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

 快乐菠萝米多多耶 2010-12-06

 

默认分类 2008-08-02 13:49:35 阅读27 评论0   字号: 订阅

 回家的时候爬山,到龙东寺还十年前抽签的愿,拜过如来佛之后没有拜其它菩萨,也没有抽签,从寺庙里面出来,望着山下,突然想起一句偈语,“诸行无常,诸漏皆苦”,在潜意识里面认为这句偈语可能会影响我的下一个十年。人生如此,会当如何?

转一下别人的解释,他理解的有点道理,自己的解释再看机缘吧!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 by ccf‘s dawn

非常感谢dawn,非常好的文章,读来有很多更清晰了的地方。

诸行无常

  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其实是佛教4真谛中的第一个。按照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的说法这条是4真谛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开启教义大门的第一条。

  这个教义就是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变化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而我们看到所有一切都是各种因素,各种原因在某一个时间点同时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都是在不停的变化的,所以这个结果并不是固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化。活佛用了一个词叫“合和”,英文原词是:“compose”。如果认同了这个原则,就不会执着,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执着,美貌不能长久,英雄也会迟暮,爱情会淡去,生命会逝去,再多的财富在生命消失的那一刻都会变得和你毫无关系。

  如果只是这样说难免让人觉得太沮丧,那我们什么都不要做好了,这也是很多人反对佛教教义的立足点,包括我曾经也是这么想的。但是直到最近我才真正知道,其实我自己想错了。这句话很难听,因为他告诉了我,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长久的,而我内心是渴望长久的,就像有人告诉我我会死一样,虽然是真理,但是我不喜欢听,我喜欢听别人说我会长命百岁,这是我想要执着的。但是同样这句话其实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面对这样的一个世界该怎么办?改怎么办?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活佛在书里举出了一个例子非常生动的阐述了他的观点。

  就像我们在帐篷里生火煮鸡蛋,我们的目的是要把蛋煮熟。但是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蛋煮熟”这个事情是不确定的,是“合和”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不一定能达到的。那怎么办呢?我们就这样饿死吗?显然不是,我们把锅里面加上水,把鸡蛋放进去,把火生到一定程度,然后就等着鸡蛋熟。当我们做好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心里就有10成的把握,10分钟后我们就可以吃到熟鸡蛋啦!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这个时候就有信心能吃到熟鸡蛋?

  其实我们能做的是“趋势”而不是“目的”,我们为了能吃到熟鸡蛋,制造了所有能让鸡蛋煮熟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我们作为“人”能够控制的,比如生火,加水等等。但是即使这样鸡蛋还是有可能没办法煮熟,比如这个时候突然冲了只山羊进来把锅打翻了!锅里的水溅出来把火浇熄了!如果是平时我们会生气,会发火!会怨天尤人,为什么我连蛋都煮不好!老天爷一定是歧视我!甚至会去杀了那只闯祸的山羊。但是一个佛教徒不会这样,在发怒生气触发情绪之前,他会认为这是一个“合和”的现象,并不是上帝特别照顾了自己,相反这种事情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常出现在生活中。所以与其执着于一个由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不稳定的现象,还不如再次生火重新开始煮鸡蛋,填饱肚子来的实在。

  面对无常的世界,如果我们想要成就一件事情,想要做一件事情,我们就不能把这件事情作为“目的”,虽然我们常常说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什么。但是我们心里要清楚,我们其实要做的是制造一个达到这个“目的”的趋势。当趋势制造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就是祈求这个结果不要出现都没有办法。就像我们的鸡蛋已经开始在开水里翻滚了,同时有了上次的经验,我们还找了人在门口看着不要让山羊进来,这个时候鸡蛋不能被煮熟的几率已经接近不可能了。做越是复杂的事情心里越要清楚,不管我们制造趋势,怎么努力,但是事情的结果并不由我们这一个因素控制,任何现象都是一个组合的结局而非单一因素能影响的。所以一定要抱有“最坏”的打算,而且这个“最坏”的结果是能够接受的。

