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伟大改革家管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大碗羊汤 2010-12-03

核心提示:管仲有一句话,大家很熟悉:“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是他提出来的。

《管子》一共十八篇。里边有一篇叫《牧民》。《牧民》篇里,管子就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要把天下治理好,首先就要顺合老百姓的心思。一个国家的政治兴旺还是败落,首先一条取决于民心的向背。你顺应了老百姓的心思,国家就兴旺发达。你违逆了老百姓的心愿,国家就要败落衰亡。

怎么能够顺应老百姓呢,要让人民先富起来,要能够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证。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1月26日第10版,作者:周圣伟,原题:《“春秋第一相”:智者管仲》

尊王攮夷,知人用人……管仲担任宰相以后,像是一匹识途的老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眼光,牵引齐国这辆大车向前行,目标明确,道路通达,高歌猛进。

高价买鹿:不战而屈人之兵

有一次管仲派了许多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当时鹿这种动物在其它地方是比较稀少的,只有楚国才有,但是在当地人们只把鹿当作一般的肉食,二枚铜币就可以买一头了。

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我们国君喜欢鹿,不惜重金前来收购。楚国商人一看,有利可图,赶快到各处采购,纷纷进货,然后再卖给齐国的商人。

鹿的价格迅速飞涨,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已经涨到五枚铜币一头,快翻一番了,此时管仲觉得,这个价格还是有点便宜,要把鹿价再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

管仲为什么要加价购鹿呢?他又是如何通过这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呢?

这是他的一个计谋。这样一来的话,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和大臣都很开心。

之前,卫国有个国君叫卫懿公,好鹤,结果魏国亡了,所以,他们认为齐桓公这样好鹿,是步卫懿公的后尘,玩物丧志,所以他们非常开心,想坐观其变,坐享其成。这一招对楚国的一些人来讲刺激非常大,一头鹿能赚那么多钱,于是农民不种田了,放下手中的农具换成猎具去猎鹿了,甚至一些士兵也放下武器,偷偷去猎鹿。全民皆猎。这样,地就荒了,仗也没人打了,枪头都生锈了。

这也是管仲的意图所在,一年以后,楚国土地荒芜,铜币堆积如山,但是你铜币再多也没用,买不到粮食。

这时管仲封锁楚国的粮食进出口通道,他利用齐桓公是诸侯霸主的身份,向各国发出命令,不准跟楚国通商、买卖粮食。

这样,楚国粮食奇缺,部队没粮食吃,战斗力就大打折扣。这时管仲看时机成熟,组织联军,找了一个理由,讨伐楚国。楚成王一看没办法,弱势,求和,不再侵略周边的小国家,听齐桓公的号令。这样管仲不动一刀一枪,就是《孙子兵法》上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尊王攮夷

尊王攮夷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管仲为相以后,尽心竭力地辅佐齐桓公,富国强兵。不久后就使得齐国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了。

他当时采用的一些政策中有两点,一个是尊王攮夷,另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尊王攮夷的含义是什么?这要从周王朝的衰弱开始说起,就是周朝是文王立国的,但到周幽王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了。周幽王比较昏聩,他宠信一个女人叫褒姒。为了博她一笑,他点燃烽火。褒姒笑了,大臣们火了。这个典故就是“烽火戏诸侯”。

到周平王的时候,国家不行了。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周朝分成两截,一个叫西周,一个叫东周。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就是西周跟东周的分水岭,也把这一年作为是春秋的开始。

到这时周天子虽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他已经无力管制天下。好多诸侯国都不听他号令,原来周文王立国的时候封了100多个诸侯,到这时诸侯国还有几十个,吞并掉一点,灭亡掉一点,还有几十个,比较大的有齐国、晋国、楚国、燕国、魏国、中山、陈国、蔡国,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弱肉强食,互相兼并。

好多诸侯国凭借自己的实力不听周天子号令,所谓的尊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王”指周天子,因为周朝再衰弱,它毕竟还是中央政府。尊王就是要尊重周天子,尊重周天子的名分、权利。

这样有什么好处?实际上是管仲的一个策略,因为齐国再强大,毕竟还是诸侯之一,实际他就是一个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帜来发号施令,挟制诸侯。

但尊王令诸侯以后,攮夷又是什么用意?“攮”本意是排除、排斥。“夷”指的是非华夏地区。过去讲中国,实际就是中原,它的区划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还有安徽、湖北这些在长江北岸的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