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游摘录

 章意率 2014-02-16

神游摘录 无终散人

俗物杂而条理不乱,历辛苦而颜色不衰。难道这一点还不能学吗?你如果能做到像她那样,也算是有根基了。道法未必一定向秘术中求。

1、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这是老子说的话。其实很多修真的人都能见人所不能见,但是道心稳固自有希夷境界。
2、老子的话听不懂就听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敬鬼神而远之,这样就对了。你要记住,这个世上是没有鬼的!至于是真没有还是假没有不要管它,当它没有就没有了。
3、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老神仙来到一个山村中,村民们向神仙请教点石成金的法术。这位神仙也没有推辞,将点石成金术教给了村民。教完法术之后,他又指着村口外的小山坡说了一句话:“你们使用点石成金术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心里千万不能想到山坡上的那只羊!否则就不灵了。”结果怎么样呢?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到,没有一个村民能做到。山坡上的那只羊,实际上是修行中人心性修炼的一道关。
4、有些事情,你越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它,它却拼命向你脑袋里钻。有些人,你告诉自己不要去看她,她却像磁石一样牢牢的吸引你的视线。
5、门外人谈道法修为,如隔靴搔痒。虽洋洋万语千言,话头禅而已,终究不得要领。入门,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对于道中人来说,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而已。可就是这层窗户纸,很多人终其一生、皓首穷经也摸不到门径。回头望,要么是自己顿悟,要么是有人点化。
6、但是一个人的错是仇,而天下人都错了又应该找谁去报仇?
7、天机藏蔽履,造化入微尘。
9、一个人再能干也有个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就不正常了。
10、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皋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樱宁。樱宁也者,樱而后成者也。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11、眼能见而不见,耳能听而不听。先要‘能见’、‘能听’,再去体会‘不见’、‘不听’。
12、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并不是看他名义上拥有多少钱,而要看他在这个社会中控制了多少资产与资源。
13、“命算的最高境界?是料事如神?”
张先生神秘的一笑:“错!不是料事如神,也不是铁齿铜牙,而是传说中的金口玉言。世间神通,有道、法、术三种,术士虽然下乘,但修习到最高境界,也有了不起的神通。”
14、就算这世上原先没有神,但信的人多了,神也能凭空而出。于是有人开始造神,有人开始封神,封自己或者封别人。这样久而久之,世人已经无法确定,在我们自愿或被迫顶礼膜拜的神坛之上的,究竟是人、是神、还是鬼?终于有一天,有人站出来说道:“玉皇大帝封得,我为什么封不得?”
15、神是人供出来的,就算原先没有神,信仰的人多了,也能凭空造出一个神来。香火供奉,必有所求,有所求源于有所信。人间香火就是众人的心愿力。鬼物附于泥偶受人膜拜,就是依心愿力修行。
16、提到妖精与高僧斗法,人们大多会想到法海与白娘子。其实站在法海的角度,他不会承认自己所作所为有什么错,因为他在维护自己所认为的天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天道究竟是应该让某个人活的更幸福,还是保护整个人世的平静?假如世上处处都是白蛇成精,世事恐怕也不会太平。所以白蛇传的前提是假定在“只有这么一个白娘子”或者“白娘子是个善良的妖精”的基础上的。许仙本来过的很幸福,可是法海一插手却给他带来了灾难,从这个角度,法海算不得得道高僧。法海的逻辑错误就在于以出身定善恶了,虽然这个错误很容易被发现,但同样的历史却不断在上演。
17、世人好问前程,其实来算命的并不一定都相信,但是他们一样会来。如果算命先生说的好听,也算是一种心理安慰或者是精神寄托,如果命算的不好,那也是转移精神压力的一种方式——原来很多事情不顺利错不在自己,而是命数,这样也就想开了。
1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假如有位先生真的有一语成谶的神通,并不意味他能看破任何人的前程。本来福祸命数未定,叫他一开口反倒定了。人都是有私心的,如果他看到你命数不好不会自损福寿给你添运,如果你真的福寿齐天,他也不会把话说满总要留三分余地。所以碰见这种高人,如果逼他开口,不仅对福寿无益反而会受损。所以古人说知天命莫问,就是这个道理。
19、人们经常用“做梦”这两个字来形容不可能发生的事,但却往往忽略了“梦”本身也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通过某种方式,梦也会成为你的另一种人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梦将不再是梦。
20、不可惊世骇俗、不可对凡人作法、不可在世俗中牟利害人。 21、勤修行,少用神通;心自在,方容天地。
22、憨厚之人如果接触到世间险诈,沉思在心口中不言,往往就会变得心机深沉。
