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德先生全息汤:
一 基处方 附子片60克(先单煎90分钟); 桂枝30克、干姜30克、甘草30克、当归30克、黄芪30克、川芎30克、柴胡15克、白芷15克、苍术15克、莱菔子15克、大黄15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仙茅15克、香附子15克、太子参15克、枸杞15克、淫羊藿30克、红枣30克; 二 加减方: 当归、栀子: 口苦、心烦、脉弦;经色暗者、带下色黄、带色微黄,气味恶浊者;五心烦热、手足热、尿黄、胎黄、下阴骚痒、腹胀:合丹栀逍遥散(当归、栀子各10g)。 龙骨、牡蛎:“发散类”病症,则需要“收敛”,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龙骨、牡蛎各12~15g)。 何谓发散类病症,比如,心悸、心惊、心烦、头胀、烦躁、胸中烦热、不安、心绪不宁、夜寐不安、失眠、多梦、小儿夜啼、小儿目 等“心绪发散”疾病;多汗(自汗、盗汗)乃至于同类的遗精、子痫也同样要加入龙骨、牡蛎各12~15g。 生地(地榆):各种“血症”类病症,多是血热妄行,需要凉血安血,所以,多采用“加重生地用量至12g”,有的还要“再加地榆12g”。 鼻衄、咳血、呕血;尿血、便血、赤带;经前吐衄、产后出血不止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 崩漏、妊娠出血、性交出血: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加地榆12g 附子:寒(低温,指体温在36C以下,伴全身不适者)、恶寒者、身冷、肢冷、脉迟或结代者;自汗;肿甚;身重:身痛;痛甚、痛重者:合桂枝附子汤 或四逆汤加减(附子10g)。 部位 头痛:偏头痛者加川芎、白芷各10g; 头晕:严重者加天麻10g。 嗜睡:严重者加石菖蒲10g。 失眠:严重者合酸枣仁汤(酸枣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 眼睑下垂:基础方合除风益损汤(熟地、当归、川芎、藁本、前胡、防风各10g)。 耳鸣耳聋: 严重者加石菖蒲、木通各10g。 咽痛:基础方加桔梗10~12g。 急性肿痛者再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薄荷10g。 慢性者合养阴清肺汤(玄参、麦冬、贝母、薄荷各10g)。 咽喉梗阻: 兼咽干者合养阴清肺汤(见上) 。 声音嘶哑:基础方加胖大海、桔梗、杏仁各10g, 喘者加麻黄10g, 咽喉肿痛者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 病久咽干者合百合固金汤(熟地、百合、贝母、当归、玄参、麦冬、桔梗各10g)。 牙痛:基础方合清胃散(升麻12g,当归、黄连各10g)。 小儿目 :(指开合失常、时时眨动或用力睁眼而不能自主的症状。多见于儿童。)加龙骨、牡蛎各8~10g。 严重者合泻青丸(当归、龙脑、川芎、山栀、大黄、羌活、防风、竹叶)去龙脑、大黄,各6~8g。 口味 口苦:加当归、栀子各10g; 口甜:合泻黄散(藿香、石膏、山栀、防风各10g); 口酸:加黄连6~10g,吴茱萸3~6g; 口臭:加藿香、佩兰各10g; 口辣:合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10g)。 口渴:烦渴多饮者合白虎加人参汤[石膏12~20g,知母、人参(或党参)、粳米各10g] ; 兼纳差,舌淡苔少而燥者加党参12g,花粉10g; 兼舌干而裂者合增液汤(玄参、麦冬各10g)。 项强:严重者合葛根汤(葛根12~15g,麻黄10g)。[若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不可视为一般项强,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肩痛:严重者合舒筋汤(当归、赤芍、姜黄、羌活、海桐皮各10g)。 恶心呕吐(干呕):基础方合半夏厚朴汤(半夏、苏叶各10g)。 尾骶骨痛者:合补肾汤(破故纸、小茴香、元胡、牛膝、当归、杜仲、知母、黄柏各10g)。 泌尿系统结石者:再加金钱草15g,海金沙10g。 咳嗽:基础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10g。 严重者/咳不止:再合止嗽散(荆芥、紫菀、桔梗、百部、白前各10g)。 咽喉不利、干咳无痰者(或小儿百日咳)合养阴清肺汤(麦冬、玄参、贝母、薄荷各10g)或泻白散(桑白皮12g,地骨皮10g)加贝母、枇杷叶各10g。 喘促:基础方加杏仁10g。 喘甚者再加葶苈子10g; 小儿喘甚者:合苏葶丸(苏子、葶苈子各3~6g)。 