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道教源流:从太平道到正一派与全真教

 美丽心情akj 2010-11-30

在我国殷商时代,就以巫祝占卜决疑难吉凶。两汉黄老之学的兴盛,为道教的正式形成创立了基础。太平道和天师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组织的形成。

实际上,道教由东汉黄老道时的方士已经开始向上下两方面分化,一部分与民间宗教相结合,形成早期道教太平道之类的形式;另一些方士依然坚持方术实践和养生理论的探索研究,其代表人物为魏伯阳,其代表作是“万古丹经王”之《参同契》。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分化日益加剧。向上层发展者,则对早期道教形式进行改造,提出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其代表人物是东晋时的葛洪,其代表作《抱朴子》提出的修炼成仙的理论体系,将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纳入其中,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

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450)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北魏统治者的支持下,称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人称之为北天师道。南朝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则提出“祖述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总括上清、灵宝、三皇诸派经典,人称之为南天师道。道教的教规、仪范经此二人修订后逐步定型,再由齐梁陶弘景充实神仙谱系,完善道教义理,叙述承传历史,对后世影响更大。

隋唐道教步入兴盛期,一直至明代中叶均系发展时期。

从隋唐至北宋,国家基本处于统一状态,道教义理不断深化,相继出现孙思邈、成玄英、司马承祯、杜光庭、陈抟、张伯端等许多著名道教学者。

南宋金元民族矛盾尖锐,道教内部宗派纷起。金大定七年(1167)全真道由王重阳在北方创立之后,至元代受统治者的支持盛极一时。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三十八代张与材天师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遂使南方符箓各宗派逐渐合流为道教正一派。其后道教,即以正一、全真两大教派继续传承于世。

正一派与全真派的内容和承传方式既有相同处,亦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是敬奉神团主体上一致,礼三清拜玉皇,持守三皈五戒,共同奉黄帝为始祖,奉太上老君老子为教祖。都认为首先要做好人,在经历美好人生过程中不断提升,修心养性,努力做度己度人的神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功德成神”。

正一派与全真派的不同之处也较为明显。

正一派界于出世、入世之间,所以正一派道士多为入道形式,有俗家生活,许多道士习惯在庙观中着道装、诵经典、拜神灵、做科仪、画符咒、接应十方善信;正一道士的神权主要从“箓坛”获得,所以古代有“三山(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江西閤皂山)符箓”制度,现在“三山”之中的龙虎山已开坛授箓。

全真派是出家制度,按照全真的传统要求,全真道士应该素食、独身、不着俗装、满发大领,全真道士注重清修、主要活动都在庙宇完成,庙宇就是家;全真道士的神权主要从戒坛获取,全真派有条件的十方丛林宫观,现在均可以申办开坛传戒。
今天,我国道教界提倡,无论正一派还是全真派,都要在政府的领导下,爱国爱教,团结进步,遵纪守法,发挥自身优势,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