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早明标本中看到的永、宣青花瓷特征 - 日志 - 名家美石 - 雅昌博客频道 - Powe...

 二叔图书 2010-12-05

从早明标本中看到的永、宣青花瓷特征

标签青花瓷  标本  特征  2010-04-28 17:31

从早明标本中看到的永、宣青花瓷特征

 

文、图/邹顺驹      (本文载《收藏快报》2010.7期由作者重新在雅昌编辑)

 

笔者藏有一些早明青花瓷标本,过去一直压在箱底,没有条件去做深入考究。如今“鸟枪换炮”, 有了一些敉码设备,便想借助它们向方家求教,以实现自己多年想让这些珍贵标本重见天日的夙愿。早明在陶瓷史上有洪武、永乐、宣德和后三朝(正统、景泰、天顺)情况不明(即所谓“空白期”) 的器物特征。如何从实物标本、而不是完全从“本本” 出发去为许多未知的青花瓷器物“验明正身”,应该是更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器物简介

一号盘(见图一)是一件早明青花菱口折沿盘残器。其残存的部分约占全盘的二分之一。为了研究它,笔者对其进行了修复。仅管修复的部分尚末施釉,但已能完全看清当年的“庐山真面目”:菱口、折沿、浅弧壁,口径24厘米,高5厘米,足径14厘米,足高1厘米。盘身与足底内外均满施青白釉;盘心双圈内绘折枝花纹饰;口沿处的波涛纹,被上、下两道双圈夹在中间。盘的背面从足墙、盘壁到口沿的纹饰均用单圈和双圈分隔开,依次为简笔丛草纹、缠枝宝相花纹和点状缠枝花纹。

二号盘(见图二)也是一件早明青花葵囗盘残器,其残存部的大小与前一盘相差无几,经修复后,可以明显看出它不像前盘的折沿那样趋向内收,而是使口沿顺着盘壁像花瓣一样向周边外卷。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差别,两盘的外壁才呈现前一个凸,后一个凹。这只盘的口径为25厘米,盘高3厘米,足径为12.5厘米。除削足处露胎外,通体施青白釉;正面盘底双圈内绘云气、折枝花叶和跪卧的麒麟纹;整个盘壁双圈上,排满了十个如意气旋纹图案。将盘倒扣过来后,可以见到盘的外壁,从足墙到盘壁之间有一个宽1.5公分的下斜台阶,从足墙、台阶到葵口沿共有三道双圈,台阶与口沿的双圈内,绘有六朵硕大的缠枝西番莲。

三号盘(见图三)是一件早明时期完整的青花折沿盘。(器口有小修)其特征为:正面唇囗,弧壁;背面鼓腹,折沿内敛。口径12.5厘米,盘高2.5厘米,足径7厘米。盘施满釉,削足露胎。正面盘底双圈内绘了一条又肥又大的凶悍鳜鱼和几簇摇动着倩影的水草;唇囗双圈内满绘着发丝状和芽状波涛纹。盘背壁饰和唇囗处均为简笔缠枝花。除体量上的差距外,其器型、纹饰、胎质、釉色等特征,均与一号大盘有不少相似之处。

二、断代辨柝:

古瓷鉴定的常规是从款识、器型、胎釉、纹饰、工艺等几大类去进行判别。本文的特点是从实际出发,用实物同国家文物局出版的科学理论《中国陶瓷》中的论述进行比对,去产生相对比较正确的结论。这几件东西仅管无款,但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最鲜明的是它们的青花发色、胎釉、纹饰、工艺这几项。

1)青花发色:

三件器物上的青花料均呈浓艳的宝兰色。尤其是在青翠欲滴的色泽中布满了铁锈斑,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苍古。据说这是15世纪前期由国外东亚地区进囗的一种特殊含铁钴料——苏麻离青在窑火中经高温析出后产生凝结的结果,苏麻离青就像历史上一个匆匆的过客,永远无法再现她那美丽的身影。

