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昵称4168475 2010-12-09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刘治伟  杨杰忠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教育界和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关注的热点。笔者通过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职教育与管理的实际,分别从优化专业设置、推行课程改革、推行产学结合、推行“双证书”制、探索弹性学分制、实行创业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等七个方面对中职教育以“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  以就业为导向  人才培养

 

我校座落于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始建于1956年,原名广西柳州机械工人技术学校,是广西建校最早、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的机电类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建校以来,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首批省部级重点技校和首批国家重点技校,1994年成为广西第一所高级技校;2002年被列为首批“国家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4年成为广西第一所机电技师学院,同年获得全国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和“优秀教学组织奖”。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年获得“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2007年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目前学校在校生13500多人,300多个班级,开设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汽车修理、维修电工、电脑文秘、旅游导游与宾馆管理等30多专业(工种)。其中数控加工技术、模具制造与维修、机床切削加工、机械设备维修、电器维修、汽车修理六个专业成为广西技工类学校的重点专业;数控机床加工、模具制造与维修两大专业已成为广西的品牌专业。

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分别与广西玉柴股份公司、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广西柳工集团、台湾正凌精密机器公司、柳州海威姆建筑机械股份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2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战略发展伙伴关系,学生毕业前都能到企业一线实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还为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多年来,毕业生上岗就业率都达到95%以上,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真正实现了学校对社会的承诺:服务让学生满意,管理让家长放心,教育令社会赞誉,技能令企业信赖。

学校设有职业技能鉴定所,可对机电类二十多个工种进行培训和鉴定,为当地企业培训鉴定年均超过1000人,为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所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效益显著,集职业技术教育、技能鉴定、就业服务、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培育基地。建校以来,共为社会培养了六万多名中、高级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才,被誉为“广西机械技术工人的摇篮”。

从我校的发展史和所取得的成绩来看,主要得益于我校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学生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技能,为企业服务;以创新为动力,提高层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质量方针和“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及实施途径是目前教育界和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关注的热点。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中职教学与管理的实际,从以下七个方面对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优化专业设置,突出中职特色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中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时,应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状的变化,掌握由其变化而引起的人才结构的变化,并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情况开设相应的专业,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应以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为原则,坚持社会需求和技术需求相结合,关注劳动力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受教育者提供愿意接受的,能为其就业、生存和发展带来活力的专业和课程。无视市场对劳动力的要求,必须带来专业建设的盲动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开办专业的选择上,要与中职教育的特性和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为劳动者提供切实提高其就业素质和技能的专业环境。除了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外,还有必要着眼长远,形成体现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中,一方面,要努力面向市场经济的前沿拓展新的专业;另一方面,要对已经成为学校优势的、有特色的专业,采取扶持、帮助的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特,对一些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我校在设置专业前,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状的变化,掌握由其变化而引起的人才结构的变化,并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情况开设相应的专业,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广西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中国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也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而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等经济战略措施的实施,更是把广西摆在了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并推向了国际舞台,使之成为我国沿海发展新的一极,为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柳州是广西的工业经济中心和产业聚集中心,工业总产值占到广西的1/4强,拥有3400多家工业企业,拥有产业工人40万,但专业技术人才仅占8.6%,柳州及广西的工业发展急需大批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调查结果,我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紧紧围绕柳州作为“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中国西部工业重镇”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的发展需求,以柳州第二产业为主,现代服务业为辅,着力打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为龙头的品牌专业,有效融入柳州机械制造、冶金、汽车零部件生产等行业,并带动我校其他专业的建设,既优化了专业设置,又突出了中职教育特色。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一)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课程开发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具体形式有: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二是建立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以及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我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在课程开发时,坚持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成立课改小组,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各专业开展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按照技术领域和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或经营性作业的业务流程,开展工作任务分析会,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发以项目、案例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及高职学生实践、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培养,建成以培养高水平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如我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专业课程,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按照公共课、专业课、技能实训课三个层面设置课程。同时加大与柳钢、上汽通用五菱、柳工、伟易达等企业的合作范围和层次,按照“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和“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思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开展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加强课程的整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开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一系列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二)课程目标应突出岗位就业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中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中等职业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并不否定一般人文素质和一般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而是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以及审美、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止岗提供条件。

