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文学之死 - 网络文学之死 - 草根网

 冷眼贻喃 2010-12-10
网络文学之死
2010-12-08
草根简介


法国经济学硕士,竞争情报学硕士,语言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媒介学,经济智能(竞争情报+商业智能),互联网,法国文化,中法比较;对中国文化有天生的兴趣。思路广阔,不拘一格,对新事物和旧事物有同样的接受能力。爱玩,有时候试图用不严肃的方式研究严肃的问题。
邮箱:wxywxywxywxywxywxy@gmail.com

最新评论 更多>>

最新文章 更多>>

  一部还说的过去的悬疑片中,杀人凶手可能是一个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比如一个被杀孩子的母亲,一个报案妻子遇害的丈夫,不看到最后还真猜不出来。

  我这里不兜圈子:网络文学死了,凶手就是网络。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网络为什么会杀害自己的文学呢,换句话说,网络怎么会杀死自己的孩子呢?容我先说一下本案中各部分的历史,然后再向你们报告案发经过。

  早在印刷术普及以前,我们的文学形式叫诗,其实那并不能算是文学,而更像是音乐。在缺乏记载手段的当时,这些诗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这些诗中运气好的后来被纪录,运气不好的就随着最后 一个吟唱者的嗓音消失了。口头文化才能造就韵,诗如果不被读出声来,它就是死的,而且口头文化要求内容需要短小,否则难以记忆和传递,诗的特点就由以口头为媒介的时代勾勒了出来,诗也同 口语组成了稳定和睦的一对。

  一个新技术出现后,它最初做的事都是模仿以前的技术。比如互联网的初级阶段,门户网站模仿报纸,聊天室模仿会场大厅,OICQ模仿有线电话(都是用号码),网络文学模仿纸媒(书),等等。

  因为篇幅关系,我在这里省略掉一部分,将造纸和印刷放到一起,而实际上它们之间还有漫长的历史,也创造了特有的文学和艺术形式,比如说造纸发展了书法艺术,但印刷首先模仿书法(印刷手写 体),而随后又杀了书法(印刷体),但是我们先不考虑。

  纸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成本逐渐降低的过程,这种成本降低直接导致了各种文学形式中文字的增多。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用深入研究就能看到这样一个趋势,那就是字越 来越多了。这是新媒介(纸)对老媒介(口头)在量上的突破,人脑无法记忆,但是纸可以。当然,这个新媒介还是不会跳出上面提到的惯例,在最初的时候还是用来记录原来口头文化中的内容。

  由于诗的传递最初靠嘴和耳朵,所以韵就十分重要,但是到了纸上,内容的传递变成了手和眼睛,声音的重要性就自然减弱,而声音对文学形式的限制显然不会比长度对文学形式的限制要少,一旦声 音放开了缰绳,文学就像野马一样冲了出去。又长,又乱,又抽象。

  印刷的普及更是确定了这样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为了配合印刷,将连体的字变成活字,将卷轴的纸变成装订的纸,几百页的小说成为了可能。老样子,印刷最早还是模仿老技术,印刷手写体。

  从口头到纸到印刷,这是一个字数增长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持续了很久。最初的报纸中的内容也相对长。后来有了电报,信息量突增,原来都是纸多内容少,到了电报时代,内容多到写不下,这样 ,从报纸开始,文字数量第一次开始减少,而题目开始增加。同时出现的专栏,因为信息量大,且有持续性。但是书籍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此外,电报贴近口头,传递的都是一个短消息,外加电报 费用稍贵,所以其内容更加趋近于短小,而由电报发展起来的新闻业则继承了这种短小。

  所以,今天的报纸题目多,每个题目的内容相对少。报纸杂志内容简单短小还有一个作为革命宣传工具的因素,比如在“华盖集”中,鲁迅就在同友人的通信中多次提到了这种内容的短小,并深支持 之,那个时代报纸杂志的出版量已经相当大了,如果不简单,普通民众,即革命力量看不懂,内容太长,革命力量又看不完,而且记不住,无法向无法看报纸杂志的家人,朋友宣传。革命时期为什么 出现口号,传单,标语,还有今天的广告词都是一样的逻辑。

