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的幸福密码:更好是好的敌人

 居山看海 2010-12-06

叔本华的幸福密码:更好是好的敌人

 

从西藏回来,时常在思考藏民族的幸福感为什么在全世界最高?我们内陆(相对发达地区)人与那样的幸福感受究竟有多遥远?为什么都市人反而觉得生活越来越不容易?今天,刚出新书《你幸福了吗?》的白岩松将在江城与三镇粉丝探询幸福在哪里。萦绕在脑海里又不曾想透的“幸福”概念,驱使我再次翻开叔本华著《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从这本哲学版“幸福论”求解幸福真谛。这部精彩著作并非站在形而上的道德高度,而是以形而下的世俗角度,审视什么是幸福,怎样争取幸福,幸福的密码是什么。他教导我们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

 

                   饥饿才是最好的调味品,衰老之人对于青春美色再难一见钟情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尚福尔。(叔本华引用)

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明显的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个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所有事物,对于人的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

对于人的幸福快乐而言,主体远远比客体来得重要,任何一切都可以证实这一点。饥饿才是最好的调味品,衰老之人对于青春美色再难一见钟情……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

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质、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一句话,“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尤维纳利斯语)。所以我们应该多加注意保持和改善这一类的好处,而不是一门心思只想着占有那些身外的财产、荣誉。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叔本华引用)

愉快的心情就是从健康的身体里长出的花朵。虽然健康能极大地增进我们的愉快心情——这种愉快心情对于我们的幸福头等重要——但愉快的心情却不能完全依赖于健康;因为即使完全健康的人也会生成忧郁的气质和沮丧的心情。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我们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这是因为痛苦与无聊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关系。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的;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体。外在的一重对立关系其实也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因此,我们看见低下的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如果他具备深邃、远大的思想,他甚至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为了外在的荣耀、地位、头衔和名声而部分或全部地奉献出自己的内在安宁、闲暇和独立——这是极度愚蠢行为。

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和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否则,如果受到阻挠而不能这样做,那就是他的不幸了。

伟大精神人物都把闲暇视为最可宝贵的东西。因为闲暇之于每个人价值是和这个人自身的价值对等的。“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闲暇”(亚里士多德)。

 

                     楼房的建筑物越大越安全,幸福的建筑物越大越有风险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我们不应该向他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赏心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烦恼操心的事情;因为烦扰他的事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因为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让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有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到这些小事情的。

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在发生。在基础方面,我们幸福的建筑物与楼房建筑物正好相反,后者因其广大的基础而变得牢固。因此,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只有当人挣脱了所有各种可能的期望,从而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安宁,而精神上的安宁却是幸福的构成基础。

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我们的视线、活动和接触的范围圈子越狭窄,我们就越幸福;范围圈子越大,我们感觉的焦虑或者担忧就越多。因为随着这一范围圈子的扩大,我们的愿望、恐惧、担忧也就相应增加。所以,甚至盲人也不是像他们先验显示的那样不幸,这一点可以通过他们的那种柔和、几乎是愉快的宁静表情得到证明。

人的后半生为什么总比前半身更加凄凉痛苦?叔本华说:因为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关系和目标的范围总是在不断的伸展。在儿童期,我们的视野只局限于周围的环境和狭窄的关系。到了青年期,视野明显扩大了;进入成人期后,我们整个生命轨迹,甚至最遥远的联系、别的国家和民族都纳入我们的视线之内;在老年期,人们的目光所及包括了后一辈。

人们为了驱赶无聊,不择手段寻求娱乐、社交、奢华、赌博、酗酒,等等,这些给人们带来的只是各式各样的懊丧、不幸以及金钱损失。“人们无事可干的时候难以保持平静。”相比之下,尽可能的外在限制更能增进人们的幸福,这些限制甚至是幸福所必不可少的。

我们生活的关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这不至于产生无聊,都会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而重负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质。这样,生活流淌就像一条波澜不惊、漩涡不起的小溪。

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亚里士多德语)。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叔本华视为人生智慧的首条定律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假如这条路子并不正确,那么,伏尔泰所说的话也只能是假的了——他说“快乐只不过是一场梦幻,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得到了解放。所以,每一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的时间。……因为快感是并且永远是否定性质的;认为快感能够使人幸福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谁要是根据后者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度过幸福的一生,那就是采用了一个错误的标准。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幸福的标准。如果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其它的一切虚幻不实的。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这样做也不行。没有痛苦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幸福和快乐只不过是一层雾,我们只能从远处看到它,一旦走进它,它就消失不见了。相比之下,痛苦和磨难则既具体又真实,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它们,用不着幻想和期待。……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宁静的和可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

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歌德的朋友梅克说道:“我们对于幸福的过分期待毁坏了这世上的一切,毁坏的程度与我们做梦的程度相一致。谁要是摆脱了过分的期待,除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以外,不再奢望更多,那么,他就能够安然无恙地生活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