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台也需要“精心打扮” 电视包装市场调查

 平和的面对人生 2010-12-02

电视台也需要“精心打扮” 电视包装市场调查

包装公司与电视台的行业格局不改善,这个行业的环境就不会有大的变化。
    “我们是在向专业公司征集频道包装的意见建议,但谈不上竞标。”为了强化今年年初出炉的“新闻中心”的概

念,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以下简称“SMG”)旗下的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即将改版。除了节目内容之

外,频道整体包装也提上议事日程。“频道此次寻求的是长期合作,一做就是一年,并且看重后续服务。此外

,出于为包装公司节省成本的考虑,我们不要求参与者交成片,有比较详细的创意方案就可以。”面对《中国

广播影视》的采访,频道方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相关负责人一次次强调着:这是比稿,不是竞标。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5月底,他们共收到六个方案,国内电视包装领域比较知名的几家公司几乎都

参与了竞争,甚至有人表示“志在必得”。
    
 频道方面却有些尴尬。“其实目前国内颠来倒去也就这几家公司,可供选择的对象不多。”作为将要为电视

包装服务掏腰包的消费方,当然有资格发出小小抱怨。
   
  而提供服务的包装公司,对于“金主”电视台的抱怨,更是从来没有断过。到本文截稿时,记者了解到,

原定于6月1日进行的台内甄选,因为频道领导工作繁忙的原因而被延后。曾经表示过希望频道包装工作尽快

展开的这位负责人,也无法确定最终的结果将于何时出炉。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参与此次“比稿”的包装业同

行们都在心照不宣中平静等待。
   
  晓之以利
   
  口口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口口口公司”)总裁罗军的思路很清晰:“电视台播出的内容无非是

三类—节目、广告和宣传片。节目是对内容进行管理,广告是对收入进行管理,宣传片则是对观众进行管理

。严格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媒体品牌管理,应该是凌驾于这三个方面之上的,是三者合力的体现。但在实际

操作中,品牌建设更集中和更显性的与包装产生着关联。”他提出的“3+3”模式,核心就在于协调这三个方面

的关系。
   
  所谓协调关系,换一种更明确的表达方式就是:在一个电视媒体中,理应“三分天下”的品牌包装,受重

视程度应该得到提升。这是电视包装行业最希望传递给电视媒体领域的认识。
   
  “创造品牌是一种手段,核心在于创造价值。”罗军如是说。他的同行,世纪工场传媒文化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世纪工场”)总经理丁彬,说得更直白些:“包装,最终是要为媒体挣到钱。”
   
  包装公司辛辛苦苦制作的宣传片,常常遭遇来自节目甚至是广告时间的挤压,不能按照计划的时段和频

率播出。这最让专业人士扼腕。同样无奈的丁彬只得晓之以利:“当电视媒体自身拥有品牌之后,单位广告时

间的含金量会增加,这就意味着广告收入的增加。换句话说,即是用现在的包装,来提升未来广告的价值。”
   
  电视台的“领导个人意志”,电视包装不合理的价格体系,诸般类似的问题虽然仍然让从业者头疼,但另

一方面,业内不少人也承认,电视媒体对于“包装”的意识已经有所进步。
   
  现任北京龙泽时代广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泽时代”)总经理的余龙,是国内电视包装领域最早一批

的探索者,他告诉记者,在十年前,国内的电视媒体根本没有包装或是品牌的概念,而现在,“市级和市级以

上的电视台,只要经济上有基本的承受能力,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曾经有国外的业

者羡慕:中国有最大的电视包装市场。
   
  当然,这里的“会提出要求”,实际上问题重重。清华同方今秒动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今秒”)

的执行总裁何在峰指出:“电视台需求不清晰,是这个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时至今日,大多数电视台仍然

不知道需要什么人来提供什么服务,以及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服务。正如业内不少人常用来形容的,很多电视

媒体对于包装的认识,仅是“让自己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
   
  何在峰进一步分析说,近年来国内各级电视媒体竞争激烈,这种紧迫的环境使得电视台忙于寻求可以立

竿见影凸显成效的“救命稻草”,在一些人片面的认识中,包装就是这样一件“法宝”。“很多电视台的心态是:别

人在改版,我们当然也要改版。既然是改版,就要把频道从头到尾重新打扮一下。这样的观念,反映出电视

媒体将包装视作奢侈品的消费心态,以及急待奔小康的心态。”
   
  对于这样一种心态,包装业内不少人是持批评态度的。但今秒文化董事长王亚东却乐得顺水推舟:“就是

要传递给电视台这样的信息——正是在这个领域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包装的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

可以最快实现来自领导的意志,用形式感将产品(节目内容)的特质推销出去,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
   
  作为业内资深人士,王亚东并非不知道,功利化的心态对于品牌的长期建设并不是一件好事。“电视台很

困惑,为什么非要拿钱出来做包装?几万块钱用来做节目的话,可以做30分钟的专题,凭什么要拿去买短短

几分钟的宣传片?”
   
