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文学的现状和可能
各位老师、各位学者、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一个军人,长期做行政工作,今天在这样一个讲台上,面对这么多专家、学者和同学发言,内心比较惶恐和紧张。
张志忠教授给我出的题目是“军事文学漫谈”,这样一个问题,也许在座的学者和同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前面的学者在发言中几乎没有人涉及。而战争生活或军事生活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来说,具有重要的内容和意义,在中国的当代文学中战争文学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值得一提。
在此之前,我想讲几件在国外的见闻,是我们开展与外军文化交往时接触到的,我认为对我是有启发和触动的。一个是在美国华盛顿的韩战纪念碑,除了一道黑色的巨大的纪念墙,上面刻了五万多名战死美军的姓名,还雕塑了十几个在冰天雪地中行进的,胆怯、恐惧、颤抖的美军士兵形象,为什么几乎打遍天下的美国人,要这样看待朝鲜战争?这很值得玩味。
二是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涅瓦河北岸有一个巨大的炮兵博物馆,陈列着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大炮、小炮,还有各种异形的炮,起码有几十种是我们见所未见的。我的感慨是,俄罗斯人或苏联人把战争问题既作为科技,也作为艺术来对待的。
三是澳大利亚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战争博物馆,人们知道,澳大利亚人并没有打过像样的大仗,据有人给我们介绍,对军人的参战,他们也并不特别重视战争的胜负,最重视和骄傲的是澳军士兵在战场上没有或少有伤亡。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参观墨尔本战争博物馆,它给参观者做了个设计,每天上午11点,太阳到达一个固定的角度时,有一束光柱从屋顶反射到大厅中央一个台子表示战争记忆的刻度上,随着太阳的移动,光柱照在刻度上的光斑也在移动,时长为一分钟,同时响起小号悠长和深情的吹奏,那种仪式感是那样的神圣、庄严和纯净,令人产生无尽的感动,其目的也许是在告诫人们勿忘战争、勿忘苦难、勿忘牺牲。
这些或许都值得我们思考和琢磨的。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应当在国际文化的背景下,创造和思考中国的军事题材文学。
军事题材的文学作为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十年来,特别是这三十年来,我国的军事题材作家注意学习和借鉴苏俄的、欧美的战争文学,对战争或军事领域的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探索,也形成了多样的风格和特征,既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
我想概要地点一点其中的一些受到注意的作品,王火的《战争和人》,黎汝清的《皖南事变》《湘江之战争》《碧血黄沙》等,这些作品具有史诗的规模和反思战争历史的特征。
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带有早期伤痕人物的特点,从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情感的角度,来反映战争中真实的军人形象。
朱秀海的《穿越死亡》,尤凤伟的《生命通道》等,从哲理的层面来表现战争生活,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发现和表现战争生活的一些独特现象,既耐人寻味,又使人震撼。
莫言的《红高梁家族》,苗长水的《犁越芳冢》等,仿佛是从一种民间史诗的角度,或一种个性化的角度,来反映作家感受和想象的战争生活,我认为这种史诗更加可靠和令人感动。
刘醒龙的《圣天门口》,温燕霞的《红翻天》,何存中的《太阳最红》,李燕子的《寂静的鸭绿江》,试图以历史真实和想象的真实相结合,来反映人性的真实,民族生活的真实,来抒写真实的战争历程,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以期实现战争生活在文学中应有的质地、厚重和深度。
邓一光的《我是太阳》《我是我的神》,都梁的《亮剑》,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翟晓光的《红海洋》等,是具有新英雄主义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按照历史和人物的可能,试图塑造出理想的、民族性格鲜明的战争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有着突出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征。