23、仙是修为成就,神是道场地位,是不一样的。仙是自己修的,神是别的封的。
24、有些事,干了才知道,有些境界,进去了才知道。            
25、我有书半卷,浩然曰化形。挥请仙佛退,只送鬼神听。副墨闻于讴,参寥传玄冥。一指掩天地,齐物自忘情。
26、人们都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圈子当中,有时候以为自己出去了,结果是进了另一个。
27、神通是神通,人世是人世,不能因为学会了神通就忘记了怎样在人世中正常的生活。
28、道法越高深,心境就越自然。
29、某些人因为种种原因登上的一处顶峰,当他俯瞰芸芸众生时,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就是山峰。比如现实中有些人,强奸民意时间久了,居然也会认为自己说的话就应该是民意!更可悲的是,当某些强大的反抗者取代了前者的地位之后,往往一面指责前者的错误,一面也犯着同样的错误。
30、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抽琴命操,为芜城之歌。城上兮风寒,井径兮陇残。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
31、天下人人有此妄心,则天下人人痛苦。
32、不论妄境如何,真心不随妄境而走,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是什么人,就做什么人。
33、真能破妄。破妄的关键不在于心念善恶,而是真如常在。
34、受善亦为善,如来如是来。
35、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然,人不可能无情,只是每人心目中所谓的情都是不一样的。但这句话却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草木无情。
佛家讲六道众生,有禽兽却不含草木。我曾经问过一个古怪的老和尚:“为什么草木不入众生?是否因为草木无情?”草木不会动,不动则无情也是一种答案。结果和尚摇着光头答道:“不是不是,和尚食素不能杀生,如果草木入了众生,你叫和尚吃什么?”
我看着手中的紫砂壶,打开盖子,水中飘卷着绿色的叶子,散发出茗香。心中突有感慨,也许在草木眼中,人也是无情的。那么就并非是草木无情了,只是彼此所谓的情不同,于是不能同道而谈。
36、有人因情而思欲,有人因欲而生情。
37、在草木眼中,无情的是人。
38、春风化雨,落叶成泥,草木在田地间滋养万物,这就是情。可是你来了,想要我······不仅要我的身体,还要我的心,这还不满足,还要我全部的情意。我是昭亭山的精灵,一千六百年扎根于此与山川一体,现在你想全部拿走,这就是你所谓的人间之情吗?我什么都可以给你,但你不能拿走。
39、我们做怎么样一种人,那要看打交道的对方是什么样的一种人!
40、《临汝》寄言东邻女,赏心莫效颦。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容。
41、只要悦目,就是美女;只有赏心,才是佳人。
42、天下哪有那么多公平的事情?世人又何曾对异类公平过?
43、情之对错,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彼此无伤,就是可受!
44、世上情这一个字,不可以强求。
45、叹一声,好无情的法术,不见血的残酷!
46、有事做事,不留愁叹就可以······修行人修的是什么?真人的性情是什么?应该是人的天性!
47、《西游记》中,三藏给心猿起的名字叫“悟空”,孙悟空这个形象家喻户晓。然而,所谓悟空,悟的是什么空?
佛门常说“四大皆空”,四大指的是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物质现象:地、水、风、火。四大皆空不仅指这一切都是空,而且要让这一切皆空,这两种概念是有区别的。近代有那么一批有点学问的伪学者,总喜欢用一种物理常识去偷换另一种哲学概念。比如有人说了,根据微观物理学的研究,分析最终的粒子构成,都由能量波组成,那么这个宇宙实际上是“空”的,于是自以为知道了什么叫四大皆空。
过去常形容出家叫作“遁入空门”,寺庙正中的大门也称之为“空门”。修丹道也有“真空”一说。那么这个空是什么?在西方的思辩哲学体系中,一直有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扯不清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思故我在’还是‘我在故我思’?这个问题的答案找不到!但有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去解决,那就是“我不在了”。如果连我都没有了,这个题也就破了。
空是什么,空不是虚,空不是妄,空不是幻,空就是没有。是什么没有了?是“我”没有了。这不是一种文字上的意境,也不是一种文学上的手法。更不是想当然的空谈,就是真正的我没有了。你要真正的进入这个状态,再超越这个状态,这样才叫悟空。在人地实证中。存在这样一种状态,或者说能够真正进入这样一种存在境界。
当很多人在实证中第一次进入“空”的境界时,第一感觉不是得道的喜悦。也不是开悟地解脱,而是惊出一身冷汗,立刻退了出来,并不愿意再进去。也难怪。不论一个人宣称自己信奉一种怎样的宗教或者怎样一种哲学思想。他都是从“我”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待问题的。他突然发现在某种状态下,“我”没有了,那种彷徨惊惧地感觉是外人无法理解地。
然而“空”并不是最高境界,而是通往最终的“道”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丹道中常常被称为真空天劫。只有经历,再超越,才知道什么叫真空妙用、真空妙如!
