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史 - 孙宝根的日志 - 网易博客

 NIANNIANYAO 2010-11-29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史

教学科研 2010-09-12 11:09:00 阅读7 评论0   字号: 订阅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1] “经济”一词,于古文中的解释是“经世济世”“经纶济世”“经世济民”为主要含义的。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2],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这个词语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广度、高度的一个词语。能做到“经济”二字的人必须文能安邦兴业,武能御侮却敌。古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儒家学派的众人,会按照《大学》中“三纲八目”的要求去做学问、做人,而三纲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国平天下”,这个就是古代“经济”一词的最外向的表示。

  至于现代“经济”一词实为我国引进日人翻译的结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传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书记,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在新文化运动中,日本所学习过的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故而经济一词新意被中国引用。

  如同“哲学”一词,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这个词语的,也是通过日本对西方学说的翻译,成就了哲学一词。如今的哲学一学科范围内的知识,在中国古代是被称为“慧学”的。

 

1、经济史是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经济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小至个人、家庭,大至社会、国家,都有个人的经济活动的影子,所以每个人都是经济活动家。

又因为,每个人对社会经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这些看法要受到过去的或者他人的看法或者某种经济思想主张的影响,反过来对历史或他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马克思说:“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作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人们总是“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方式的制约”。所以,马克思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费尔南·布罗代尔[3]说:我们同样也可以说,困扰着活人的生存。

这说明,研究历史,就是为了解决“先辈们的传统”如何影响我们,同时我们怎样接受或者解除这些传统的影响的问题。

研究经济史也是如此。当然,经济史研究,是从经济活动或者经济思想的角度,来思考来应对这些问题。

就学科属性来说,经济史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学科,是史学史的一门专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的是社会现象,而且是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因此具有经济科学的性质。不过,经济史不是一般地研究社会现象,而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就具有历史科学的性质。因此,我们说经济史是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三个基本概念
学习经济史,必须首先弄清楚经济、经济史与经济学等三个基本概念。

经济(economy):这个词是梁启超[4]在20世纪初年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日本则是从欧洲借鉴过来的。梁启超《生计学学说小史》第三章:“ 亚氏 之论富、论货币、论价格,皆能发前人所未发,为后学之指针。论者或推为生计学之鼻祖。” 孙中山《实业计划·居室工业》:“建筑愈多,价值愈廉,是为生计学定律。”。[5]

(1).经世济民

《晋书·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宋 梅尧臣 《汴渠》诗:“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红楼梦》第三二回:“ 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臢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2).指治国的才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写的激切婉转,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见世兄经济。” 清 沉涛《交翠轩笔记》卷一:“﹝ 施彦士 ﹞所著有《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老残游记》第三回:“听说 补残先生学问经济都出众的很。”

(3).谓耗费少而收益多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倘暂时在 北京 设一分发处(一个人,一间屋)…就可以经济得多了。” 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著者是个诗人,能够经济他的语言,所以差不多每句话都有分量。” 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六:“在那时我们认为电影的宣传效果是很大的,打算在 香港 设一个第二制片厂,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经济。”

(4).指财力、物力

  鲁迅 《书信集·致何白涛》:“《中国木刻选》要开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经济关系,只能印百二十本。” 丁玲 《母亲》二:“ 小菡 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穷小孩,她只能在经济的可能范围里读一点儿书。”

(5).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6).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也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

我们翻开英文词典看看,“经济”的定义:

(1)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money, resources, etc  of  a  community, society, household,etc。即理财。

(2)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 country’s money supply, trade and industry。即(国家的)经济管理。

(3)economic system,即经济制度。 可见,经济包括“理财”、“经济管理”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

丁金山先生在《天道演化哲学》中把经济演化发展分为采猎经济、农牧经济、工商经济、知识经济(休闲经济)四个发展阶段。

经济学: 关于经济学的解释有几十种之多,我们仅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Lionel Robbins(里莱尔·罗宾斯)说: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的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即就是,研究如何使用具有各种用途的稀缺手段,来满足人们目的的人类行为科学。

Paul Samuelson(保罗·萨缪尔森[6])说: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从词源看,economics的早期中译名之一为“生计学”。西文的political economy(今译“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最早的译名则是“富国策”;后来严复[7]把economics译为“计学”,一度流行甚广,“生计学”即由“计学”衍变而来。到1920年代以后,从日本转译过来的“经济学”,成为中国知识界约定俗成的译名。

经济史: 指经济的历史、历史上的经济、过去的经济实践三个方面。

希克斯说:世界经济史可以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具有一个可以认识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过程。

 

--------------------------------------------------------------------------------

[1] 《晋书》:“起而明之,足以经济。”李白诗:“令弟经济士,谪居我何伤。”历史上中国人所称之“经济”,是中国古书中“经邦济国”的简称。后引申为“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杜甫《上水遣怀》诗:“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宋史·王安石传论》:“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2]是左宗棠题卧龙岗诸葛草庐的诗,左宗棠年青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左宗棠湖南湘阴县人,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时任陜甘总督。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清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两司马指的的是史学家司马迁【(前135 ~ 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和词赋作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才改名(公元前179年左右——公元前117年),字长卿,四川成都人,汉时文学家】;卧龙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3]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 —1985 )法国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有《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法国经济社会史》、《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对于熟稔黄仁宇博士【(1918——2000),黄震白之子,祖籍中国湖南长沙,后入美国国籍,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是史学界的异数,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同时又能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斋中之物。按现代大史家钱穆先生之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以观之,则黄仁宇先生之欲树国民历史性格功不可没。从历史观点和著作风格来看,他继承了钱穆先生的特点:作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著作的中国读者来说,费尔南·布罗代尔不会是个陌生的名字。尽管黄仁宇本人声称他的“大历史观”(macro-history)“由我创用”,但在一定时段下打通历史与社会、经济、地理、文化研究的界限,这样的学术进路布罗代尔走得要比他早。这位曾经的德军战俘、后来的法国国宝,曾经占据了世界史学界第一人的位置,他顶戴的头衔包括新史学开创者、年鉴学派掌门人、划时代史学家等等,于是史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如果设立诺贝尔史学奖的话,那么获奖的第一人必定是费尔南·布罗代尔。”不过大师也未必都是全知全能的。《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这个书名中,“地中海”是布罗代尔的强项,“考古”却只是布氏学术脉络中枝叶上的枝叶。布罗代尔最重要的两部著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简称《地中海》)、《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提醒着我们,他研究的重点是资本主义,距离史前史和古代史十万八千里。

[4]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5] 关于“经济学”的译名,清朝末年即以“富国策”定之。当时同文馆开设经济学课,定名为“富国策”,以英国人福西特(H.Fawcett,1833~1884年,旧译法斯德)的《政治经济学提要》为教材。此书中译本即以《富国策》为书名,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出版。1886年英国杰文斯《政治经济学入门》出版,中文译本取名《富国养民策》,书中将经济学译作“富国养民学”。1901年严复在《原富》中译经济学为“计学”。次年梁启超在《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中改计学为“生计学”。同时日本译名“经济学”亦传入中国。除此之外,当时“经济学”的中文译名还有“理财学”、“平准学”、“资生学”等等。当时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直使用“经济学”译名,后渐至推广。

[6]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萨缪尔森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该教科书就是流传颇广的《经济学》,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售量已达10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7]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