项小米的《英雄无语》,马小丽的《楚河汉界》,刘静的《父亲爱情》等,意在通过审父意识达到审美的目的。
朱苏进的《射天狼》《引而不发》等,刻画的是具有职业色彩的当代军人,在和平环境下那种想象战争和准备战争的状态。
柳建伟的《突出重围》,王玉彬、王苏红的《惊蛰》,则进一步探索我军在现代条件下,如何克服自身不足,更新观念,谋求未来战争立于不败之地。
朱苏进的《醉太平》,刘静的《戎装女人》,方南江的《中国近卫军》等,反映了现代经济社会生活条件下,当代军营的生态,作品有明显的揭露和针贬的锋芒。
陈怀国的《农家军歌》《遍地葵花》,黄国荣的《兵谣》等,表现出身农家的子弟在军队生活中的心态和状态。
麦加的《暗算》等,我理解应该是一种新的英雄传奇式作品,不仅揭开一种特殊军事生活的神秘面纱,也给叙述军事生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乔良的《末日之门》,刘猛的《狼牙》等,则以不同的方式,对未来战争可能进行思考和表现,可以视为对战争问题的延伸。
韩静霆的《孙武》,周大新的《战争传说》,刘稀元的《秦武卒》等,用现代视角,重新审视、想象、演绎古代战争生活,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角度。
这样一些作品,这些年不知不觉丰富着和改变着人们对于我国战争文学的印象。
我以为这些军事题材作品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和长处:
一是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如上所举,就是一种证明。其中有的作品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无不显示出军事题材作家独特的创造性和文学才能,以及他们在具体作品的创作中浸注的巨大心血。
二是具有大气厚重的气韵和意蕴。军事题材作家驾驭大作品的能力明显增强,表现在作品中,其贯注的气韵、生活的意味和思想的含量是充沛的、独特的。很多作品不再那么简单和单一,不再那么生硬和僵化,其中有很多发人深思和耐人寻味的东西,有些东西是沉甸甸的,有撞击读者心灵的力量。有些方面是中国作家独有的,是这个时代的作家所独有的。
三是具有充满魅力的语言和人物。军事题材作品在语言上与整个时代、整个文学是同步的,其语言的讲究和追求,使作品的文学品质大为提高,因而许多作品单从阅读的角度讲,对读者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军事题材塑造出的一批文学人物也很吸人眼球,受人喜爱,有的人物甚至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这应该是军事题材作品成就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也应该看到的是,取得战争文学创作上的进步是相当不容易的。从现实题材军事生活角度来说,写什么,怎么写,是很困扰作家的。军人在没有战争有岁月里,这是军人的幸运,也不是军人的不幸。哪怕一百年、一千年都不发生战争,他们必须准备着明天早上就可能发生战争。同时这也是军事题材作家的困境,军事训练,军事演习,当然具有鲜明的军事色彩,但毕竟不是真正的战争。军人的生活,军人的情感、军人的命运,以及他们在各个岗位所作的牺牲奉献,在今天的经济社会生活面前仿佛也不那么轰轰烈烈,不那么容易引起注意。写军队生活的种种矛盾,写所谓的阴暗面,似乎也并不那么容易把握。写中国近现代的战争历史,由于国际国内的种种原因,也有这样那样的禁忌和顾虑,不大容易放得开手脚。
因此就我阅读的体会来年,我感到军事题材创作还存在着诸多明显不足的地方:
一是对战争的真实的、残酷性的描写不够。
过去描写真实的、惨烈的战争图景,是一种禁忌,不能对战争的残酷性直接的加以反映。其实只要是战争,就必然是流血的、杀戮的、残酷的,如果把战争生活描写成童话般的、抒情诗般的、小夜曲式的美好,似乎显得一切都很轻而易举,是什么“美的战争和美的战争文学”,这对于文学来说、对读者来说,都是有有害的。我们依然要解决战争的真实性问题,这其中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让读者看清历史的真实,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认清人类、民族和时代的本质,从不堪回首的往事中了解曾经的真实的历史,这无疑有利于人们珍惜幸福的今日。当然这个真实是作家根据对历史素材的掌握而想象的真实,是作家心中的真实。只有真实的战争文学,才真正令人震撼,在赝品充斥、轻薄搞笑、乏娱乐化的当下才格外打动人。
二是对丰富而独特的战争生活体验不够。
不少军事题材作品对战争生活的表现和描写,给人的印象,很少是感同身受的、设身处地的,更多的体验是间接的、冷静的、隔膜的,是他人式的、模仿式的,缺乏独特的体验和想象,常常看不到更多令读者感到新颖的、陌生的发现和感悟,所以不少军事题材作品虽然动辄几十万言,总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而令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作品则少之又少。