  “所以,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让他们对包装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要告诉频道总监们:你是这

个企业的负责人,现在这个企业的产品需要做市场推广,这笔钱应该花。”
   
  5月中旬,以多家电视台台内团队为主的国内包装制作领域的一些人,聚集在北京香山饭店,参加为期三

天的“华语电视宣传片春季训练营”。会上,罗军以及来自国外的两位专家,系统讲述了宣传片的创意流程。

记者在后来的采访中,与一位民营公司的业内人士聊起此事,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表示,与其办这样的训练

营,不如办一个“频道总监学习班”,向电视台领导集中宣讲包装的重要性。
   
  “我们真的很希望频道总监们能够聚在一起开个会。不过,总监们总是很忙的,”他的笑转而无奈,“根源

还是不重视!”
   
  市场与环境
   
  有数据显示,国内电视包装行业年产值在3~5亿元。这个数字并未得到权威性的证实,但可以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其所在领域的有限规模。
   
  与潜在的巨大市场相比,这个领域内具有专业水准和整体包装实力的公司实在是屈指可数。“这很不正常

,就这么几个公司,实在不能称其为行业。”何在峰表示。他进而指出,这个“行业”竞争不够激烈。“大家活得

还都挺舒服。小富即安嘛。当然,也有些提供单一层面服务的公司已经活不下去了。”记者了解到,口口口、

世纪工场、今秒以及龙泽时代等公司,年利润率都在20%~30%之间。
   
  “中国的电视包装行业还处于整体摸索期,说成熟还为时过早,现在是从无序向有序的方向发展。”王亚

东如是说。
  与此前表达的“电视台需求不清晰”相关联,何在峰还提出一种观点:“这个行业到底应该怎么界定?现在

似乎是人为地被弄窄了。”他指的是,电视包装被单纯理解为宣传片的制作,被定义在技术这个低层面上。“

而这本应是一个创意产业。”
   
  何在峰认为,上面提到的“小富即安”的思想,其实很危险,“我们尤其需要开拓这个行业的视角。”比如,

参与进来的人员,在原有的技术层面要求之外,还应懂得广告策划、营销谋略,更要了解媒体形态,懂得节

目内容的力量。如果这样的视角加入进来,就可以帮助这个行业更具活力。“包装的存在,也是为了让电视台

在收视与营销方面更具主动性。”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统一的。
   
  今秒与央视科教频道(CCTV-10)的合作,是业内著名的成功案例。“观众可能具体说不出来哪里有了改

动,但就是觉得比以前好了。”何在峰笑着说。内行看门道,实际上今秒下了不少工夫。
   
  “健全识别体系,改善收视环境,同时,通过调整编播,对观众进行有效的收视引导……”这些看似作用

于细节的工作,关键在于此前合作双方有统一连贯的思路。“在具体的包装执行之前,必须与电视台一起想清

楚:频道到底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如果一上来就是搞制作,出产品,实际上是对电视台的不负责任。”
   
  “希望可以凭借我们的努力,推动这个目前还称不上行业的行业,往前走到一个新的层面。作为这个领域

的从业者,我们也才可能得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何在峰认为,大家都向这个方向努力,竞争会变得激烈,

行业反而可以有更好的走向。
   
  自然,单凭业内一部分人的热情是不够的。在任何一个市场中,对于行业的认定,都需要得到“买方”及“

卖方”双方的认可。在这方面,包装公司与电视台的磨合与相互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前几年对电视台的强烈诟病形成反差的是,行业内的一些人也开始检讨自身的不足。一种观点是,目

前这个领域所能提供的服务,其数量及质量都很有限。“我们自身的专业水准制约着我们所服务对象的专业水

准。”余龙如是说。
   
  丁彬也认为,包装公司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电视台,“你不能阻止对方去想:这个东西是我的吗?再

有,我们是否真正做出了好的东西。”
   
  “不要去抱怨电视台,而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我们是提供服务的一方。”光线传媒副总裁

兼光线英事达总裁李德来表示。从今年开始,国内电视包装行业最资深的英事达公司完整归属到光线旗下,

此前专注于节目制作的李德来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在合作中,电视台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行业内也有不同看法。传统的观点是,电视台需要知道自己

的目标,做好准备,并且参与到策划创意的过程中来。但余龙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90%的电视台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样更好。”余龙将其比喻为一张白纸,认为这样便于进行“深度