  装订印刷书籍的量也在降低,400页,500页的书越来越少,超过1000页的都是各种字典,全集了,但是早些时候,大容量的书籍是特别多的。原因在于,出版物越来越多,外加盗版横行,作者收入降 低,出版社单部书籍收入降低,作者无法饿着肚子写太长,出版社也不能看着同行出版了10本而自己才弄出来一本。在内容上,贴近实际,时事的一次性书籍越来越多,保存价值越来越少,再版的可 能性为零,既然书是一次性的书,那么写的时候又何必照名垂青史那般写呢,多写几本更加有利。

  回到我们的网络文学,不管作家协会的官僚们如何不承认它,如何蔑视它,它都是出现过,存在过,火过的一种形式,原因是:

  -内容上:网络文学与印刷文学在内容上不同,前者中悬疑,神秘,古代,情爱 … 的内容比较多,而这些内容往往都是最难出版的。

  -形式上:网络文学与出版文学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前者更加白话,当年保守派也不承认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作品为文学,可是今天我们把它奉为经典,可见各个时代都有保守派,官僚们也总是缺少 前瞻的眼光,或者他们是不想看太远吧。

  -载体上:将口语的诗歌作为文学根本的人会厌恶印刷,印刷成为主要载体后,印刷文学的看门人们也自然不喜欢网络,但是,口头,纸面和网络都是载体,再有好恶也无法否定这个事实。

  -作者:网络文学的红杏跳过墙头钻进了平民百姓家,原来是只要会作诗的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后来出版界做了限制,只有少数人才能出版,网络文学打破了这种限制,也可以算是一种反古,因为打 头儿上看,确实是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公布,而不是要由第三方决定。

  能在这四个层面上分别都有突破的文学形式是很少的,整个中国文学史大致只能分成两个阶段:诗,非诗,也可以说成是非纸,纸。至于非诗中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乱七八糟的文体则最多只是在内 容上和形式上有突破。能有占全4种突破的网络文学完全可以成为继诗,非诗后的第三大文学阶段,但是可惜,它死了。

  它的死并不离奇。跟其他媒介一样,网络最初也是在模仿老媒介,而在书的领域,网络经历了两种不同的模仿阶段,我们先看看第一个。90年代的时候,互联网兴起,今天我们把那个时候叫做Web1.0 ,意思是那时侯的网络多为静态,只是超链接连起来的一些个死页面,这已经不错。想像一下,全中国有多少有文笔有思想的人写完了作品无法出版,我想肯定要比幸运地获得了出版机会的人还要多 吧。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借助网络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因为我相信,爱写的人不为钱,而为人看。可是,发表是发表了,发表的东西可都原本是给印刷这个媒介准备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还幻想着 能借着网络引起出版社的注意,以便进入出版界,因而那时侯的网络文学同印刷媒介上的文学只有载体上的区别,那么就没有抛弃纸媒介文学的那个特点--长。网络高速发展,许多人甚至在网络上 获得了成功,从网络进入出版界的通道也被打开,一部分人继续通过网络发表给纸媒的作品,在这当中,出现了一部分有新想法的人,他们压根就看不上纸媒,从一开始就把眼光瞄准了网络,准备永 远做网络写手,这些人抛弃了对纸媒的考虑,放开了手脚,在内容上,形式上都做出了突破,因为他们既然不在乎纸媒如何评价他们,那么他们自然可以大胆地写不符合纸媒口味的东西。可是,可惜 的是(可惜那时侯我还小,否则会通知他们一声,呵呵),他们抛弃了一切,就是没有抛弃长度 … …

  Web2.0 来了,他们傻了,可能还有不少人直到今天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或者还在苦苦撑着。2.0标志着互动,信息来源的剧增,就像当初报纸杂志数量剧增时没有人看书一样,网络信息量剧增,没有 人再愿意花那么多的时间在网络上看长篇小说,那么多的新闻,评论,分析等着人们去看,看都看不完,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口号,“什么走在资讯最前端”,了解时事成了必要。网络文学没有提前在 长度上做文章,去突破短小文体,以至于博客出现之后,搞网络文学的人只能干瞪眼,反而那些在各行各业有专业技能和话语权的人占据了这个新平台,而不是文学。因而有了今天互联网上文学世界 内容太长无人看,而博客世界热闹,但文学性不足的情况。拿新近的微博来说,网络文学连博客这班车都没赶上,微博自然就更加不行了,但是,我们可以从新浪微博排名上看到一点苗头,在名人的 垄断中间,出现了一些专门发布名言,俗语的微博,其中涉及到文学的内容也相当多,它们的排名说明了有相当大的读者正在等着网络文学能够复生,在短小的题材上做出突破。比如说韩寒的博客, 我想,在所有浏览者当中,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并非对时事感兴趣,而是专门去看“网络式杂文”的。