喘满者:加麻黄、杏仁各10g。 哮喘者:合定喘汤(麻黄、桑白皮、白果、苏子、杏仁、黄芩、款冬花、半夏各10g) 。 发热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各10g,石膏12~20g)。 胸痛:兼面唇紫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12~15g。 嗳气:嗳气频频者合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党参、半夏各10g,代赭石12g)。 呃逆:严重者合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人参或党参各10g)。 反酸:基础方合左金丸(黄连6~10g,吴茱萸3~5g),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0~12g。 食欲不振/纳差:基础方加三仙(山楂、六曲、麦芽)各12g,胃酸者不加山楂。 胃脘痛:基础方加重白芍量至 12g。 经行腹痛: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 腹痛/小腹痛: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合当归芍药散(当归、川芎各10g)。 少腹(小腹两侧)痛/腰两侧痛者/会阴胀痛者/腋下肋间痛者:基础方合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各10g)。 腰痛:基础方加杜仲10g。 胁痛:基础方去大枣加牡蛎12g,右胁痛者再加青皮10g,左肋痛者再加郁金10g; 脐腹痛:基础方合天台乌药散(乌药、槟榔、木香、小茴香、良姜、川楝子、青皮、巴豆)去巴豆各10g。 腹胀:兼胃酸者加黄连6~10g,吴茱萸3~5g;严重者合生姜泻心汤(党参、干姜、半夏、黄芩、黄连各10g),或再合中满分消汤(知母、姜黄、砂仁各10g)。 腹泻: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10g, 无腹痛者去白芍。 痛泻者:不去白芍再加防风10g(痛泻/便前腹痛加重者加防风10g)。 严重者合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各12g)。 便秘:基础方去瓜蒌加蒌仁10~12g。 严重者合麻仁丸(麻仁12g,枳实、大黄、杏仁各10g)。 产后大便难:基础方合麻子仁丸(麻仁12g,杏仁、大黄、厚朴、枳实各10g)。 便带脓血: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10g,再合加当归芍药散、桃花汤 (当 归、川芎各10g,赤石脂12g)。 热毒炽盛者合白头翁汤(白头翁12g,黄连、黄柏、秦皮各10g)。 小便失禁:合缩泉丸(益智仁、乌药、山药各10g),加桑螵蛸10g。 小便不利者/小便涩痛/小儿尿频:加当归、车前子各10g; 小便混浊:基础方合萆 分清饮(萆 12g,乌药、益智仁、石菖蒲各10g,盐3g), 小便黄混者合程氏萆 分清饮(萆 、丹参各12g,车前子、黄柏、石菖蒲、莲子心各10g)。 小儿遗尿:基础方加石菖蒲6~8g, 严重者合闭泉丸(益智仁、白蔹、山栀各6~8g)。 睾丸胀痛:基础方加川楝子、元胡、橘核、荔枝核、小茴香各10g, 睾丸红肿者再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乳香、没药各6~10g。 阳痿:病久者合斑龙丸(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柏子仁、熟地各10g)。 遗精:严重者加芡实、莲须各10g。 综合 发热: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口渴、烦渴引饮者,合白虎汤(石膏15~30g,知母10g)。 自汗:重者加黄芪、牡蛎各12g; 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骨、牡蛎各12g。 头痛、身痛、肩背痛甚者(且湿象明显):合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 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 ; 身痛、掣痛或刺痛,兼见面紫、唇暗、舌暗、脉涩者合身痛逐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牛膝、羌活、香附、五灵脂 、没药各6~10g)。 