三是对战争中人的命运真切关注仍显不够。
我们许多作品的差距仍存在于过多关注战争进程,过多关注战事的胜负,对战争中的人或个体关注不够,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加以审视和关切不够。许多多时候作品所描写的是群体的代表,而不是真正的个人。特别是对战争环境中的人性的美好与丑恶,揭示和表现得不够,或者说不够独特、深刻和有力,看不到战争这种人类极端的环境,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或者对人性的凸显和张扬,因而它就很难从深度上打动人。
四是对民族精神性格的深刻解剖不够。
好的军事题材作品一定要有透视的作用,让人看清战争环境中的民族的精神性格。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战争生活占了很大的比重,而我们的民族在战争的经历和表现是相当复杂和曲折的。以一种冷静而犀利的笔触,来解剖我们这个民族及其个性的表现,我以为对于军事题材作品来说,不是没有意义的,有利于我们真正看清我们的民族自身,看清有什么宝贵而坚硬的东西,也看清有什么可悲和负面的东西,而不只是歌颂和赞美。但实际上,作品中赞美的比较多,批判的比较少,因此一些作品显得虚假、矫情、缺乏深度和力量。
五是关于战争问题的思想视野拓展的不够。
就是说我们在军事题材作品中打开的思想视野并不算很开阔,不能给人以更多的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思考和启发,而战争问题的表现和思考,因为其激烈和残酷的形式,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的情感和思想,而在这一方面我们明显的不足,许多作品单从思想性的角度而言,是复制性的、重复性的,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作品思想的开阔、丰赡和上达,均有待于提高和拓展。
我觉得今后我国的军事题材作品似乎需要在这样四个方面注意:
一是增强原创性
应该摆脱对国外文学的模仿,真正显示我国的战争文学作家对于战争问题的思考,不仅要有原创的战争文学的寓意,要有原创的战争文学新的类型和模式,还要有原创的吸引读者的方法和手段。让我国拥有的战争题材作品,能在战争这个领域真正大放异彩。
二是占领制高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思想或者哲学到了一种新的起点,中国的思想家(其中也应当包括中国的军事题材作家)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思索世界共有的、相对深层次的问题,以显示我国学者当代的思想水准,登上一种思想和精神的高处,对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世界产生应有的影响,而不再是仰人鼻息,拾人牙慧,获得与一个真正的大国相称的地位。我国所拥有的漫长惨烈的战争生活,为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进行思考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三是增加自由度
我国的军事题材作家,特别是部队的作家,深感在动笔写作之前,在脑子里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出现很多的框框,这种框框存在于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这使很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缺乏自由的精神和状态,遇到一些生活和问题时,都是作者在自己说服和劝说自己,选择回避和放弃,体现在作品中,就有很多拘谨之处,对战争或军事问题的思考和表现,导致失真和变形,今后我国的军事题材创作,作家在写作时似乎应该给自己松绑,从而拥有一种自在的精神和灵魂,拥有一种自由宽松的写作状态,写出的作品或许更为饱满、真实一些。
四是突出个性化
在今天的中国,出一部优秀的受人关注和欢迎的军事题材作品并不难,体现一个军事题材作家创作的风格与个性也是可以办到的,我所说的个性化,是在世界同类题材的文学格局中,能够显示中国作家和中国作品的风格和个性。中国的文学走出去,军事题材作品是最难的。我们应当想一想,美国和前苏联的军事题材作品为什么特别为我们所接受?我们的则为什么不易被他人接受?我以为需要研究我们自己,强化我们的文学个性。它应该是独特的生活表现和文学创造,从这样一种生活中,可以清晰而深刻地看到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和历史、精神和灵魂、审美和创造力,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所不能替代的,又为国外众多的读者所能够理解、认同和感动。
我相信中国的军事题材文学会有更加辉煌的那一天。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