图四是一号青花大盘上呈现的苏麻泥青铁锈斑。一号盘背面盘壁上的宝相花由于青料的晕散己使花卉图案结成了饼,从结成饼的宝相花上可以见到深陷其中的大面积铁锈斑。另在盘沿双圈内的缠枝花骨朵上也布满了难以敉计的点状铁锈斑。其呈色黑里透红,更确切地说,铁锈斑并不完全是一种黑色,而是一种偏褐的棕色,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钢铁生锈的颜色一模一样。

图五是二号大盘背面西番莲和叶纹上的铁锈斑。

图六是三号小盘鳜鱼和水草纹上的铁锈斑。鱼嘴上的青料被烧结后的氧化铁腐蚀和剥离得尤为厉害,用手摸上去,鱼嘴的铁锈斑纹饰己有明显的凹陷感。

那么,元、明、清三代什么时候的器物才具有这种鲜明的青花瓷特征呢?无疑,只有在元代的至正型青花和永乐、宣德朝的青花器上才能找到。在笔者收藏的近万块瓷片中,不少青花上都能见到黑色的斑点。《中国陶瓷》上也说从元到成化前的不少青花器物上都有铁锈斑的存在。但它们与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上的铁锈斑却有重要的区别,永、宣朝以后的这种“铁锈斑” 要么少得可怜,要么暗淡晦涩,无论在敉量和质量上均属铁锈斑中的“残花败柳”, 根本不能与气势磅礴、美仑美奂的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上的铁锈斑比。永、宣和元青花上出现的铁锈斑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与宝石兰般的苏麻离青呈色交相辉映。并与富有时代气息的器型、胎釉、纹饰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更富有生气与活力。

2)玉质聚釉:

三件器物上的青花白釉也有自己的特色。图七和图八是一号青花大盘口沿上和足沟处呈现的聚釉。这种聚釉具有一种通透的玉质感,上手以后,会感到它发出的幽光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翡翠一样碧绿,像羊脂玉一样油润。总之,这种玉质感完全可以以假乱真,仿佛和真玉一样。口沿和足沟处的深绿色聚釉唯永、宣青花所独有,在其它年代的碗盘上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历来成了鉴定永宣青花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陶瓷》第488页就有这样的记载:“宣德青花器中除极少敉器物釉色莹白外,绝大多数均白中泛青,其些瓶、罐类的口缘及足边聚釉处呈水绿色。”不仅如此,各个年代即使同是白中泛青的釉色也有发色深浅的程度不同、釉层的厚薄不同、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到的气泡状态不同。

图九显示的是三号小盘底足上由缩釉形成的桔皮纹和火石红露胎针眼。在明、清两代青花瓷中,永、宣青花釉料的肥润程度要远远高于其它朝代,釉面出现桔皮纹和火石红露胎针眼,是其肥釉的一个有力证明。

图四和图六还呈现了一号大盘宝相花上和三号小盘鳜鱼纹上无敉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气泡。这又说明了什么呢?《中国陶瓷》486页在永乐瓷器的鉴定要点中说:“永乐瓷的气泡一般均有大小不同,以30倍显微镜观察,凡气泡一律大小者,要特别注意其时代。”这又是永、宣青花釉料的一个鲜明特征,进一步揭示了这三件器物的时代身份。

釉色的青白程度与釉料中的含铁量有关,釉料中含铁量越低釉色的白度越高。永、宣青花釉料的白度要高于元青花,低于清代的康熙青花。这是因为青花瓷的釉色与釉质不断随着时代的改变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不同年代的制瓷工匠会在釉料和瓷土的配方上留下特殊的时代印记。三盘图片上呈现的均是永、宣青花瓷上像鸭蛋壳般含青色的白釉,即所谓白中闪青。但这种釉色却透着一种特有的永、宣气质和时代感,它在收藏家的眼里是不会和任何其它朝代的青花瓷白釉相混淆的。

