”《左传·昭公三十年》:“公在乾侯,不先书与乾侯,非公,且徵过也。”杜预注:“徵,明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用牲,加书徵之。”《荀子·正名》:“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广雅·释诂四》:“徵,明也。”这里用为证明之意。

4.质:《诗·小雅·天保》:“民之质矣,日用饮食。”《诗·大雅·緜》:“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礼记·曲礼上》:“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荀子·王霸》:“关市几而不征,质律禁止而不偏。”《韩非子·爱臣》:“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汉书·王陵传》:“面质吕须於平前。”颜师古注:“质,对也。”这里用为双方对质、验证之意。

5.俟:(si四)《书·武成》:“陈于商郊,俟天休命。”《书·金滕》:“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论语·宪问》:“原壤夷俟。”《论语·乡党》:“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仪礼·士昏礼》:“俟于门外。”《孟子·公孙丑下》:“君命召,不俟驾。”这里用为等待之意。

6.世:《诗·大雅·文王》:“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楚辞·渔父》汉王逸题解:“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后汉书·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这里用为世界、人世之意。

7.射:《易·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书·盘庚上》:“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诗·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诗·大雅·思齐》:“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荀子·君道》:“君射,则臣决。”《韩非子·内储说上》:“李悝断讼以射,宋崇门以毁死。”《吕氏春秋·重言》:“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高诱注:“使王射不动不飞不鸣何意也。”《广雅·释言》:“射,绎也。”这里用为猜度之意。

8.蚤:《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礼记·礼器》:“不麾蚤。”《荀子·大略》:“杀大蚤,朝大晚,非礼也。”《韩非子·扬榷》:“主不蚤止,狗益无巳。”《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曾泉,是谓蚤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这里用为“早”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