例如:我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伴随着柳州工业迅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在广泛调研和专家指导下,该专业的课程目标就是突出了岗位就业的目标,具体表现如下: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以柳州汽车制造、冶金、机械加工等企业中典型生产设备为教学载体,以生产设备的电气线路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管理等工作任务为专业技能教学内容,培养具有维修电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电气设备技术改造能力,服务于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生产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

就业岗位:汽车制造、冶金、机械加工等企业中生产设备电气线路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

发展岗位:汽车制造、冶金、机械加工等企业中生产设备的电气技术改造、生产管理。

从以上的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它是以“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善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三)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中职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其具体做法是:首先,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一般是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净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其次,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的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再次,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是使中职课程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符合职业培养目标的特色,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同时,由于其职业能力的内涵宽泛,不仅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我校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专业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的改革。例如:按照学校“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对我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探索实施“343”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的改革

3——顶岗实习“三阶段”。将顶岗实习分别安排在三个学年,按照以职业素质培养、岗位能力训练、就业能力训练为主要目的三个阶段开展。通过这种模式,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聘请大量的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企业化”的课程;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给学生进行实训;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把企业的项目、问题和任务带进课堂,推动课程建设。

4”——课程体系“4领域”。本专业按照中职人才的培养规律,通过分析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对本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结合柳州工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初步形成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以下四个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特色与拓展领域、创新领域,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

3”——职业技能训练“三等级”。本专业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坚持实行“双证”书制,职业技能训练按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三等级”递进实施。

同时,依托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实训基地,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专业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安全、环保、节能、质量、服务等意识。

343”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所示。

 

 

 

 

 

 

 

 

 

 

 

 

入学

基础领域

专业领域

特色与拓展领域

创新领域

就业

 

 

 

 

三阶段顶岗实习

三等级职业资格水平

初级维修电工

中级维修电工

高级维修电工

基础领域

课程系列

特色与拓展领域课程系列

专业领域

课程系列

创新领域

课程系列

预就业

顶岗实习

 

职业素养

顶岗实习

 

专业技能

顶岗实习

 

 

 

 

 

 

 

 

 

 

 

 

 

 

 

 

 

 

 

 

 

 

 

 

 


1  343”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与项目化

以就业为导向主张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与项目化体现,增强课程弹性,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补弃。相对于传统职教课程,模块化课程本身具有灵活的优势。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某一专门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与项目。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的,就业性课程是灵活多变、体现就业方向特征的。整个课程结构因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富有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我校的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主要是根据柳州工业企业对电气技术人才任职要求和专业建设需要,组成由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专业教师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建设、技术服务等专业建设工作;广泛考察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活动,通过对职业岗位活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形成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明确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行动能力;根据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结果,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融合学校和企业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与分工,融“教、学、做”为一体,工学结合,形成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学校内部监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社会评价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五步循环法”,不断修正、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见图2。同时,在以“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我们根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对电类专业工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各专业课程按职业能力分析出的专项能力,也是指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与一定实际工作相对应的训练项目,或者是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职业能力要素对课程进行了综合化整合(如图3所示),形成项目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传统模式理论教学单一性的问题,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打破了过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段集中进行的方式,将原来单独列出的实验、校内实训等分别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达到了认知水平与实践行为的一致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地统一起来,避免了学生重复学习和二次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突出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行动能力

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实施

工作过程分析

职业能力分析

教学资源融合

教学团队合作与分工

教学质量评估

就业(工作任务)

学习领域设计

 

 

 

 

 

 

 

 

 

 

 

 

 

 

 

 

 

 


2  课程体系构建“五步循环法”

