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误诊原因分析

 昵称3714877 2010-12-09

     痛风以前被认为是较少见的疾病,许多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误诊现象时有发生,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甚至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后果。所以有必要对误诊原因与防止误诊的措施进行认真探讨。笔者曾收集1985~2002年间国内文献发表的原发性痛风共1460例,并对其中误诊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其中首诊误诊病例965例,总误诊率为66.1%。被误诊的疾病达20余种。常见的依次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丹毒、蜂窝组织炎、局部软组织感染、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脉管炎、骨关节炎、滑膜炎、骨髓炎、骨肿瘤、单关节结核、浅表肿物、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糖尿病性肾病等。误诊时间大多达数年以上,最长的一例患病45年以后才确诊,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造成误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痛风警惕性不高,忽略了相关的病史及检查

    痛风几乎90%一95%有关节痛病史或以关节痛为首发症状,如能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检以及作必要的检查,不难诊断。但有些医师对痛风警惕性不高,忽视对病史及相关检查的全面分析而致误诊。

    例一:男性,52岁,因双下肢踝关节、膝关节、跖趾关节以及右手腕关节交替出现红肿热痛12年,当地医师认为是“游走性关节痛”,查1次抗“O”820u,血沉66mm/h,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但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始终无效。后笔者建议查关节滑液,结果找到尿酸钠盐结晶确诊为痛风。按痛风治疗关节炎没有再发作。

    例二:男性,46岁,跖趾关节发作性红肿热痛10年,发作时患处呈典型炎症表现,伴有发热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误诊为局部软组织感染、丹毒、足癣合并感染等,但抗生素治疗无效。近5年发作渐频,交替出现于双足各小关节,少数发生畸形改变,类风湿因子阳性,又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激素治疗,症状曾有短暂好转。至右足趾出现无痛性结节,经病理检查才确诊为痛风。

    误诊分析:

    1、痛风性关节炎一般局部症状明显,全身伴随症状轻。感染性关节炎全身伴随症状突出,局部疼痛症状相对较轻。如果看到关节局部红肿,就按感染处理,静脉点滴大量抗生素,患者花了钱,却解决不了痛苦,还耽误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2、一次抗“O”高,只能证实有过链球菌的先驱感染,在近12年的关节痛发作中仅凭一次抗“O”高而诊断为风湿关节炎,显然不妥。而血沉增快和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更无特异性。作血尿酸、关节滑液检查和病理检查可为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3、以住约有20%~50%病人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分析其原因有:(1)我国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较高。(2)某些医生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条件认识不清,过分强调类风湿因子的诊断作用,认为“关节疼痛+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能有二种情况。一是不能排除痛风伴发类风湿关节炎,伴发的可能性达5%。二是正常人群中有5%类风湿因子阳性。另外,多种疾病均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关节的X线检查有助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

    4、类风湿关节和痛风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激素治疗,都能起到对症治疗的效果,疼痛迅速减轻和好转,容易造成混淆,也是误诊的一个原因。但类风湿关节炎一般服药时间较长,如骤然停药症状常会复发。而痛风疼痛控制后有间歇期,间歇期没有症状,不需要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激素。

    二、不认识痛风造成误诊

    对痛风认识不足,以致遇到典型病例亦不能及时诊断。

    例一:男性,62岁,四肢远端多关节交替出现疼痛20余年,己有痛风结节破溃流出白色液体,长期误诊误治,甚至切开“排脓”时,仍误诊为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直至痛风结节活检后才确诊。据患者介绍说当地医师没有看到过痛风。

    例二:男性,46岁,有19年病史,初为夜间突然发作性右足关节剧痛,近年疼痛几乎无间歇,并有典型的痛风结节形成,当地医院曾先后2次根据X线检查诊断为“右足骨结核”,但给予抗痨治疗无效,改为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为原发性痛风。该患者因长期误诊,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最后死于痛风性肾病和肾功能衰竭。

    误诊分析:

    原发性痛风并非罕见,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逐年增高。诊断也并不困难,接诊医生只要警惕此病,掌握该病各阶段所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的特点,诊断正确性可达90%以上,如能结合实验室检查误诊的可能性很小。而痛风只要早期治疗,完全可以防止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但痛风发病率有地区差异,不发达地区发病率较低,导致医师的临床经验不足,不认识痛风造成误诊。所以作为医师,应加强业务学习,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己发生改变,以前少见的疾病现在变成了常见病和多发病,痛风就是如此。