3)典型器型:

除了简介中介绍的一般器型特征外,上述三盘还有几个关健性器型特征:

盘心下凹。即使是在三号小盘盘心狭小的面积上也能见到这种下塌状,鱼腹处的凹陷在图三的照片上反映得很清楚。《中国陶瓷》500页在宣德窑的鉴定要点中说:“盘类因塌底而盘心下凹状明显,凡盘子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

尖状削足:我们从图八中还可以看到一号盘的圈足呈现底沿对削,即将底足着地处削成了一条尖状线。这就是明·《留青日扎》中所谓“宣窑坛盏,釜底线足”。

图十显示了二号盘足墙向内倾斜的状况。三盘底足的内外墙均向同一方向作不同程度的倾斜。正面平视,盘足内敛;将盘倒扣过来观察,盘足内外墙均向盘心方向倾斜。二号盘外墙倾斜的坡度约在50度左右;三号小盘向内倾斜的坡度约为20度左右;一号盘倾斜的角度最小,约在510度左右。《中国陶瓷》488页在宣德青花瓷的鉴定要点中指出:“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削足处理有多种方法,特别要注意大盘的底足处理法。凡真宣德青花大盘,圈足断面往往成倒梯形:墙内敛,里墙外斜,因此无法用手抓起。”二号盘足高0.5厘米,三号盘足高0.3厘米,均为矮圈足,根本抓不起来。一号盘足高1厘米,抓起来也很费劲。

4)纹饰画风:

三盘纹饰中的缠枝花、折枝花、西番莲、麒麟纹、鱼藻纹、波涛纹、宝相花纹等均为历代青花瓷中普遍采用的装饰题材。但出现在苏麻离青上的这些纹饰却风格迥异,独具那个特定年代的个性化色彩。图一和图三上出现的波涛纹共有9组。每组由一朵像姜芽一样的浪花和三匹迭浪组成。二层向上的迭浪将一层向下的迭浪夹在中间,像发丝和木梳一样的迭浪按正反不同的方向,对衬地排列在一起,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装饰性。《中国陶瓷》从626——629页例举了20种波涛纹,这些纹式从元到明天启,没有一件是清代的。说明波涛纹在元、明两代的特殊意义。经过与文献资料比对,本文一号盘和三号盘中的波涛纹与15世纪前期波涛纹的构图方式基本一致。(见图十一)

二号盘正面盘壁上的如意气旋纹在洪武民窑器中就多有发现。(参见胡雁溪《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图十二为笔者收藏的洪武云气纹碗。图十三为碗心“福”字纹。图十四为该碗圈足鸡心砂底。洪武碗中的气旋纹与二号盘如意中的气旋纹风格极为接近,但青料的呈色却将二号盘中的同类纹饰划归永、宣的苏麻泥青时代。因为洪武时没有苏麻离青。

更值得注意的是,三盘纹饰上均有许多深浅不一的呈色。图十五二号盘的叶片上显示,叶的外缘都有细小的轮廓线,叶的顶部不像一笔画下去那样是尖的,而是秃的,即尖端有个点儿。它表明那个时后的制瓷工匠是用小毛笔在作画,即圈内人说的“双勾填涂”。 这种技法是在画粗线和大面积着色时,先把需要涂抹的地方用细笔勾勒出来,然后蘸青料在线条内填色,所以,才使笔触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特征。据《中国陶瓷》上说,这种纹饰特征唯永、宣青花所独有,在其它朝代的青花瓷上是很难看到的。

图三和图六中的鳜鱼嘴又尖又长,而且长嘴上还长满了毛刺,像一点一点画出来的。它生动地体现了小笔作画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线条容易出现断笔。因为“永、宣青花瓷着彩时系用小枝笔,使得每笔醮料有限,需不断重新醮料。”(《中国陶瓷》488页)盘中的鱼嘴也是通过好几次醮料才画出来的,这就是鳜鱼嘴被画得如此凶猛的原因。