3  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五)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开放性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其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学科概念和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包括提供各种参考书、各种视听材料、计算机软件,提供实验实训设备、模拟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思考,使他们锻炼和掌握工作技能。同时,不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方式,而是更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限于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有职业岗位一线行政与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评价。这种开放的教学过程,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评价机制来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持久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我校在专业课程实施与评价采取了通过师生合作学习的开放性教学方法,建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具体表现如下:

1.在专业课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充分体现“教学关系师徒化,师生合作学习”的开放性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关系师徒化,师生合作学习”的开放性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这是基础性的学习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则积极地参与练习,认真地模仿,教师应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并积极地观察,给予学生积极地鼓励,教师扮演着行为引导者的角色。教学中,教师同时担当理论引导、操作指导、个别辅导等多重任务,它和企业师傅带徒弟类似,即教师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指导和个别辅导,学生要像企业中的学徒一样进行技能学习。不同的是,在企业中的师傅和徒弟主要是“一对一”的关系,且师傅以传授实践经验为主,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老师不仅要传授操作技能,还要介绍理论知识,即让学生在“会”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做到“懂”。其次是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主,这是在师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较高层次的学习,学生主体性很好地得到体现,教师扮演着促进者的角色,给与学生积极的评价。在主动性练习中,学生的模仿是对参与性练习阶段的“内化”:学生要进行经常性地自我评价,要注意及时的反馈与矫正。

无论是在师生合作学习中还是在学生“个性化”学习中,反馈与矫正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动作,有时还会出现违反程序的作法,这些必须及时加以指导和纠正,一旦形成一种错误的习惯动作再纠正起来是很难的。

2.建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传统的专业课教学评价是以该课程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模式。而新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就是要打破原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综合评价。在进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时要充满理性,留有弹性,既考虑到共性,又突出其个性。如对学生某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行终结性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他最后一次技能训练所生产的综合件产品是否合格或考试成绩是否达标,还要从他的工作态度,每个项目完成情况,工、量具的规范使用,与他人的合作、沟通、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多维评价,每次评价时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开放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下表1所示,就是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PLC基础与实训》项目专业课程中“任务7简易汽车自动清洗装置”的考核评价表。

1

考核内容

 

 

 

 

 

 

60%

考核评比要求

项目分值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工作准备的质量评估

1)器材和工具、仪表的准备数量是否齐全与检验的方法是否正确

2)辅助材料准备的质量和数量是否适用;

3)工作周围环境布置是否合理、安全;

10

 

 

 

2、工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评估

1)做工的顺序安排是否合理;

2)计算机编程的使用是否正确;

3)图纸设计是否正确规范;

4)导线的连接是否能够安全载流、绝缘是否安全可靠、放置是否合适;

5)安全措施是否到位;

20

 

 

 

3、工作成果的质量评估

1)程序设计是否功能齐全;

2)电器安装位置是否合理、规范;

3)程序调试方法是否正确;

4)环境是否整洁干净;

5)其他物品是否在工作中遭到损坏;

6)整体效果是否美观;

30

 

 

 

40%

信息收集能力

l            基础理论;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综述报告;

10

 

 

 

交流沟通能力

l            编程设计、安装、调试总结;

l            程序设计方案论证;

10

 

 

 

分析问题能力

l            程序设计与线路安装调试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研讨;

l            工作过程中处理程序设计;

10

 

 

 

深入研究能力

l            培养具体实例抽象为模拟安装调试的能力;

l            相关知识的拓展与提升;

l            了解步进顺序控制未来发展的方向;

10

 

 

 

备注

l                       强调项目成员注意安全规程及其行业标准

本项目可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

另外,学校将企业顶岗实习,作为必修课,建立工学结合企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制定顶岗实习协议书、企业指导教师工作指导手册、带班教师工作指导手册;制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选派、工学结合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办法;制定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学生纪律管理和考核办法;制定顶岗实习过程中工学结合课程的考核、实习成绩的评定和记载办法;制定实习效果的评价与跟踪办法;由学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企业实际需求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应的企业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聘请所在岗位的班组长等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全面管理和考核,同时安排专业团队的教师定期巡回检查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记入学业总成绩中,充分体现综合能力评价的开放性。