48、达尔文说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潜藏着狂躁的兽性,一旦失控会做出自己平时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比如丢砖头去打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旦这种情绪平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后怕很后悔,甚至觉得那不是自己做的。这种情绪失控多数时候是受群体感染的。
49、男人为女子伤心,主要就是因为那个女子的心。
50、风君子伤心的是情之真假,而这情是真是假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51、修行人若有男女之情。在于‘无伤’二字,要与彼此无伤。如果因为我,让你和她之间有伤,此情就是障。如果因为她,让你与我之间有伤,此情也是障。如果彼此能容不相伤,就可以共处,这不可勉强也不可教条。
52、朝茵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螟蛉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公子非我,不知绿雪之春秋。
53、相知两不厌,神刺抱仙髓。
54、草木可用不可欺。
55、从来只有人伤草木,何曾有草木伤人?
56、草木有枯荣却不会自伤,人可以趋避却宁愿选择身受。
57、既然春风无意,就不要乱惹花枝。
58、汉武帝召贾谊夜谈,不问苍生问鬼神。然而孔子却“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古今之贤哲,并不否定鬼神现象的存在,却不愿意多加理会,采取了知鬼神而不用的态度。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命题:人自我的存在不是鬼神所赋予,敬畏这世上的一切,最终也要敬畏我们自身。苍生本已渺小,又何必跪谢鬼神?
59、玉器,尤其是有年代的玉器,手感很重要,将它托在手中,有一种纯和安详的气息从指尖传来,说明它曾经的主人也是一位雅士。
60、天下虚怀皆空谷,何处高峰不入云?
61、草木之情,在有情与无情之间,可以有情也可以无情。
62、天地当然是有情的,否则怎么会有众生呢?只是天地忘记了,而众生在追求而已。草木是取天地而滋养众生的,化无情为有情。
63、化无情为有情,看似无情,确是世上情之源泉。
64、我不是草木,我既然生而为人,就有人之情,追求也罢忘记也好,总之有就是有。
65、很多世人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有人帮助过他多少次他记不住,但只要那人有一次帮他时没把事情做好,他反而会记恨。
66、世间高人可以救人一时但不能救人永世,世人不反省自己的行为,别人也没有办法,这似乎就是天道吧?
67、异色、断受、灭想、止行、识空,这是“五蕴空禅”一花五叶的心法,说起来虽然复杂,但总还可以言述。如果真正实修,你会发现根本无法入手!听到一段法门,就能达到悟空的境界,这就和看了几篇佛经就自以为了解什么是佛一样荒唐。没有很深禅定根基的人,对着《心经》在那里傻坐一辈子恐怕也不能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空。
68、感悟天地不仁,悲悯从中而发,五蕴欲空之时,不觉洗泪沾襟。
69、君子居焉抱天下,真人住此拢烟霞。
70、偷窥天机,就会有劫数,泄露天机的人也一样。
71、赐生者,赐养者,赐成者,才可以赐名。
72、据说日本从寺院的密度来说,是世界上人均拥有佛寺最多地国家,从历史上来看,日本人有规模的出国一般最喜欢做四件事:学习考察,发财赚钱,烧杀抢掠,烧香拜佛。
73、修行界的做法,想帮忙自己去,不要等人上门来求。
74、地狱无门就是坑人。
75、东瀛人群性如何:高者仰而习之,弱者欺而夺之。欺人之时,英勇不畏死,甚至以死为荣。此等人,若一举震服,则心性逆转。他们所畏者不敢恨,反而谦恭敬之,以敬为荣。
76、先有错其后才能谈恶。世上的事,如果对错已经分明,还要为做与不做找借口,这就是善恶。为何世人常有善恶的困惑?因为我们遇到的事情有很多是说不清因果对错的。但也有不少事因果对错了然分明,如果此时有人还要纠缠于做与不做,那就是善恶的分别了。该做的做了,就是善;不该做的做了,就是恶;没有借口。世人之念常有谬误,善恶其实不在于心,而见于行。
77、先有是非对错,才能直指善恶分明。简单的说,男人喜欢女人,没什么错;但是去做色狼流氓,那就是恶。一个人喜欢金钱财富,也没什么错;但是去抢银行,那就是恶。人们喜欢看一本书,当然更不是错;但是去盗版散布,那就是恶。然而世事复杂,众人所行之事,总有种种借口因由。分清善恶地眼力,就是要穿透种种纠缠,直指人心与是非,看清根本所在。
78、我上高中不久,希望工程开搞了。而在此三年前,义务教育法就已经颁布了。有一次学校组织大家捐款,一位受人尊重的老教师却在课堂上说了这样的话:“让你们这些孩子捐钱帮另一些孩子读书。对你们而言,是一片善举;对天下而言,是一片悲哀。今天这件事一叶可以知秋,今后的那些孩子读书恐怕会越来越艰难。”当时我不解其意,可是后来十几年的事实,证明了老先生的睿智。
79、私人之善,不能取代公权之责,否则就是助长公恶!