  这里就和《道德经》中的“道”合在一起了,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道”,“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的规律,统称这个世界的所有规律。如果我们制造的趋势是合乎一个力量强大的规律的,这样就像顺水推舟一样轻松,舟不动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在推,“道”也在推。我们可能有暂时的得失,但是从长远来看来,我们的事情是一定能达到目的的,因为我们得到了自然之道的支持,通常这里的“道”是“正道”,但是对于“邪道”其实是一样的。

  同时《老子》也说天地人神,各占其一。人能做的是有限的,但是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的,只是要认识到这个世界并非我们能完全控制的,我们首先需要顺从,然后才能发展。现在看来这两个起源不同的宗教在这个事情上的认识是何等的相似。

  所以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面,所有的目的只是一个合和的现象,比如成功,比如买房,比如结婚,比如幸福,比如死亡,没有任何执着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这个现象发生,我们需要做的是“制造趋势”。再说白一点,当我们看到成功,看到买房子,看到买车子,看到幸福,看到悲伤,看到死亡,看到这世间曾让我们如此羡慕和如此恐惧的一切事情,我们不要执着于这些事情本身。如果我们要得到或者要避免他们,我们能做的就是“制造趋势”并且清楚的认识到那些是我们不能控制因素和我们的“最坏的结果”。所以我们做决定的时候眼光不能放在“目的”上,一定要放在“趋势”上。

 诸漏皆苦

  回想一下我的生命产生的过程:我是千万条精虫中的一个,我的出生源于其中一条精虫没有被扔到墙上、烤干到显示器上或者大骂一句:“oh shit!”而是顺利的跑到了终点。生命形成的这个过程已经很简单也很直接的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朴实的真理:我们都是无常的现象,我们不是永恒的,我们不能控制一切,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完全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之后,我顺利的生下来了,很幸运的没有胎死腹中;我被顺利的被养大了,很幸运的没有遇到战争,饥荒,瘟疫和圣坛祭祀。这一切都是各种因素“合和”(compose)而成的,并非是我一个人,包括我的家庭能完全控制的。所以,生命,我们目前拥有的这副身躯,说到底是一个“偶然”的产物。如果有人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才能让他满意。这就像在问一个人:我的3个骰子都丢出了6,这个事情有什么意义?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就是发生了,他所有的意义就在于:“他发生了”。

  更不幸的是,任何一件事物存在的意义,其实是这件事物之外的。比如说,人类觉得猪存在的意义,是因为猪肉供给人类作为可口的食品和肥胖来源。如果假设有一天人类不再食用猪肉了,那么猪对于人类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其实猪并没有变,变的是人类的选择。所以导致猪存在有没有意义的其实是人类。同理可以推延到很多事情上。街上经常都能看到卖小动物商贩。有很多小朋友很喜欢买一个装在笼子里面的小白鼠,看它在圆笼子里面跑,这只小白鼠这个时候存在的意义就是被这位小朋友观赏。但是小白鼠自己并不知道,他也许还在期待能够跑出这个笼子。直到有一天小朋友耍厌烦了,小白鼠对于小朋友来说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小朋友可能会随意处置他。同理,人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也是一样的,他们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也是在笼子里面跑的小白鼠而已。当然某些宗教会创造出“神”来赋予众生意义,但是我们知道那是不可信的。

  所以,忘记这个问题吧。我做的每一件事情,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周围的人或事造成影响,也会对他们产生有意义或者没有意义的判断。我帮助一个盲人过马路,对于盲人来说我做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因为这让他的生活轻松了一些,他会快乐;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我能帮助他,我自己也会快乐,这件事情对我的意义也就在于此。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存在于人类这个族群中的“意义”是由他人决定的。比如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我的存在的意义是能考一个好的分数,超过大多数的同学。或许我们这里可以把“意义”这个词替换为“目标”。读书完成了,毕业了,我的目标变成了“找一个好工作”,“娶一个好老婆”,“买一间大房子”,“买一辆好车子”。当我完成了这些,然后又有另外一些目标会放到我的头上,让我继续。如果这样,对我来说这些就已经成为人生的目标,这些就已经是人生的意义。