四肢疼痛:严重者合乌头汤(麻黄、黄芪、川乌各10g)或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知母、防风、附子各10g)。 咽喉肿痛或有疮疡者加银花15~20g,连翘10~15g。 疮疡肿痛:基础方去白芍加赤芍10g,银花12~20g,连翘10~15g, 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各6~10g, 肿硬者加炮甲或皂刺10g。 黄疸/发黄:基础方加茵陈蒿12~20g。 小便赤热者加栀子、黄柏各10g;大便干者加大黄10~12g。 血证 鼻衄: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 严重者合清衄汤(侧柏叶、藕节各12g,赤芍、当归、香附、黄芩、黄连、山栀、桔梗各10g)。 咳血: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 严重者合柏叶汤(柏叶、干姜、艾各10g)或十灰散(大蓟、小蓟、栀子、陈棕、荷叶、侧柏叶、茜草、茅根、大黄各10g,炒炭用) ; 慢性咳血加阿胶、白及各10g。 呕血: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各10g)。 便血: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 便血色黑者合黄土汤(灶心土15~20g,附子、阿胶、黄芩各10g); 便血色鲜红者合槐花散(槐花、侧柏叶各12g,炒荆芥、枳壳各10g)。 尿血: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木通、竹叶各10g,茅根12~15g。 妇科 月经先期:自觉症状不显者合清经汤(地骨皮、青蒿、黄柏各10g)。 月经后期:基础方加当归、红花各10g, 兼小腹痛者加川芎10g。 月经先后不定期:基础方合定经汤(当归、山药、菟丝子、荆芥各10g)。 闭经:基础方加当归、红花各10g。 崩漏:兼小腹痛出血多者合胶艾汤(当归、川芎、阿胶、艾叶各10g)。 小腹痛兼恶心纳差者合温经汤(吴茱萸、当归、川芎、党参、阿胶、半夏、麦冬各10g)。 经行腰痛:基础方加杜仲、川断各10g; 经前吐衄: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加当归、栀子、牛膝各10g; 严重者合顺经汤(当归、沙参、荆芥炭各10g),加牛膝10g。 经前乳房胀痛:基础方加当归、香附、青皮各10g;疼痛严重者合瓜蒌散(当归、乳香、没药各10g)。 白带:基础方,或加山药、乌贼骨各10g。 黄带:基础方合易黄汤 (山药、芡实各12g,黄柏、白果、车前子各10g)。 赤带: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合清肝止淋汤(当归、香附、阿胶、黄柏、牛膝、黑豆各10g)。 五色带:(此多为恶性病)。基础方加当归、川芎各1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 蜀羊泉各12~15g, 妊娠出血: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地榆12g; 兼腹痛者合胶艾汤(阿胶、艾叶、当归、川芎各10g) ; 兼腰痛者合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阿胶各10g),或加杜仲10g。 产后出血不止: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兼腹痛者合生化汤(当归、川芎、炮姜、桃仁各10g) ;多日淋漓不净者按崩漏治疗。 产后多汗:基础方加黄芪、龙骨、牡蛎各12g。 产后发热:若表现腹痛拒按、恶露臭秽等毒邪见症,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当归、川芎各10g。 产后乳少:基础方合涌泉散(王不留行、漏芦、花粉、僵蚕、丁香、穿山甲各10g)加减。 乳汁自漏:基础方加黄芪、龙骨、牡蛎各12g; 瘕:基础方加三棱、莪术、桃仁各10g。 子宫脱垂:基础方加升麻12g 。 外阴肿痛:基础方加当归、栀子各10g,银花12~20g,连翘10~12g。 阴痒:基础方加当归、栀子、黄柏、木通各10g。 久病体虚者酌加党参10g,有时再加黄芪各10~12g。 乳癖病,肿块明显者,加昆布10克,海藻10克,夏枯草10克。不知海藻与全息方中“甘草”的相反如何处置。我一直常用此全息汤开处中草药疗效还可以。以前开中草药是应用辩证处方,感觉一般。 [ 本帖最后由 威德先生 于 2007/8/19 13:23 编辑 ] |
|
来自: jsjsyygslt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