5)胎质胎色:

三盘胎质与永乐的“胎质细腻洁白” 无二。如今修复后己无断面可考,但仍能从二号盘一细小破损处发现这种细腻洁白的特征。(见图十六)一号盘圈足露胎内墙遍布火石红。(见图十七)但其究竞是窑火烧结所致的火石红,还是如教材上所说,是一层浅红色的涂抹料?还需作进一步考证。(《中国陶瓷》488页原话为“宣德青花瓷……凡露胎部位,或属白胎色而有火石红,或有一层浅红色涂抹料,但均无旋痕。”)

6)空白期辨:

图十八中并列了两件早明青花器物。左面是一只正统时期的骑马访友撇口碗,右面是前面介绍过的三号盘。经过比对我们可以看到碗面白釉缺少光泽,釉色偏青;盘面白釉莹润透亮,青度含量比前者明显偏低。碗面青花发色较为灰暗,呈现一种浅淡的乌黑色调;盘面青花发色浓艳,呈现一种明亮的翠兰色调。碗、盘青料上都有黑色的斑点出现,但碗上的黑斑凝聚成块儿后浮于青花纹饰之上,且绝无像三号盘上那种呈现棕红色和锡光的大面积铁锈斑块。两件器物的比对说明了什么呢?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空白期不可避免会存在永、宣青花的遗留问题。同样的道理,曾经中断了元代苏麻离青进口的洪武时期,也会存在元青花的遗留问题,这就意味着有少量元青花很有可能是在洪武早期烧造的。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空白期中为什么会出现苏麻离青器物的问题。但是,按照古玩界的惯例,即使是有元与洪武的青花器遗留问题,也将凡是具有元青花特征的器物全部纳入元青花的范畴。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同样的方式去为永、宣青花器物断代呢?

至此,三盘的面貌应该比较清晰了,将其定为永、宣时期的民窑器应无大误。如果还要再细分一下,二号盘比一号盘薄且轻,尤其是口沿较尖,更加接近永乐;另两盘上手后较重,更接近宣德。这几件东西尽管都是早明时期的民窑器,但它们却向我们曝露了鉴定早明青花瓷真实的信息密码,尤其是对永、宣青花瓷本质特征的佐证和揭秘更加弥足珍贵。

 

(附件)

 

附图说明:(附图顺序按图片先后顺序排列)

1中的一号大盘,为早明青花菱口折沿残盘;

2中的二号大盘,为早明青花葵口残盘;

3中的三号小盘,为早明青花折沿盘;

4内容:1)一号盘背面缠枝宝相花和口沿部简笔花纹上的大片铁锈斑。2)花与叶上分布大、中、小密集气泡;

5内容,二号盘西番莲纹及叶面上的铁锈斑;

6,三号小盘鱼嘴和丛草纹上的气泡与铁锈斑;

7,一号盘沿上的水绿色聚釉和露胎上的火石红斑;

8,一号盘两面对削留下的尖状线足、足沟处水绿色聚釉和整体火石红足墙;

9,三号小盘底足釉面上的桔皮纹和缩釉火石红露胎针眼;

10,二号盘向盘心倾斜的内外足墙、凹底、莹白釉色、宝兰色青花及铁绣斑、盘背面足墙上端的下斜台阶;

11,《中国陶瓷》628页所载15世纪早期的波涛纹;

12,洪武青花撇口碗上的云气纹;

13,洪武青花撇口碗碗心上的“福” 字;

14,洪武青花撇口碗碗足内的鸡心砂底;

15,二号盘叶面浓淡深浅不一,叶尖有小园点,呈现小笔作画、双勾填涂的特点;

16,二号盘圈足破损处呈现胎质洁白细腻的特征,圈足釉面呈现针状缩釉;

17,一号盘整个内外足墙露火石红胎,底足釉下隐现跳刀痕;

18,三号盘与正统“空白期” 骑马访友碗胎釉和青花的对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