  但是回想一下是谁告诉了我们这些是我的目标?这些是我存在的意义?难道是我自己吗?我生下的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什么都不知道,唯一的目标是生存下来,然后机缘巧合我做到了。然后有一群人来传授给我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的经验和知识,我被“教育”了,同时我在观摩其他人的生活中“学习”了我存在的“意义”。渐渐的我认同了这个意义,并逐步的实施他。于是我渐渐的形成了“自我”,这个“自我”拥有很多的价值判断,拥有很多的是非判断,拥有自尊,拥有道德,拥有伦理,拥有各种的边界。一旦其他人或者其他事情触犯到“自我”的利益,或者和“自我”相背,就会激发“自我”的反抗,或者让“自我”很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最后通过一种人类共有的方式表达了出来:那就是“情绪”。很简单一个例子:如果街上有一个女人赤身裸体的行走,我一定会觉得她是有伤风化的,因为她做的事情和我被教育的“道德”是背离的。而“道德”这件事情的定义是其他人定出来,然后教育给我的。但是就算在今天,很多封闭的少数民族,都是保持着赤身裸体的风俗,在他们的道德观念里面,赤身裸体和道德是完全不沾边的事情。同样,判断一个人是否美丽的标准也是一个很“自我”的标准,现在的女性会以自己苗条婀娜作为美,但是在唐朝会认为丰盈的体态是“美”,可以想象唐朝的女性看到自己越来越婀娜了,对她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呀。

  也就是说,这个我们生活的族群教育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经验,固化在我们的行为中形成了一个“自我”,就像一个刺猬一样,圈成一团,把真正的“本我”包在了中间。外界稍微的震动和刺激都会激起“自我”的反抗。从而演化出“情绪”。而我们往往太在意“自我”而忘记了沉睡在内在的本我。

  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来说,我们的各项需求包含了“自我”和“本我”的混合,但是更多的是“自我”的需求。最高境界的谎言,不是告诉你虚假的事情,而是告诉你不完全的事实。“自我”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大部分时间“自我”都会慢慢的麻醉我的心智,让我认为他就是真正的存在,他的需求听起来是那么的有道理,仿佛就是我真正需要的。这就像我的“本我”说:“你需要一碗米,一瓢水,一些蔬菜,才能继续生存”,而“自我”把这句话转述成:“你需要米、水、猪肉、牛肉、羊肉,最好还要一些可口的鱼和蔬菜,而这些东西越多越好”,于是我变成了一个大胖子。“本我”说:“你需要一间房子用来遮风避雨,以取保生命能继续延续”,而“自我”会转述这句话为:“你需要一间大房子,这样才够气派,才可以把小时候看不起你的人都比下去”。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接受“自我”的驱使,当然确实“自我”也兑现了他的承诺,让我们很肥胖,很气派,很现代的生活。我可以选择在这种麻痹中继续生活,但是就像梦一定会醒一样,麻痹总有结束的时候,而那是更大的痛苦。那是真正的失落和无助,面对不断流逝的时间,而无法做出任何的改变;拥抱着“自我”兑现给我的所有物质,却发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不是这些,但是已经没有能力挽回了。所以每次听到“自我”开始说需要什么的时候,我一定要问:“我到底是想要什么?为什么我想要?”一直问道我听到事情的真相为止。