三、积极推进产学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其中关键是要探索和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倡导开展订单式培养。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的调整,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角色,适应职业环境。但订单式培养不能过于强调或过早地让学生顶岗实习甚至变相就业,否则会导致学生知识和技能都不扎实,职业变换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欠缺,因此学校在实施时必须慎重。

90年代开始,我校首次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公司开展了“数控操作”和“数控维修”两大专业的“订单式”培养,开辟了我校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先河,目前该企业共有员工8000多人,而我校的毕业生有2000多人。近年来,我校各专业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如:2005年与广西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拔毕业生,为企业开设工程机械装配班,共培养专业装配人员50名。2007年,再次与广西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汽通用五菱合作,订单培养“焊接技术”学员,为公司培养大量的焊接专业人员。此外,为企业员工开展数控设备维护、维修培训、电工技能培训、设备管理培训等,在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先进装备应用能力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产学结合办学和培训经验。

四、推行双证书制,促进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倡导推行双证书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中职教育应在锁定两高(即动手能力高、知识能力较高)的基础上推行双证制。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还可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能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一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二要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行业部门合作,积极开发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与到鉴定标准的制定中去,把教学计划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起来,用证书考试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同时,各方面需保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信度,如果可信度发生偏转,使大量不具备相应能力的学生也得到了职业资格证书,必然会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导向政策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就业导向成为一种政府导向时,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我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双证书”制,促进人才培养。学校每年的毕业生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都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获取本专业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些专业还可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如:机电技术专业,通过学习考核,既可拿到机修钳工高级工证书又可拿到维修电工中级工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能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

五、探索弹性学制,推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有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往往按照以往的办学模式和办学层次,未能形成特色的教学培养模式。为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应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是中职教育满足社会和学生多种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开展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弹性学制的要点是: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形成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可能。实行学分制是建立弹性学制的前提与基础,在学年制基础上,引起学分制的一些灵活机制,如选修课、辅修课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从而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

我校的实行弹性学分制是从2004年开始试行,作为广西第一批试行弹性学分制学校,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使我们充分体会到实行弹性学分制,既整合教学资源,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社会需要培养了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六、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创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从事某项事业或商务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受教育者愿创敢创会创,即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养,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或充实自己的创业计划,从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对所有的中职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这能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改革他们的择业方向,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企业意识,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这也是增强中职教育生命力的客观要求。或者说,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我校的创业教育除了开设必要的《创业指南》课程外,还充分发挥学校就业中心的职能作用,由就业服务中心对全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就业知识宣传和就业服务工作,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改革他们的择业方向,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企业意识,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七、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是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充分合理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就业指导,可以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指导并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展的工作,而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有序的教育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彻全程化、课程化、个性化、网络化的原则。全程化就是把就业指导贯穿在从招生宣传到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的整个过程之中;课程化就是把就业指导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系统讲授,并纳入学校的整个教学计划当中,保证就业指导的严肃性、系统性、有序性,确保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个性化就是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发展潜力,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职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主要通过开展就业咨询的方式来进行;网络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这一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我校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始终贯彻“全程化、课程化、个性化、网络化”的原则。从招生简章到课程培养目标,从专业课程教学到学校网络化信息平台,都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思想。如上述提到的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岗位目标和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将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融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另外,我校还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学校“就业服务”页面,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这一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如: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目前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已将2011年我校各专业工种的毕业生情况通过网络这一重要载体,发布于社会。信息资料见下图4、图5所示。

4

5

结束语

    培养全面素质高、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实用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我校为了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办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多年来的改革试点,我们认为,“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由学科型向技术应用型转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