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我是什么样的思维境界

 心灵的停泊处 2010-12-09

无我是什么样的思维境界呢?早上起来突然想到这个问题。上次去合肥经过龙兴寺的时候,进去参观了一下,路过藏书殿的时候有一位好心的居士送了我好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济群法师写的《问道》。

在回蚌埠的车上,我翻阅了一下,里面提到了无我的问题。以前有人提到一个问题“既然无我,何以轮回?”,到底“我”是怎么定义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说得最多的是“我”,想得最多的也是“我”,却是没有考虑过,“我”是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结婚成家以后,又给“我增加了新的内容,家是“我”的,亲人是“我”的。一旦色身衰老、生病,就会伤心失落。及至死亡来临,更是万般恐惧,不知死后去向何方。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在我们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以前,“我”又在哪里?面对家庭离异,很多人会感觉失去了生命的另一半,生活在这个世界便觉得了无生趣了;面对社会的压力,很多人感觉力不从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便会觉得不过如此;面对人生的困境,很多人感觉处处是高墙,生活在这个世界便会觉得无路可走。往往在这个时候,有些人选择会选择结束“我”。

其实,夫妇或者恋人也是从素不相识走到一起,并非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只是因为放不下心中的那份互相的执着,将对方当做 “我”的另一半,一旦分开了,便感觉“我”已不再完整了。遇到社会压力的时候,觉得“我”很渺小,心中不免产生了恐惧,越是恐惧越是害怕未来,便感觉“我”成不了心中的“我”了。而那些遭遇困境的人,会觉得“我”被打倒了,对“我”失去了信心,毫无斗志地生活着。

可见,我们在一切对象上对“我”赋予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我”只是一种错误的感觉。而这种由无明导致的误解,又是对“我”种下的各种执着,这是造成一切痛苦的根源。佛陀以智慧透视这一本质,告诉我们:一切是“无我”的,只有认清这点,生死才能得以解脱。

佛教为什么寻求解脱,因为万物皆。佛教把人生分为八苦。生、老、病、死,这是前四种;接着是怨憎会,你越是厌烦的东西越是围在你身边;爱别离,你越是珍爱的东西迟早会从你的指缝间流出去;求不得,你越是追求的东西离你越远;第八苦叫五取蕴就是执着,意思就是执着五蕴
    
换言之,整个的苦,其实根本上来源于这两个字——“执着,所以第八苦是对前七苦的总结,是前七苦的根由。人如果没有执着也就没有苦。如果消除掉了执着,也就灭掉了苦,从而达到了解脱。


  怎么消除掉执着?每件事的成败都是有众多的条件构成的,只有我们懂得因果分析,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认识,就不会一厢情愿地执着于一个结果。所以,我们只须在自己可以把握额范围努力即可,不必强求结果。否则,就会带来诸多的不必要的强求。当我们认准一个目标时,就尽自己的能力,随着这种愿去努力。即使没有执着,一样把事情做好,并在做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执着于此,就会被它的发展变化左右情绪,乃至伤害心灵。   
   
总得来说,执着只是我们对客观现象的一种感觉。这些现象本是无我的,只有我们不将自我的感觉附于其上,便不会产生执着。这需要长久的思维训练才能消除执着。看破所有幻相,那么人生就无比饱满、坚实而且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