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友兰<哲学的精神>-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

 天行健-任我行 2010-11-28

冯友兰<哲学的精神>-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

(2009-05-09 09:16:23)

冯友兰认为西方对科学的追求,是和他对知识与权力的追求是一致的.自古希腊,西方哲学即有个人和宇宙的区分,即'我与非我'之分.科学的追求主要是宇宙知识,即非我的知识的追求. 到了近代西方,更显著地体现在'我'对'非我'的征服. 中国哲学一直没有这样地区分,没有显著的'我'的自觉. 因而知识问题一直不是中国哲学的主要问题. 甚而中国哲学并不重视知识,以知识为末技。 老庄弃智,孔子重德,谓‘君子不器‘。

 

中国之所以没有科学, 是因为根据她自己的价值标准,她毫不需要.

冯友兰论述了这个价值标准,和不需要,并不是自始既然. 周末的百家争鸣,最有影响的是道,墨,儒三家. 这三家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哲学和人生态度: 道家主张自然,墨家主张人为,儒家主张中道. 道法自然,不用去说. 在三家之中,只有墨家是以功利为基本立场的,墨家是经验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墨家的精神有科学的萌芽,也明显和西方的主张更接近. 墨家也是以此实践的,所以除了理论,在工具的开发运用上,墨家独树一帜. 儒家虽然取其中道,但是以孟子为代表,比较靠近自然,以荀子为代表,比较靠近人为. 在人生真理的追求上,孟子的儒家, 非常接近道家,而与墨家相去甚远,道家和儒家都认为人生的真理和幸福在于内心,而不在外界.

 

这场二千多年前的哲学战争,随着春秋战国的结束,秦汉的统一,很快有了定论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朝). 孟子派的儒家作为最适合做大一统制度的理论依据而成为中国哲学文化的主流; 道家作为主流文化的避难所也得以留存和发展. 墨家却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彻底消失了. 以后引进的佛学,同样是主张自然的哲学. 中国哲学从道,墨,儒,变成儒,释,道.既然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支流都主张自然和内心幸福的追求,没有了哲学和文化的支持,科学精神从没有在中国成为文化的精神.

 

对中国哲学的内向性和西方哲学的外向性, 钱穆有同样的认识,在博文谈钱穆<人生十论>之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已有提到. 我想其实做为人生的哲理,甚至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的理论,中国的内向型哲学并不落后,甚至从个体而言的确比功利外向型的哲学更能达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的确依靠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 没有外向型的精神和对知识,科学的追求,虽然不影响对完美人格的培养,的确不利于社会整体的进步.

 

另外在谈钱穆<人生十论>之如何探究人生真理中也讲到,西方的文化虽然以外向型为主导(特别文艺复兴之后),但是从来不缺少内向型的哲学,从苏格拉底,到叔本华,尼采,在到萨特等等. 因而西方的哲学体系至少是更完整的. 而中国自墨家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外向型的哲学,儒,释,道都以自身的修养为主要命题,  这才是中国文化最大的遗憾和缺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