    三、沿袭以往诊断而致误诊

    临床医生沿袭以往的错误诊断,导致长期误诊。

    例一:男性,68岁,有发作性右跖趾关节疼痛12年,且逐渐加重,每次发作均在当地医院门诊看病,一直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或感染性关节炎。后因冠心病在当地医院住院期间右趾关节疼痛又有发作,还沿袭类风湿关节炎之诊断予以治疗,疗效不佳。请笔者会诊,查血尿酸值达1226umol/L,给予秋水仙碱试验性治疗有效,并经患病关节的X线检查,确诊为痛风。

    例二:男性,48岁,有典型的痛风关节炎表现,只因患足X线摄片未见穿凿样骨质缺损,查血尿酸320umol/L, 血沉85mm/h,而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多次复诊一直沿用原来的诊断,竟然没有一位医师怀疑到痛风。后来有幸遇到笔者,给予秋水仙碱治疗有效,关节滑液检查找到尿酸钠盐结晶确诊为痛风。

    误诊分析:

    作为临床医师每一次接诊都应详细询问病史,作出自己的诊断,而不能不认真分析病史,一味沿袭以往的诊断。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标志,但不可绝对化。因血尿酸值可受许多因素影响,因此不能仅靠一次血尿酸正常就排除痛风的诊断。应多次检验血尿酸,并结合临床表现,必要时进行秋水仙碱试验性治疗。骨质损伤的X线异常多见于起病数年后,并非每位患者都存在,早期可没有虫蚀样缺损区。总之不能过分依赖辅助检查。

    四、以泌尿系统症状就诊而致误诊

    部分痛风虽首发为关节症状,但缺乏第一跖趾关节炎表现而误诊。或痛风性肾病出现在典型关节炎症状之前或首发症状即为肾绞痛、血尿,是尿路结石表现,这时非常容易造成误诊。

    例一:男性,68岁。6年前,曾因肾绞痛伴血尿2次就诊,B超示双肾小结石,未进一步检查而诊断为单纯性结石。用解痉止痛药治疗好转。3年来经常感腰部酸痛,有夜尿增多,拟慢性肾盂肾炎治疗无效。近1个月因有尿路刺激症而诊断为“尿路感染”,又予以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转我院就诊,追问病史近2年有过3次发生跖趾关节的剧痛,未经治疗自行缓解,检查右跖趾关节轻度变形,血尿酸632 umol/L,尿中有大量尿酸盐结晶,右跖趾关节摄片见圆形缺损,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

    例二:女性,69岁。3年前查尿常规发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诊为急性肾炎,后又做B超见右肾孟积水及右输尿管中段结石,手术取石,术后尿常规仍一直异常,在当地按慢性肾炎治疗,疗效不佳。近1年出现2次踝关节和足背红肿热痛,行走困难,化验检查:血尿酸560umol/L、尿蛋白(+)、红细胞(+),按痛风肾病治疗明显好转。

    误诊分析:

    原发性痛风易并发尿路结石,且可以肾尿酸结石为最早的临床表现,数年之后才发生关节炎,常易误诊为单纯肾结石。有些病人可有肾绞痛、血尿、或继发感染,初诊时往往只考虑肾结石。所以对尿路平片阴性,而B超阳性的肾结石患者常规检查血尿酸,并分析结石的性质和及时给予降尿酸治疗。

    痛风性肾病是痛风的第二个常见表现,所以对于反复发作的泌尿系疾病要想到痛风肾病。可疑痛风,应多次查血尿酸,必要时给予关节滑液镜检或痛风结节活检。

    五、伴发病掩盖了痛风

    例一:男性,76岁。6年来多次因高血压病和脑血管意外住院,近二周因高血压性心脏病再次住院,住院期间有踝关节和膝关节红肿疼痛,查血尿酸为720umol/L,肌酐265umol/L,按痛风治疗关节炎迅速好转。追问病史,患者长期服利尿剂,三年来已有多次关节炎发作,常数日内缓解,但未引起重视。

    误诊分析:

    60%痛风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冠心病。30%患者可并发肾功能障碍,甚至产生肾功能衰竭。这些疾病临床表现持续存在,而痛风早期往往呈发作性,在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症状。因而病人和医生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伴发病的诊治上,勿视了痛风,造成误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