改造”。当然,包装方会先听取频道方面的想法,尤其是他们对于自身平台的理解。“但我们不太接受他们对

于策划的建议和理念。我们给你重新定位,你什么都不要说。”
   
  这样一种看似“武断”的操作方式,仍然无从消解在这个领域中“买卖”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对于我们公司而

言,包装就是全部的业务。而对于电视台来说,这只是一个环节。”王亚东如是说。
   
  而且,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的电视台与国外完全不同,不是纯商业的机构。现有的体制也不允

许将电视播出平台完全作为一个产品来推广和营销。因此,很难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品牌战略。而且,在这个

领域里,包装公司完全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竞争,但电视台不是。双方的市场地位根本不对等。”因此,王亚东

认为,包装公司与电视台的行业格局不改善,这个行业的环境就不会有大的变化。
   
  体制内团队
   
  不管是专业包装公司,还是具有一定品牌意识的电视台,有一件事是共识。“我们更希望找一些愿意长期

合作的电视媒体。”罗军的话代表了这个行业的心声。
   
  上海幻维数码影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幻维”)负责SMG旗下大量电视频道的宣传包装工作,该公司副

总经理唐昊同时了解“买家”和“卖家”的看法。“频道同样希望有专门的团队为自己提供长期服务,但是,电视台

以外的公司,由于规模限制,人员流动所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以及经营压力造成的精力分散等问题,能够做

到这一点的并不多。”
  这样一个任务,似乎就落在了体制内的包装团队身上。
   
  湖南卫视总编室下属的形象工作室是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自2004年6月整合形成的工作室,现在共有

26个人,专门为湖南卫视服务。用负责人丁诚的话说,“湖南卫视屏幕上所有与视觉因素有关的内容,都出自

我们的工作室。”他概括所在部门的工作,包括整个频道的形像宣传,大型活动与日常栏目的包装与宣传,电

视剧播出的宣传以及频道对外的宣传,诸如路演、招商等。世纪工场与湖南卫视有一年的合作关系。前者主

要提供经验和意见,具体的计划、创新和制作由形象工作室完成。据介绍,与单纯的专业公司制作相比,这

种顾问式的合作方式更具可持续性。一方面,电视台为专业公司树立了品牌,另一方面,专业公司也为电视

台培训了专业队伍,对电视台品牌包装宣传的维护和细节处理比较到位。据了解,“超级女声”火热的2005年

,工作室月平均制作宣传片7000秒。2006年4月,宣传片制作量攀至9000秒。
   
  在香山饭店的“华语电视宣传片春季训练营”上,罗军曾经将湖南卫视的一条宣传片作为范例进行演示。

当问起该片的制作成本时,丁诚的回答让与会者吃了一惊:“这条片子没花钱。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预算。”
   
  湖南卫视的这个工作室是完全体制内的建构。丁诚告诉《中国广播影视》记者,他们做宣传片,都追求“

零成本”。“所谓零成本,是一个虚数,就是尽量少花钱。频道有软硬件各方面的丰富资源,我们都可以使用

。”丁诚表示,在制作经费的问题上,他们没有任何怨言,“这种情况反而逼得我们在创意上多动脑筋,尽量

以巧取胜,大制作大成本的创意,我们不会过多去碰。”出于担心精力分散的顾虑,工作室虽然有时也帮湖南

卫视以外的电视媒体做些片子,但都是“浅层次的”。“领导对我们很放心。从我们自身来说,也是希望扎扎实

实地把湖南卫视的包装宣传做好。”丁诚看得很清楚,“包装当然必须要走商业化、市场化的路子才能做大做

强,但工作室现在不急于改变性质。我们把湖南卫视这个品牌做好了,以后不缺客户。再者,因为有湖南卫

视这个平台,我们还锻炼了队伍,这种机会是其他包装公司难以得到的。”
   
  上海的幻维数码影视则是完全企业化运作的公司,在11年前,幻维的前身是台内的电视特技制作科。作

为SMG旗下的公司,幻维一方面自主运营,接受董事会的指标考核;另一方面,有时候也需要承担一些非营

利性的任务。
   
  今年年初,SMG内部对各频道提出“格式化播出”的要求。唐昊解释说,即是通过更科学合理的编排播方

式和包装手段,主动处理好广告、节目内容及频道品牌宣传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尽量扩大和保持观众流,

提升媒体平台口牌价值,乃至提高广告的实际到达率。这种要求执行起来当然有难度,也遇到过一些阻力,

但频道最终都表示认可。
   
  “以前都是频道说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现在我们会与频道高层进行探讨,尤其是有整体包装合作的频

道,相关人员天天都会沟通,基本上是在一起上班了。”唐昊举了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例子。据了解,由于