  想想我们为什么会痛苦?我所有的痛苦都在于我对“自我”的执着,当“自我”觉得被冒犯,被引诱,被轻视,甚至当别人的“自我”和我的“自我”不一致的时候,我的“自我”就会驱动我的神经和激素分泌,让我产生情绪。比如愤怒,比如悲伤,比如饕餮。而这些情绪会迅速的把我的心智淹没,进一步让我做出以后会让自己后悔的举动。所以在天主教里面人类有七种大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这每一种罪都是一种人类的情绪,换句话说都是“自我”在不同的情况的一种表现。不过佛教更进了一步,提出了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自我”是不存在,“自我”只是一个人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以及各种因素导致的一个“合和”的现象,他不是在每一个人生命开始的时候与生俱来的。所以“自我”其实是不稳定的,是随时会变的,而且还因人而异,所以如果根据这么一个不稳定的标准做出的任何举动都是不明智的,这就是佛家说的“无明”。所以情绪是“无明”的,而“无明”就会产生痛苦。

  而“本我”是真正朴实的存在,这里的“本我”其实和道家的“道”是一致的,“本我”遵循的是很简单很朴实的原则,这些原则就是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交给我们的道理。比如:诚实,守信,不要欺负弱小,要乐于助人,不要浪费要节约,要与人为善……如果我说这些最简单的,最没有任何技巧的原则是“大道”,我想可能并不会有太多的人相信。所以《老子》说:“大道致简”

  对于情绪的控制,第一步要明白的就是,情绪其实是由“自我”产生的,而“自我”是不稳定的,不是真正存在的。当情绪来临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警觉,然后开始引导情绪,最后看穿这个情绪后面在鼓动情绪的“自我”。用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的话来说就是:

“当你开始注意到情绪将会带来的损害的时候,觉知开始发挥作用,举例来说?——如果你知道自己正站在悬崖边上,你就会了解前面的危险。你仍然可以前行;带着觉知在悬崖上行走就不再那么恐怖,事实上,它反而是非常刺激的。不知,才是恐惧的真正来源。”

  再想想我们什么时候会快乐,为什么又会快乐?任何一个生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是愿意快乐的生活着的,没有生命是因为为了受苦而生存的,这是生命的基本诉求。但是关于“快乐”的定义对每个人在每个时期都是是千差万别的。一个人的快乐也许对外一个人来说是一种痛苦,比如我有个同事喜欢听重金属摇滚,但是他的女朋友每次听到这些音乐都会抓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快乐”都有不同的定义。似乎“快乐”是没有规则可循的,但是佛教里面对快乐有一段描述我觉得说的很好,大体的意思是说:

  我们所有的快乐的,动机都是利他的;我们所有的痛苦,动机都是利己的。

  虽然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但是这个描述确实有他的深意。静静的想一下,我的痛苦是不是都是出于自己的考虑才痛苦的;而我们感到快乐时候是不是我们最初的动机是因为利他的。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有点诧异,想过了很多反例,但是很遗憾都没有成功。事实上我们在考虑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我们就是举行仪式将“自我”召唤出来对我们的行为作为评判,而在考虑利他的时候是把“自我”召唤出来换一个角度站在其他人的位置上进行评判,这就是常说的“换位思考”,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可以抑制“自我”膨胀的办法!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必须和“自我”生活在一起,不过我们可以控制“自我”,让他变成一个有人照看的家伙。不要把“自我”随意放出来,肆虐自己的心灵。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跟随“自我”的指引达到一些目标,但是我们自己心里要清楚,这些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我得到他们我也可以随时丢掉他们,而我真正需要的东西是另外的东西。“自我”所需要的,我之所以暂时保存他们,主要目的是不要触犯到别人的“自我”,不要让邻居以为他们和一个疯子住在了一起。如果我们做的事情多多少少能够帮助到其他人,那就尽量的去帮,这是我们快乐的真正来源。

  但是,其实,快乐,也是一种情绪,而情绪都是不可知的,任何的不可知都会引发“无明”,无明就会痛苦。所以佛教的目标并不是让人快乐,不过快乐总好过痛苦,不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