80、本卷“在田篇”顾名思义,就是取自《易经》“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一句。一方面说的是云中仙见风君子,另一方面说的是石野见守正真人。但在本卷的后面几回,谈的却是善恶的问题,为什么?
因为《易经》乾卦中的下一句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那么这位君子一天到晚在小心什么呢?本卷中法海所讲的善恶,指的是从人心中的对错是非出发,引申出来的言行对应。人们心中的对错是非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善恶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法海的话完全正确,是智者之言,但当时还没有讲尽。而修行所修的那颗心,就是“君子终日乾乾”的那颗心。
那颗心是什么样的?有两句话可以形容。第一句是圣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一个人用什么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如果换一个位置,他也不愿别人对自己做同样的事,那么这件事在他而言就是错的。此时还要去做,甚至不以为错,就是作恶!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小偷如果认为偷东西是应该的,那么自己家就不要锁门。
第二句话也是古语:“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这两句话对于我等普通人的修行来说就足够了。
81、世上的错有三种,一种是错了但可以原谅也可以再给机会;第二种是错了可以选择宽恕但不能再给机会;第三种错是犯一次都不可饶恕。
82、洒金留墨宝,白云描丹青。 83、白云洒金天心动,扇随君子携风流。
84、不论是金口玉言还是随口禅,其神奇之处都在于四个字——言出即法。在我看,没什么不同,如果一定要说不同。那就是人的不同,而非法的不同。金口与随口,是有欲与无欲的区别。
85、金口玉言为帝王,位极天下,是凡人莫大的福报。随口禅出破天机,言出即法,是修行人莫大的福缘。这不是人人能有,也不是一世修行所能得。要珍之惜之,莫毁于行!······言出即法不仅仅是说话,所行也暗合于道,能解因果。
86、神通人为本,知缘有未及。
87、金丹大成守尸鬼,苦海未离落空汉。
88、为人应该恩怨分明!
89、就算有人不愿意也得看看自己的分量,说“不”也需要底气的。
90、排斥或者不喜欢因果的人,往往有两类。第一类被苍白的教育引上了邪路,莫名其妙的认为唯物者不讲因果,至于为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第二类人问题就很大了,有一个可怕的潜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老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怕有报应,或者侥幸认为不会有不利于自己地后果。这个世界上的社会现象之一就是——向往为恶利己、知善不行、肆意妄为者厌恶别人谈因果。
91、半步红尘软,五丈白砂漫。随缘法不变,不变法随缘。
92、有一件事情我以前理解错了,学道不是学类风,有了超越凡人的力量也不一定要在人间做事,做到与世人无伤就很不错了。
93、“这世上为什么没有人见过真正的仙人?”
“按照逻辑,只有两个可能。一是根本就没有仙人,二是修行人成仙之后都一去不回。 ”
“你学的是丹道,丹道追求的就是长生不老,飞升成仙,所以对于你不能谈第一种可能。问题只剩下一个,仙人飞升为何不回?”
“你刚才已经说了。有一只猴子突然变成了人,他是去寻找人世还是留在猴群里去当猴王?这种感觉就像毛毛虫化蛹成了蝴蝶。”
94、我们没有资格在他们还不懂事之前,用我们的意志强迫他们去选择信仰。
95、修行界多数情况下都是师父找弟子,不是弟子拜师父。各门各派的道法不是那么容易入门的。对性情、资质、悟性要求很高,三者必需都在上品方可。而且,修行要想超越一定的境界仅靠师父教弟子学是不够地。这还需要各种难得的机缘与福报。
96、文明的衰败不是表面的富强如何,而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象。
97、人各有志。仙道只是一人地超脱,教化世人是千秋的功业。
98、有事做事。修行,修正道而行足矣。
99、巫是宗教的来源,但它不仅仅是宗教的来源。医学、艺术、礼仪、律法甚至古老的象形文字都起源于巫,虽然“巫”在当代已经成为一个人们反感或排斥的贬义词,但它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它说明原始人类第一次开始意识到“存在”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有了精神灵性。当超出本能的行为之外开始了抽象的思考,于是“人”出现了。
100、君子不罚未恶之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