更名,此前频道曾经考虑过放弃使用“G-sport”的品牌标志,“我们建议保留,因为这是重要资产。”频道决策层

最终接受了幻维的建议,同意将品牌标志保留,但根据新的需求进行了少量修改。“两者在视觉上有很大的继

承性,维护了已经积累的品牌资源。”
   
    “目前幻维的服务对象以集团内的频道为主,但我们也在向外拓展业务。”邻近的江苏卫视是幻维的服务对

象。在这次合作中,江苏广电总台电视传媒中心下属的包装工作室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据江苏广电总台包装

工作室主任孙明介绍,工作室内部按公司模式运营,实行流程化管理,从今年开始,台里下达了经济指标。

但工作室对外还未真正走向市场,其运作形式介于湖南工作室与上海幻维之间。工作室90%的工作是为台内

的频道服务,结算采取内部划账的方式。“我们的优势在于,与台内有更好的沟通机制。但我们工作成果的单

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孙明说。他同时表示,希望向行业内尤其是同在体制内的优秀团队学习。
   
  内容企业跨行竞争
   
  李德来认为,目前国内电视包装行业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从业人员中从事传媒专业的人太少,“技术层面

的人才从来就不缺,缺的是既懂节目又懂包装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涉足电视包装这个全新的领域,李德来毫不掩饰自己的踌躇满志。他笑称,光线有自己的一整套“独

家秘方”。收购英事达,是希望借助这个知名品牌,在电视媒体包装领域展开一番新作为。
   
  “其他包装公司不是在跟英事达竞争,而是在跟光线竞争。光线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是英事达的资源。”李

德来举例说,假设针对某一电视媒体设计好了具体节目或是栏目,光线可以在自身拥有的播出渠道中进行试

播,以确定效果。“坦白说,现在我们手里关于卫视的改版已经有10个不同类型的包装方案,再加上对于该频

道原有生态环境的了解,我们可以给出最适合的建议。这是我们拥有的智力资源。”
   
  “我们没有打算与现有的包装公司去竞争。光线英事达将是这个领域内唯一有节目及频道形态策略部以及

收视市场研究部的包装公司。”李德来简单提到了光线计划中的新营销模式,比如包装产品的工业化、套餐化

(全频道包装解决方案),以及“将包装像节目一样发行”。“具体的内容,现在需要保密。”
   
  李德来向《中国广播影视》记者透露:近一两年,光线将向“光线英事达”投入3000~5000万元。“我们没

有生存的压力。坦白说,英事达挣多少钱,对光线并不重要。尤其在英事达早期,光线更看重它包装盈利模

式的创新,以及与电视台合作中的价值。”据了解,2005年光线传媒的收入是2.5亿元。
   
  “我们是从发展的角度做出进入这个新领域的选择的。不同的运营模式将带来不同的盈利模式。”李德来

称,未来三年内,中国电视包装界一定会出现大的变革。
   
  但针对李德来的“光线优势说”,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光线本身具有很强的品牌性。在服务

输出的过程中,光线很可能会不断强化它自身的品牌。如果是这样,它可能很难为其他的电视媒体创造品牌

。”
   
  包装VS广告
   
  细心的上海观众可能已经发现,在上海生活时尚频道每小时8次的5秒ID宣传片中,有2~3次右下角会出

现某知名珠宝或是化妆品厂商的名字。该频道从去年5月就开始试验这种商业品牌植入媒体ID的方式。口口口

公司负责该频道的整体包装。
   
  “这不是简单的商品广告,而是商业品牌的形象宣传。我们选择的品牌,其所倡导的精神和频道的概念是

相吻合的。我们追求的不是利益的契合,而是精神气质层面的契合。”上海生活时尚频道节目部主任田芳强调

,“这是一种新广告模式的尝试与拓展,它的意义不在于创收,其探索价值高于商业价值。”
   
  记者从该频道广告部门了解到,5秒ID的植入价格,相当于同等时长的硬广告。以现有的播放频率来计算

,光这一项,每年将可为频道增加600~800万元的广告收入,这个数字在频道的年广告总收入中占到3%~

4%,因此,用相关人士的话说,它还只是“有益的补充”。
   
  田芳告诉记者,广告客户很喜欢这种植入方式。但另一方面,过量的植入很可能会造成媒体自身品牌的

损伤。据了解,目前该频道全天约120次ID播出中,大概30 ~40次搭载有商业品牌,到了7月份,这一数字

预计将增加到50次左右。来自专业人士的意见称,广告植入最大的限度不应超过ID播出总量的50%。
   
  对于在媒体品牌中植入商业元素,行业内大多数人乐见其成。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表示质疑,“ID的最大

功效在于识别。因此不应该放一个干扰的因素在里面。电视品牌与商业品牌的对接是很难的。我不看好这种

发展方向。”余龙如是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