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高歌1 2010-12-05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作者:杨蓉  王…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30    更新时间:2008-12-30    

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所学校能否充分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切实利用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和课堂教学,都与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密切相关,因此建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因素法,并依据系统理论,确定了五个一级指标:校长应当具备的四个主要能力要素和校长的内在信息素养。

一、信息化系统规划的能力

    校长的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包括:学校信息化系统的前期系统规划能力,中期发展规划能力以及后期的信息化系统的评估能力。这样形成了一个先规划,再发展,后评估的循环,在循环中不断总结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再次规划、发展、评估,避免了信息化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效益。

    1.前期的系统规划包括对硬件设施、资源、培训和资金的规划,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这几方面的规划都应当是中期和长期的规划,而不应当是短期的规划。

    2.校长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规划能力包括目标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能力。另外还应该具有对发展的组织结构规划的能力,首先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分类,明确任务,其次将任务分组,授权给管理人员管理。

    3.校长的系统评估能力是系统规划能力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量化考核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应用状况的评估、实施效益的评估、学校信息化实施经验总结。

二、信息化应用的领导能力

信息化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服务,在学校范围内,校长的信息化应用领导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学的领导能力和对课程改革的领导能力。

1.教学的领导能力

    校长对教学的领导包括面向信息化的理念和行为两个层面:在理念层面,它包括了对校长职务的定位、对行政和教学的侧重或平衡、对人和事物的态度、对“权力”的认识、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所抱。特的信念以及对学校未来信息化发展方向的规划和展望、制定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等;在行为层面,教学领导包括运用信息化增进教师教学成效和学生学习成就的种种努力和行为。

    2.课程改革的领导能力

    在面向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校长如何应用信息化推动课程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校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校长应当具备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将理念实施到学校的实践中,校长应在学校为信息化与课程整合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创设多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

三、信息化教育中对人的领导能力

    信息化教育中校长对人的领导能力体现在两大方面: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领导能力。

    1.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需要掌握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寻求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制定管理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学校管理目标要与教师价值实现、教师近远期利益等内容密切相关,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和计划,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创造良好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作基础,校长首先优化人际关系,对内力求与教师和谐相处,为教师发展做实事,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舞教师专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外要有勇气打开校门,以开放的心态把专家学者请进学校,指导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建立良性循环的氛围。(3)制度保障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要不断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断有新的想法和进步。所以在满足教师精神需求的同时,在物质激励等方面继续给教师提供制度保障,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共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2.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领导能力

    (1)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素,校长如何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领导学生全面发展是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许多中小学在多方面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创设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多样性学习提供硬件设施,提供学习所需的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创造学校、社区、家庭紧密联合的信息化教育体系,支持学生开展跨时空的信息化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实现学生的电子成长记录,发挥评价促进作用,使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氛围

    校长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内形成应用信息技术互相交流和解决学习困难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和效率。

    四、信息化文化的建设能力

    1.信息化制度的建设能力

    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在学校内校长需要制定或监督制定信息化相关的制度,注重发挥制度的长效优势。例如设备正确使用的制度、网络正常运行和维护的措施等。

    2.信息化道德和法规的引导能力

    信息化在学校的应用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因此校长在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对信息道德准则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使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信息道德观和健康心态。

    3.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引导能力

    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校长的引导作用对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只有校长多方面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为老师和学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鼓励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才能在校内形成有于信息化发展的文化氛围。

  五、校长的内在信息素养

    校长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时,自我也必转变观念,从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应用能力两方面提高内在的信息素养。

    1.校长的信息化意识

    校长一方面应当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有主动接受信息化培训和学习的意识,愿意接受新的信息化理念。另一方面也应当具有推动学校整体信。息化发展的意识,把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当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有发展目标并且列入工作计划,分步骤;采取具体策略推动学校信息化的整体向前发展。

    2.信息化应用能力

    校长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是校长信息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基本能力要求,是不可忽略的。校长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仅仅应该具备一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应该能够应用信息化管理软件管理学校月日常事务,使校长从日常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变革管理模式,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具备系统规划的能力,加强信息化应用的领导能力和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领导能力,这是现代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必然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更好地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和谐持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