  网络对老媒介的第二阶段模仿对网络文学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纸媒没有死,它随着时间调节了长度,这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对于读者来说,出版社的存在意味着一种质量保证,认为能够获得出版机 会的人一定错不了,错也不会很离谱,有相当大一部分人还是宁愿花钱,买好的,而网络文学却始终没有找到“钱途”,也就没有这种评估机制。但是,任何媒介,它除了是载体外,还是技术。口头 是载体,口头也是技术,你作的诗念给我,我就可以记下来再念给别人,这是技术,同样,印刷也是技术,你出版的书,我也可以再印出来卖给别人,网络也是如此,除了让没有出版机会的人发布自 己的作品外,它还是数字化技术,还能让人将纸媒中的内容数字化发布出来。这样,对于读者们来说,看盗版的扫描书,既不用花钱,又获得了质量保证,何苦还读网络文学呢?

  反正,网络文学就是这么死了,你别说它没死,因为它确实死了,既然有盗版书,那么人们即便是愿意看长的作品也会看经过出版社的东西,而网络写手没有办法,就只有在内容上将自己定位在出版 界涉及不到的领域内,写农村没人看,写都市没人看,写爱情没人看,那么就写性爱好了… …

  我不清楚网络文学是否还能复生,我希望它能,因为前面说了,找到了正确的路的网络文学将会对文学做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技术上讲,我对网络文学的复生并不乐观,一个小说就是一个秘密,作者将秘密编织出来,读者去将秘密识破。WikiLeaks,记者,历史家都是揭秘者,这些人是要让已有的秘密显露出来,而作者更 惨,他们需要从头到尾制造一个秘密。就像我上个帖子中说的,今天的互联网,Web2.0将重心放在传播,它创造了无数个传播工具,但是给上述揭秘人的工具十分少,而给创造秘密的作者们的工具, 除了Word,还有什么呢?

  不过,悲观之余,也并非没有一丝希望,我们且可在网络文学中分解出两层含义:一是发表流传于网络上的文学;而二,就是以网络为主题的文学。前者死了,后者却有可能兴。暂时忘记第一种网络 文学,以第二种网络文学作为突破,将网络作为背景,先发展出一大批新时期的小说,这个过程也许可以给第一种网络文学一线生机。在一个媒介学者看来,将载体作为研究和文学的中心是必要的, 也是多少有些空想的。好理解的一个原因是从事文学的人向来于技术十分迟钝,要写出好的第二类网络文学,首先对作者的要求就是从哲学层面上看透网络,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要求,目前在从事文学 创作的人当中,这样的人真是九牛一毛;纯技术的人更加不行,首先他不见得有文笔,另外他对网络的掌握是技术层面而非哲学层面的;那么,让媒介学者来写小说?呵呵,我不觉得他们有这样的能 力。最好的方式还是让文学工作者贴近媒介,研究媒介。这种贴近的难度和意义是并存的:那就是人往往忽视手中的工具,而倾向于精神,思想,能力等,但是一旦对自己的工具了如指掌,这些人就 会通过这样的精通获得强几倍的能力。比如说,我们知道,作家很少为纸笔做文章,导演很少为摄像机拍片子,摄影师很少为照相机拍特写,领导很少质疑权力等等。可是想一下,在哲学层面上,一 个对纸和印刷了如指掌的作者会获得什么样的力量--列宁;对摄像机了如指掌的导演或演员呢--卓别林;对差不多多有现存媒介有深入了解的人呢--弗洛伊德 … … 要是领导们都懂得质疑 权力呢?那简直是梦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